字词 | 范公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范公堤(清)吴嘉纪 茫茫潮汐中①,屼屼沙堤起②。 北宋天圣中,范仲淹监泰州西溪(今盐城市东台县)镇盐仓,泰州知府张纶从其议,重修捍海堰,功成,滨海一带皆成良田,后人称为范公堤。后世屡圮屡筑,并续有增展。北起今江苏阜宁,历建湖、盐城、大丰、东台、海安、如东、南通,抵启东之吕四,长达500多公里。现因堤东已垦为农田,遂将自阜宁至东台南一段堤身筑成公路。此诗为作者《东淘杂咏十首》中的第一首,诗中主要表现了对范仲淹惠德仁政的赞美和怀念。 【作者】 吴嘉纪(1618—1684),清代诗人。字宾贤,号野人,泰州(今属江苏)人。少时勤学苦读,准备应考,因战乱而罢,入清后不言仕进,以教书维持生计。其居室名“陋轩”,生活贫困,仍苦吟不辍,晚年因王士禛等人揄扬,诗名大振,不久即病逝。其诗多反映江淮一带下层人民的生活,往往即事名篇,悲愤陈词,存《陋轩诗》。 【注释】 ①潮汐:海水的涨潮和落潮。②屼屼(wu wu):突兀隆起貌。③胼胝(pian zhi):老茧。赤子:本指婴儿,引申为子民百姓。④塍(cheng):田畦。⑤煎海水:指堤东盐民煮海水成盐。 范公堤Fangong Sea Wall在今江苏中部沿海修筑的宋代海堤。宋初,唐捍海堰(见“捍海堰”)久废不治。天圣元年(1023)范仲淹倡议重筑,得到泰州知州张纶的支持,在他们的主持下,于天圣六年完工。海堤北起盐城,南到东台安丰以南,长143里,称范公堤。以后历代不断增筑和修治,形成北起今阜宁庙湾,南到启东吕四,绵亘800余里的海堤工程,统称为范公堤。 范公堤 范公堤又名捍海堰、嵇公堤。位于江苏省中部滨海一带。北起阜宁县,经建湖、盐湖、大丰、东台、海安、如东、南通等市县,至启东市吕四。此堤有束内水不致伤盐,隔外潮不致伤稼的功用。《江苏水利全书》中载:范公堤“始自唐大历中(766~779年),李承筑楚州(今淮安市)捍海堰一百四十二里。宋天圣五年(1027年)范仲淹筑泰州捍海堰一百四十三里,酌量移堰,稍近西溪,以避海潮冲击,是因非创,其工坚固,潮不能侵,民感其德,呼曰范公堤,自是沿海一带捍海堤堰工程统名范公堤,堤线东南迤于通州之境。” ☚ 广济圩 太湖堤 ☛ 范公堤 范公堤见 “江北捍海堰”。 ☚ 江北捍海堰 两浙捍海塘 ☛ 范公堤 范公堤中国江苏北部防海潮堤堰。北起阜宁,经盐城、东台、如东、南通,到启东之吕四,全长582公里。唐时李承筑楚州 (今淮安) 常丰堰,以防止海潮倒灌毁坏农田和盐场,晚唐以后,逐渐败毁。北宋天圣元年 (1023年),任兴化县西溪盐官的范仲淹,向转运副使张伦建议修复捍海堰。次年范仲淹任兴化知县,主持修筑。开工后不久,范仲淹因丁忧离职,由张伦和转运使胡全仪继续主持。至天圣六年 (1028年) 完工。自小海寨 (今东台县北) 至耿庄 (属今东台县),筑捍海堰75公里。因由范仲淹提议并在初期主持施工,后人称此为范公堤。后来,多次修护并向南延展。因海岸不断外移,明代以后距海渐远至一二百里,常需设置闸门或决堤排放涝水。但仍对抗潮护田和约束内水不致侵盐起作用。民国时,堤外多被辟为农田及盐场。(参见“海塘”) ☚ 龙骨木斗 灵渠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