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苗刘之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苗刘之变 苗刘之变南宋初年的政治事件,又称为明受之变。扈从统制苗傅与将军刘正彦都曾立过战功,为南宋朝廷的确立建有功勋,苗傅又是世代将家后代,长于战斗,对于同僚骤得君宠十分不满,而刘正彦认为自己曾招降巨盗,封赏奖功却很薄,二人都有怨恨之心,所以相互间有默契。这时的高宗皇帝不仅对军事缺乏把握的能力,对政治也缺少警敏,其宠任内侍康履、兰珪等人,任其恣睢作态,“凌忽诸将”,招致身边诸将的激愤,又将被人歧视的王渊引入枢密院充职,终于引起了苗、刘等人的举事。苗、刘等人认为王渊是由于亲近宦者而得握大柄,又痛恨内侍所为,于是与同样痛恨内臣的王世修相谋,决定除去骄视群将恣睢自为的众宦和王渊。建炎三年 (1129) 三月癸未,刘、苗等乘刘光世进迁为殿前都指挥使,百官入廷听宣制的机会,伏兵城北桥下,待王渊退朝后行至此处时,军兵拥上拖王下马,宣布王有连结宦者希求宠荣及谋叛之罪,刘正彦亲手杀死了王渊。随后苗刘二人带兵士来到宫城之外,分兵捕捉和杀死内侍百余人。宦官康履紧急中逃向宫中,向高宗皇帝告警,宫中大惊,大臣朱胜非登上城楼,询问苗傅等将杀死王渊和众内侍的原故,中军统制吴湛引苗傅的支持者入宫奏报,说: “傅等不负国家,只为天下除害耳”( 《宋史纪事本末》卷65)。知杭州康允之请皇帝亲上楼安抚苗傅等将士,“将午,帝登楼,苗傅等望见黄盖,犹山呼而拜” (同上)。当皇帝询问起事目的时,傅厉声回答: “陛下信任中官,赏罚不公,军士有功者不赏,内侍所主者得官,黄潜善、汪伯彦误国至此,犹未远窜。王渊遇贼不战,首先渡江,因交康履,乃除枢密。臣自陛下即位以来,功多赏薄。臣已将王渊斩首,中官在外者皆诛讫,更乞康履、曾择诛之,以谢三军” (同上)。高宗皇帝声称已窜罪黄潜善和汪伯彦,并答应责斥康履等人,让苗等率军归营,苗傅等将士坚请杀康履等,否则不退兵。拖延了几许时间,高宗皇帝才被迫将康履等交出任苗等将处置,并封苗、刘官职,仍劝他们率军归营。苗刘等将士仍不肯罢休,提出高宗皇帝不应即大位,要求隆祐太后垂帘执政,并派人去金国议和。高宗皇帝答应由太后执政后,苗、刘等将士又请他让位于幼子赵旉。高宗皇帝不得已,暂时逊位给赵旉,以欺蒙苗、刘,待图后计,下诏禅位,太后垂帘,赵旉即帝位,苗、刘奉高宗皇帝移居显忠寺,尊为睿圣仁孝皇帝。太后贬谪兰珪、曾择等内官于岭南,后被苗、刘等追回斩杀。又加任命苗、刘诸人官职。当时住在各处军镇的大将张浚、张俊、刘光世及大臣吕颐浩等人,得知苗、刘起事的讯息后,阴相连结,或抗命不遵,或阳以奉迎的手段,集积了军事力量。后又得到名将韩世忠的支持,最后在张浚的支持下,首先强占军事要路,继而分军并进。自平江发兵至吴江后,张浚等上书请复高宗皇帝位,苗、刘在军事压力下,受招安,高宗皇帝得以复位,当时就有人预言: “赵氏安,苗氏危” (同上)。果然,吕颐浩、张浚等人在高宗皇帝得以复位后,坚持要消灭苗、刘等人的军事力量,指挥大军攻取关隘,苗、刘军相继失利溃散,苗傅的兄弟和刘正彦,大将马柔吉等先后被俘杀,苗傅逃入福建建阳县,改易姓名匿藏,最后仍被当地人詹剽识出,并扭送韩世忠处,后被斩于京。 ☚ 张邦昌立楚 刘豫立齐 ☛ 苗刘之变亦称明受之变。南宋苗傅及刘正彦发动的一次政变。建炎三年(1129)二月,在金兵追击下,宋高宗从扬州经镇江逃到杭州。迫于朝野舆论,将黄潜善、汪伯彦罢官。三月初,又任命与黄、汪狼狈为奸的王渊为同签书枢密院事。苗傅、刘正彦借口为民除害,发动兵变。杀王渊、康履,迫高宗让位于三岁的儿子赵旉,改建炎三年为明受元年。吕颐浩、张浚及武将韩世忠、张俊、刘光世等人起兵,追杀苗傅、刘正彦,高宗复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