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木部 > 枝葉 > 苦竹瀝 苦竹瀝 kǔzhúlì 禾本科植物苦竹的莖桿,用火烘烤時流出的液汁,青黄色或黄棕色,透明,具焦香氣。主治牙疼,目赤,口瘡。南朝梁·陶弘景《名醫别録·中品·苦竹葉及瀝》:“療口瘡目痛,明目,利九竅。”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四·竹》:“苦竹瀝,治牙疼。” 苦竹沥药名。出 《名医别录》。为禾本科植物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 (keng) keng f. 的茎秆用火烤灼时流出的液汁。苦,寒。清火,解毒利窍。治目赤,牙痛,口疮。冲服: 30~60g。 苦竹沥kǔ zhú lì《本草纲目》木部第37卷竹(2)。药名。 【基原】为禾本科植物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Keng)Keng f.的茎秆,用火烤灼时流出的液汁。 【功用主治】清火消痰,明目利窍。 ❶《别录》:“疗口疮目痛,明目,利九窍。” ❷《药性论》:“治眼赤。” ❸《日华子本草》:“苦竹作沥,功用与淡竹同。” ❹《本草纲目》:“治牙疼。” 【用法用量】内服:冲服,一至二两;或入丸剂。外用:点眼或揩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