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产业革命
产业革命亦称工业革命,指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取代手工作坊制度的历史过程。英国从19世纪60年代起,在生产技术上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的技术发明和革新,开始了产业革命。到19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在基本工业部门中以机器为主体的工厂制度占据了显著优势,前后历时80余年完成了产业革命。
产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在英国发生,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6—19世纪的圈地运动、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为产业革命准备了大量自由劳动力、货币资本和国际国内市场。以毛纺业为中心的工场手工业发展以及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为过渡到机器大生产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同时英国社会结构也出现了变化,从封建贵族中分离出了一个日益强大的从事资本主义农业和工商业的新贵族,从商人和手工业者中兴起工商业资产阶级,从农民和破产手工业者中诞生了无产者。这些社会力量综合起来终于在1642年成为强大的反封建力量,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掌握了权力的资产阶级为了占据国内市场,战胜手工业者,加强对工人的剥削,迫切要求改进技术,以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生产。产业革命最先发生于棉纺织业,在与毛纺织竞争的过程中,飞梭和多功能纺纱机的发明提高了几十倍功效。动力上的改进由人力到水力,最后瓦特发明蒸汽机,为英国棉纺业扩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其后在冶铁业、采煤业和机器制造业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革新和发明,带动这些行业高速发展。随着生产的发展,对交通运输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1830年英国建成全国性的水运运河网,1841年发明蒸汽机车,从此进入铁路运输时代。
英国产业革命到19世纪40年代初已基本完成。产业革命胜利标志着人类开始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从手工生产进入机器生产。产业革命使英国社会面貌大为改变,人口猛增,城市不断出现和扩大。工业资产阶级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统治地位,而且在政治上也取得了对整个国家的统治权。同时工人阶级队伍也不断扩大,两极分化日益严重。产业革命也使英国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成为世界性的商品供应商,把世界其他国家变成其原料供应地。随着英国 “世界工厂” 地位的确立,原有的保护贸易政策便逐渐为自由贸易政策,为英国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向世界传播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英国进一步的殖民扩张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条件。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英国从19世纪初到70年代的几十年时间内,在世界工业、贸易、海运和金融方面都处于垄断地位,是世界各国工业制成品购买者,成为世界加工厂,号称 “世界工厂”。当英国完成产业革命时世界上其他国家都还处于农业社会,1820年英国人口仅占全球人口的3%以下,但它的工业生产却占了世界工业总产量的50%以上。1870年仍占32%,居世界第一。棉花消费量占世界49.2%,采煤量占51.5%,生铁占50%。英国出口额从1820年的3640万英镑增长到1870年的19960万英镑。1820年英国占贸易总额的18%,1840年上升为21%,1870年为22%,英国不仅是世界上工业消费品的供应者,也是各国工业生产资料的最大供应者。大宗出口的货物包括煤、铁、机器制品,进口大量棉花、羊毛、生丝、木材,以及其他货物。与此同时,海运业飞速发展,1870年其商船总吨位超过了荷、法、美、德、俄商船吨位总和。庞大的商船队满足了英国进出口需求,同时也创造了大量财富。产业革命使得英国以往实行的保护贸易政策被自由贸易政策所取代,也促使英国走上了大规模殖民扩张和经济侵略的道路。1870年以后由于美国、德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和激烈竞争,英国 “世界工厂” 地位逐渐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