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苦苣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苦苣3142苦荬菜。晋语。山西忻州〖 〗。
古代名物 > 穀蔬類 > 蔬部 > 常蔬 > 苦苣1
苦苣1  kǔjù

亦稱“褊苣”、“白苣”、“石苣”、“生菜2”。菜名。似萵苣而有白毛,折之有白汁。正二月下種,四月開黄花如苦蕒,結子亦同。《通志·昆蟲草木略》:“苦苣,野生者曰褊苣,人家常食者曰白苣。”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二·白苣》:“白苣、苦苣、萵苣俱不可煮烹,皆宜生挼去汁,鹽醋拌食,通可曰生菜。”參見本類“萵苣”。

苦苣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下) > 蔬實部 > 菜 > 荼 > 苦苣
苦苣  kǔjù

亦稱“天香菜”。即荼。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二·苦菜》:“〔釋名〕荼、苦苣……天香菜。”參閲南朝梁·陶弘景《名醫别録·上品·苦菜》。


古代名物 > 花卉類 > 草部 > 多年生 > 荼 > 苦苣
苦苣  kǔjù

“荼”之異名。參見本類“苦菜”。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下) > 蔬實部 > 菜 > 野苣 > 苦苣
苦苣  kǔjù

即野苣。


古代名物 > 穀蔬類 > 蔬部 > 其他 > 苦苣2
苦苣2  kǔjù

亦作“苦𦼫”,亦稱“𦼫”。苦菜之一種。古人往往將苦苣菜與苦蕒菜混稱爲苦菜,因其形狀性味近似。《說文·艸部》:“𦼫,菜也,似蘇者。”《玉篇·艸部》:“𦼫,今之苦𦼫,江東呼爲苦蕒。”唐·杜甫《園官送菜》詩:“苦苣刺如針,馬齒葉亦繁。”《本草綱目·菜部·苦菜》:“時珍曰:“苦菜即苦蕒也,家栽者呼爲苦苣,實一物也。”參見本類“苦菜”、“苦蕒”。

常见蔬菜

常见蔬菜

白菜:菘(菘菜;白菘) 心子菜 大白菜黄芽菜
青菜:荼 小白菜
油菜:芸苔 寒菜 胡菜 苔芥
花菜:洋花菜 花椰菜
茄子:茄(紫茄)伽 落酥 落苏 酪苏昆味
莴笋:莴苣 苦苣 生菜 肥菜 千金菜
菠菜:薐 颇陵 颇棱 波棱 赤根菜 鹦鹉菜 红嘴绿鹦哥
茴香:茴(小薐~) 蘹香
番茄:西红柿
辣子:椒(辣椒;青~;大~;番椒) 辣茄 金丸使者
部分蔬菜名:蕻 芹(~菜;香~) 堇(~菜) 薇 蕹 苤蓝 苘蒿
古蔬菜名:菲(采~)

☚ 蔬菜   根茎类蔬菜 ☛

苦苣endive

菊科(Compositae)菊苣属中以嫩叶为食的栽培种,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学名Cicho-rium endivia L.,每100克嫩叶含水分95.1克、蛋白质1.2克、钙77毫克及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适生食、煮食或作汤。原产印度和欧洲南部,中国仅大城市郊区有栽培。苦苣叶披针形。头状花序,约有小花20朵,花冠淡紫色,雌蕊柱头双叉状淡蓝色,雄蕊5,连成筒状,花药淡蓝色。种子短柱状,灰白色,千粒重1.6克。种子发芽力可保持10年,生产中多采用保存1~3年的种子播种。
苦苣有皱叶和平叶两个类型,皱叶类型叶片长倒卵形或长椭圆形,深裂,叶面多皱褶,长50厘米,宽10厘米,单株重0.5~1.0公斤,品质较好;平叶类型叶片长卵圆形,深裂,叶面平,长30厘米,宽9厘米,单株重约0.5公斤。


苦苣


苦苣生育适温为15~20℃,耐热与耐寒性较强。春茬可提前在冷床内播种育苗,具7~8片叶,且严霜过后定植。秋、冬茬多直播。栽培密度一般行距30厘米,株距20厘米。生长期间需及时追肥、浇水和中耕除草。直播栽培须进行间苗,严寒地区越冬需设置防寒保护措施。为减轻苦味,可进行软化栽培(给予一定时间的黑暗、干燥条件,如束叶培土、将植株移入窖内等)。软化的植株须及时收获。多春季留种。用前一年晚秋播种的植株,保持株行距30×30厘米,6月抽薹开花,8月种子成熟。

苦苣endive

Cichorium endivia L.,又称苦菜、苦荬、荼、荼菜、褊苣。菊科,菊苣属。以嫩叶为食的栽培种。一二年生草本。2n=4x=36。原产印度或欧洲南部。耐热与耐寒性较强。叶披针形。头状花序,有小花16~22朵,花淡紫色。果实短柱状,灰白色。一般6月抽薹,8月收籽。使用年限2~3年。适于生食、煮食或作汤。苦苣有两种类型:
❶皱叶类型。叶片长,倒卵形或长椭圆形,深裂,叶缘锯齿状,多皱褶,呈鸡冠状,单株重0.5~1.0 kg,略有苦味,品质好,中国栽培多。
❷阔叶类型。叶长圆形,羽状深裂、叶缘细齿状,外叶绿色,心叶黄绿色,叶柄淡绿色,有的品种叶柄基部内侧为淡紫红色,单株重约0.5 kg。生食用苦苣,为减轻苦味,使品质柔软,可将植株移到不见光的地窖中进行软化栽培。也可就地软化,即将外叶扶起,在叶顶部扎住,再在植株两侧培土。

苦苣kǔ jǜ

《本草纲目》菜部第27卷苦菜(28)。药名。即苦菜,参见“苦菜”条,

苦苣

endiv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4: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