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苜蓿花叶病毒组Alfalfa mosaic virus group属于单链核糖核酸(ssRNA)、无包膜的杆菌状三分体基因组病毒。苜蓿花叶病毒的核酸有RNA1~RNA4四种,其核酸含量分别为16. 8%(RNA1),15.5%(RNA2及RNA3),15.4%(RNA4),核酸分子量依次为1.1×106,0.8×106,0.7×106及0. 34×106。病毒外壳蛋白质含量为83. 2%~84.6%,其分子量为25~30×103。苜蓿花叶病毒组的编码程式是R/1:1.1~0.34/15.4~16.8 :U/V:S/O,C/Ap。组名是1975年在印度马德里第二届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上制定的,由英语组成,尚未正式拉丁化。该组内仅有一个成员苜蓿花叶病毒(Alfalfamosaic virus)。 形态结构 在电子显微镜下,病毒粒子主要为短杆状,直径16纳米左右,其长短分别为56、43、35及30纳米。多态性病毒粒子的结构,究竟属于2个5邻体棱柱和若干个6邻体棱柱所形成的螺旋对称杆菌状结构,还是由正20面体对称结构伸长装配所构成,尚不了解。病毒粒子中存在着这4种线状的正链ssRNA分子,其中RNA1为底部(B层)组分,RNA2为中部(M层)组分,RNA3为中上部(Tb层)组分,RNA4为上部(Ta层)组分,病毒粒子中的核酸主要为中部组分。病毒粒子内部核酸的碱基组成比例为鸟嘌呤22.9~23.9,腺嘌呤24.4~26.8,胞嘧啶20.4~24.0,尿嘧啶27.7~29.8。在ssRNA分子的5’—末端均为帽式结构(m7G5′ppp5′Gp…),在衣壳蛋白质中还具有信使核糖核酸(mRNA)。病毒粒子的外壳蛋白质由多肽链所构成,多肽是由18种,297个氨基酸所组成。 理化特性 病毒粒子的分子量在7.3~3.8×106,沉降系数S20·w为94~66S,在硫酸铯中密度近似1.278克/立方厘米。吸收光谱260/280纳米比值分别为RNA15.1,RNA2和RNA3均为4.8,RNA4为4.7。等电点为pH值4.6。苜蓿花叶病毒的稳定性较差,病株压汁在60~65℃以上或稀释到1000倍以上或置室温下2~4天以上病毒就失掉侵染能力。 生物学特性 苜蓿花叶病毒的寄主范围广,能寄生于双子叶植物中的47个科305种植物。其中包括苜蓿、三叶草、草木樨、田菁、马铃薯、番茄、辣椒、烟草、黄瓜、大豆、菜豆、豇豆、赤小豆、绿豆、棉豆、草石蚕和啤酒花等,主要呈现花叶症状。在苜蓿上呈现花叶和叶片皱缩,植株严重矮化。侵染马铃薯后发生杂斑病,使上、中部叶片沿中脉对称出现鲜黄斑块,后向两侧发展,致使叶片皱缩、畸形。苜蓿花叶病毒侵染大豆后发生花叶病,叶片出现鲜黄斑及斑驳等。病毒汁液容易接触摩擦传染,也可通过介体桃蚜等14种蚜虫进行非持久性传毒,有的株系还可以通过种子或花粉传毒。如苜蓿花叶病毒在甜椒种子上的传毒率为1%~5%,在苜蓿种子上为0.2%~55%,在苜蓿花粉上传毒率为0.5%~26.5%,菟丝子亦能传毒。 株系与血清学 按苜蓿花叶病毒的致病性可分成苜蓿黄色花叶病毒株系,菜豆的系统侵染株系和局部坏死株系,豇豆的系统侵染株系和局部坏死株系,以及马铃薯杂斑株系等。该病毒的抗原性较弱,但能制备出效价为1:1024的抗血清,各株系间不存在血清学上的差异。 分布和为害 苜蓿花叶病毒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在牧草、马铃薯和豆类上造成病害。 苜蓿花叶病毒组Alfamovirus group以苜蓿花叶病毒(Alfalfa mosaic virus)为典型成员的病毒组。性状代码为R/1:1.1/16+0.8/16+0.7/16:B/B:S/Ap,Se。病毒粒子杆菌形,大小分别为58 nm×18 nm、48 nm×18 nm、36 nm×18nm和18 nm×18 nm。含核酸15.4%~16.3%,蛋白质84%~85%。沉降系数为94 S、82 S、73 S和60 S,紫外光吸收比值(A260/A280)为1.7~1.8。基因组为ssRNA,三分体,RNA4是分子量较小的衣壳蛋白的mRNA。侵染寄主除需要3个大分子的RNA外,也需要衣壳蛋白参与。钝化温度65℃,体外存活期7天,稀释限点10-2~10-3 。机械接种传毒,蚜虫以非持久性传播,部分病毒以种子传毒。与已知植物病毒均无血清学相关性。寄主范围广,世界性分布,是豆科等的重要病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