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苏轼《行香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苏轼《行香子》

苏轼《行香子》苏 轼

苏 轼

秋 兴

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问公何事,不语书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秋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都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注释 ①“昨夜”二句:韩愈《秋怀》诗:“霜风侵梧桐,众叶著树干。”②浑:简直,几乎。③书空:以手在空中虚划字形。《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鉴赏 这是一首怨词,主要表达的是光阴流逝、年华老去、壮志难酬的怨愤,最终归结到以酒浇愁。

开篇“昨夜”二句从写景入手,烘托出一种萧条孤寂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下,再写容颜的衰老,一种巨大的忧愁感便展现出来。“问公”二句用了殷中军(殷浩)的典故,表现自己心中的不解和怨愤,从这里我们似乎可以考证一点当时苏轼所面临的环境。

上阕这几句,实际上写的就是“光阴流逝”“年华老去”“壮志难酬”这三个方面,互相关联又层层递进,最后归结到“但一回醉”三句借酒浇愁的无奈。下阕的结构也是如此。“秋来”二句是写“光阴流逝”。“似无言”一句所谓“伤侬”就是指时光对容颜、身体的摧残,也就是写“年华老去”;“付与千钟”便是“壮志难酬”的委婉说法;“任酒花白”则又一次归结到借酒浇愁。因此我们看到,整首词的上下阕是呈现一种对称的结构,显得非常整齐。但在表达的深度上,下阕又深于上阕,上阕重写其怨愤,下阕则重写其解脱,呈现一种递进和发展。

这首词的写作时间与地点已完全不可考,单就其所描写的心境来看,必定是苏轼贬谪或者外放期间的作品,而且必定不是在晚年的惠州、儋州贬所。何以见得?第一,“回避衰容”一句,写“衰容”而仍想回避,不是如晚年时那样“看取眉头鬓上”(《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的无可奈何,可见容颜并未到自然老尽的地步,只不过是因愁而老罢了。第二,“不语书空”一典,是写作者无故遭罪之后心中的怨愤,但苏轼晚年早已经淡去了这种感情,甚至在黄州晚期就已经没有了,所以可以推测,它可能是黄州早期或者更早的作品。第三,从“付与千钟”来看,苏轼此时经济状况并不困难(没有黄州时期那样拮据,需要挖野菜充饥),所以本词为外放期间的作品的可能性更大。综上各点我们认为,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之前上书指陈新法不当,而被新党诬奏,自请外放任杭州通判,这一时期的心态、境遇与本词比较相当。当然,以上都是根据字面意义的推测,因为文人写词,往往使用各种修辞,这样的推测也就未必可靠。(姚苏杰)

梧院秋思图 张大千

链接 《元祐党籍碑》摩崖石刻。其碑在今广西桂林东龙隐岩摩崖石刻内。徽宗崇宁三年(1104)蔡京专权,再次将元祐、元符间与自己政见不合的司马光、文彦博、苏轼、黄庭坚、秦观等309人指为奸党,并将姓名刻石朝堂并颁布天下。五年,以星变诏尽毁其碑。现碑为南宋庆元四年(1198)元祐党人梁焘曾孙梁律据家藏旧本重刻。碑宽四尺余,高近六尺,距地丈余。额有蔡京手书“元祐党籍”四字,作八分书,径六寸,正文行书,径八分。附刻有饶祖尧跋。碑因长年经风雨侵蚀,有些字迹已模糊不清,“籍”字亦仅存一半,但尚可辨认。该碑国内罕见,是研究宋代党争与蔡京书法的珍贵文物。


唐宋词之《苏轼《行香子》》原文、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苏轼《行香子》

苏轼《行香子》苏轼

苏轼

丹阳寄述古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销魂。故人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注释 ①述古: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②销魂:指与朋友离别之后的哀愁,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③“旧曲”句:熙宁六年苏轼与陈述古同游西湖寻春时的吟咏,当时能够入调歌唱,此时苏轼又听到了同一个曲调。④“绣罗衫”二句:宋吴处厚《青箱杂记》:“世传魏野尝从莱公(寇准)游陕府僧舍,各有留题。后复同游,见莱公之诗已用碧纱笼护,而野诗独否,尘昏满壁。时有从行官妓,颇慧黠,即以袂就拂之。野徐曰:‘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似碧纱笼。’莱公大笑。”⑤陇:即“垄”,指孤山。

鉴赏 苏轼一生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交游之广恐怕前无古人。耿直、率真的个性,使得在他的眼中每个人都显得可亲可爱,所以他的朋友中有道德崇高的长者,也有奸邪小人。但是无论对谁,苏轼一直秉持着自己真诚的心,这种脾气到他的晚年尤其明显,他曾对弟弟苏辙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有如此之多的朋友,自然少不了互相之间的唱酬,而这首作于熙宁七年(1074)通判杭州任上的小词,便是其中情真意切者的代表。

陈襄是苏轼的上司兼朋友,苏轼任杭州通判的次年(熙宁五年)陈襄便担任了杭州太守。两人官职上一正一副(在品级上,陈襄比苏轼高很多),但私下里却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两人有一起修复钱塘六井的公务合作,也有携手同游西湖的亲密交情。在生活上,作为长辈和上级的陈述古,也曾给予苏轼很多照顾。苏轼熙宁六年曾作《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邀往城外寻春》一诗,可以看出太守对他的关心。这次城外寻春之行也就是本词中苏轼一直念念不忘的场景,陈襄的和诗有“暗惊梅萼万枝新”之句,可以跟这首词的第二句“梅雪飘裙”呼应。不过苏轼写这首词的时候是在去常州、润州等地赈饥的途中,这次公出似乎比他自己想象的要麻烦,也耽误了不少时间,到了熙宁七年三月才回来,其间苏轼又写了《卜算子》(蜀客到江南)一词,与本词一起来读,就能够明白两人之间友情的深厚。

金陵八景图之石城瑞雪 【明】 郭存仁 南京博物院藏

这首词主要使用了把旧日的场景与眼前孤独的处境穿插对比的写法,触目兴怀,抒写自己对友人的相思之情。全词情真意切,诗意盎然,含蓄蕴藉,不仅表现了对西湖自然景物的热爱,而且流露出作者对友情的珍视。本词同时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士大夫的生活。全词的结构比较简单,但是也不乏细致之处。上阕怀旧是实写,先回忆了当年同游江村的美好情景,由一句哀叹过渡,回到“故人不见,旧曲重闻”的现实。紧接着,用三个杭州典型的风景写自己的思念,一个“向”字描绘出作者引领遥望,归心似箭的心情。下阕思人是虚写,虽然“寻常”两句也是两人一同游玩唱酬的真实回忆,但是要结合“绣罗衫”两句的典故(见本词注释④)才能真切领会它们的含义,这是一种不以富贵贫贱相弃的真诚友情。苏轼生性诙谐,这里也有一种调侃的味道,这种调侃却更能体现与顶头上司陈述古的亲密之情。“别来”两句也是虚写,作者仿佛感觉到有人在思念他,却说“知是何人”,最末三句再将之点破。“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呼应上阕的“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是作者想象自己引领回望所看到的景色,也是以杭州特有的景色来指代所思念(思念他)的那个人。

苏轼在杭州任通判三年左右,其间和陈襄共事达两年之久。熙宁七年七月,陈襄调离杭州赴南都,苏轼又写了《菩萨蛮》(娟娟缺月西南落)、《江城子》(翠娥羞黛怯人看)、《菩萨蛮》(秋风湖上萧萧雨),《清平乐》(清淮浊汴)、《南乡子》(回首乱山横)等词,以及大量的诗文送别,足见两人的情谊。(姚苏杰)

集评 明《卓人月:“前后三句结语自然。”(《古今词统》卷一○)

链接 苏轼的古文理论和文章创作。苏轼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词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古文上的成就也突出,他的古文理论,在欧阳修诗文革新运动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苏轼主张作文必须“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苏轼《凫绎先生文集序》)。同时,他又非常重视文采、技巧,倡言辞达,他在《与谢民师推官书》中曾这样说道:“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 是之谓辞达。”所以,他尤其赞赏这样的文章,即他在《与谢民师推官书》中所说的:“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样的观点,苏轼曾不止一次地提及,他在《论文》中又专门以自己的作文体会来论述道:“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苏轼自己的散文创作确也能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文思如“万斛泉源”,故而他的文章能集中体现出“随物赋形”的特点。


唐宋词之《苏轼《行香子》》原文、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苏轼《行香子》

苏轼《行香子》苏 轼

苏 轼

述 怀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注释 ①隙中驹:《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驹,骏马。隙,孔隙。②石中火:古乐府诗有“凿石见火能几时”之语(《文选《潘安仁<河阳县作>》注引),比喻人生短暂。③天真:《庄子《渔父》:“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指超脱于礼俗的天然性情。

鉴赏 这首词的编年有争议,一般认为是作于元祐八年(1093)定州。自宋神宗驾崩高太后执政之后,苏轼被召回京受到重用,但是又屡遭奸人攻击,元祐六年自请出知颍州,元祐七年又被召回委以重任。但元祐八年高太后崩,哲宗亲政,苏轼被调知定州,此时哲宗竟拒绝苏轼辞别。经过了这样一路宦海的升沉,又预感到国事将变,苏轼的心情极为沉重,隐逸避世的念头开始强烈,所以他在定州时写下了一组《行香子》词以自嘲自勉。这组《行香子》共两首。第一首题作“寓意”,是解嘲自讽之作,这是第二首,题作“述怀”,则是出于一种自勉。

开篇首先描述了抒情的环境,极写其清澈和宁静。这样的环境和气氛下,白日尘俗的喧嚣便渐渐远离,作者苦烦的心也暂时得到了安宁。于是他自斟自饮,思索起人生的玄妙问题来。从“清夜”到“十分”这几句的铺垫,虽只是如实描写了眼前的所见和现实的所做,但是各种感情却已经非常充沛。作者还没有开口说话,而读者就已经明白了一半。“浮名”五句所表达的思想,是苏轼一直以来都在诗词中反复吟咏的主题。“人生如梦”“人间如梦”这样的词句,都是苏轼对人生真实性的根本否定。但是我们知道,苏轼又并非一个真正能够忘却世事的人,他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儒家道德以及他本身巨大的才能,都逼迫他面对世事。于是我们看到,苏轼一方面感叹着人生的虚无,一方面又在现实中义无反顾地斗争。这种希望解脱又无法解脱的困境,或许才是“虚苦劳神”一句最好的注脚。“叹”字领起三个比喻,给我们的感觉仿佛是在倾听词人滔滔不绝的倾诉,意象密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画王维诗意图 【明】 陈祼 上海博物馆藏

下阕“虽抱”二句是写自己不被知遇的苦恼和无助,语意上承接了上阕末对时间飞逝、人生如梦的感慨,在角度上则换到了对现实的感叹。我们知道,此时的苏轼不仅刚刚被外放到定州,而且他也预感到进一步贬黜马上就会到来。面对着这样的现实和未来,他必须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可以说,这整首词的创作,都是为了提醒自己做好准备。“且陶陶”以下六句便是心理准备的内容。苏轼想,既然在朝廷不被重用,既然功名利禄甚至人生都只是虚无,那我何必再去强求,何不顺着自己的天性,做一个自给自足的闲人,去享受隐逸生活的乐趣。“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是苏轼对理想中的隐逸生活的概括,他选取了最具有代表性且非常高雅的三件事物,显得新奇而让人印象深刻。这灵感大概是来自于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苏轼的化用巧妙贴切又别有新意。

哲宗绍圣年间,苏轼被远贬南荒,直到天涯海角的海南。他没有条件去过“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的生活,但是却始终保持着“且陶陶、乐尽天真”的心态,让人叹赏。(姚苏杰)

链接 宋人用柚子皮拓碑。柚子,大如瓜,皮甚厚,瓤较小。宋代南方人常用此果皮作为拓碑工具,别有特色。卷柚皮蘸墨,以代毡刷,因此皮内层松软,宜吸墨汁,且涂刷时不损坏纸张,故颇便使用。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