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苗疆边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苗疆边墙 苗疆边墙又名湘西长城、南方长城、中国南长城。中国万里长城的组成部分。明时称 “土墙”。清时 “土墙”、“关墙”并称。当地苗汉百姓习称“边墙”。位于凤凰县、吉首市境内。系明、清两代统治者为防范湘川黔三省苗民反抗压迫斗争和推行民族隔离政策而建造的军事设施。始于明永乐三年 (1405) 实行的屯堡之制。宣德年间,湘西、黔东苗民因干旱、饥荒举行起义。都督萧授率兵镇压时,即在湘黔边界先后营建24堡,名 “湾溪二十四堡”,并派重兵对义军聚集的腊尔山一带进行防范隔离。嘉靖年间苗民再次起义时,封锁线发展为23营哨。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方圆百里疆的控制,湖广参政蔡复一于万历四十二年(1615) “亲历边疆,度其险坦,力陈营哨罗布、苗路崎岖、难以遏其窥觑,请金四万有余,筑沿边土墙,上至铜仁,下至保靖,迤山亘水,凡三百余里” (清光绪《古丈坪厅志》),完成了对腊尔山区的半环防御体系。据考证,明万历、天启年间以土石构筑的 “南长城”起自凤凰县西南与贵州铜仁交界的亭子关,经黄合营、阿拉营,东北至拉毫,沿乌巢河往下游八斗丘、廖家桥、长宜哨入凤凰城,而后东北连至喜鹊营。明末崇祯年间,苗民一举将边墙推倒,踏为平地。清乾隆、嘉庆年间,湘黔边界发生石柳邓、石三保、吴八月领导的大规模苗民起义。嘉庆二年至五年 (1797—1800),总理边防同知傅鼐重新整修边墙,同时在所辖乾州、凤凰、永绥三厅境内构筑各种类型的碉堡、关卡、城堡、屯堡等军事设施,数量最多时达1300多座 (其中在凤凰境内有848座),再度对以腊尔山为中心的苗疆进行严密的军事封锁。清代 “苗疆边墙”南起亭子关,经黄合营、落潮井、黄丝桥 (新凤凰营)、阿拉营,北上沿乌巢河东行经拉毫、廖家桥 (全胜营)、长宜哨入镇筸(凤凰厅,今沱江镇),又北上经吉信 (得胜营)、沿万溶江南岸逶迤北去,经晒金塘、三拱桥 (旧司坪)、竿子坪、木林坪到湾溪、三炮台,入乾州 (今吉首)境内,与起自二炮台北至喜鹊营的乾州长城相连,全长192公里。一百多年来,随着苗疆人民持久不息的反抗和政权的更替兴亡,边墙逐渐坍塌,终消失于茫茫大山中,不复旧貌。2000年4月经专家重新考证发现,“苗疆边墙”建制与中国北部长城基本相同,是一个符合历史记载的整体。经过初步考察,“边墙” 自吉首头炮台至凤凰亭子关,最后延伸到贵州铜仁正大镇境内,呈南北走向,实际总长250公里。现留有城堡、屯卡、哨台、炮台、碉楼、关厢、关门等各类遗址591处,其中墙体遗址85处 (段),总计长度13185米,大部分在凤凰县域的偏僻地区。墙体残迹一般高2.3米,基宽1.7米,顶宽1米,石板垒砌,墙道中以乱石填实。凤凰县沱江镇、永兴坪全石营营盘、拉毫石头寨营盘、阿拉营黄丝桥古城、舒家塘古兵营、王坡屯堡、天星亭子关、骆驼峰古堡和吉首市河溪镇河溪营保存有完整的局部景观。百里边墙散落于崇山峻岭和田野间,时断时续,堡台孤耸,瓦砾满地,饱含着历史和岁月的无尽沧桑。2001年4月,廖家桥永兴坪段1780米城墙经维修后恢复历史旧貌,正式对外开放。“湘西明清边墙——全石营营盘、王坡屯堡、鸭宝洞城堡遗址” 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凤凰古城 东门城楼 ☛ 苗疆边墙明代在苗疆所设的沿边土墙。万历四十三年(1615),辰沅兵备参政蔡复一以苗路崎岖难以周防为由,自贵州铜仁至湖南保靖沿边建筑土墙。墙宽4尺,高9尺,墙外深濠,濠外栽竹签棘刺。迤山亘水380余里,费官银4万。土墙外分兵把守以防苗民起事,并禁汉民入内。边墙遗址今尚存。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