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苏轼《浣溪沙》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苏轼《浣溪沙》

《浣溪沙》·苏轼

苏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此词是神宗元丰七年(1084),苏轼赴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任团练使途中,路经泗州(今安徽泗县)时,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时所作。

这首游记词,上片写早春景象,“淡烟疏柳媚晴滩”,一个“媚”字,颇有分量,作者把淡烟疏柳在晴滩上的妩媚神态写活了。下片转入写他游览时的清茶野餐及其欢快的心情。“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两句是生活中的小事,却写得清新巧妙,刻画入微。雪沫乳花,状煎茶时上浮的白泡。以雪、乳来形容它颜色白,既是比喻,又是夸张,形象鲜明。蓼茸、蒿笋都是鲜嫩的春菜。旧俗立春用鲜菜、水果、饼饵等装盘,馈送亲友,称“春盘”。结句点破题旨,给这首词带来了欢乐情调。


苏轼《浣溪沙》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宋词精品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苏轼《浣溪沙》

《浣溪沙》·苏轼

苏轼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这是苏轼徐州石潭谢雨道上所作五道《浣溪沙》的第五首。写词人回府路上所见所感。词人仍从写景着笔,“软草平莎”,各种草既软又平。“耦耕”出自《论语》,就是两人一起耕作,这里是指词人想与农民一起耕作。下片说“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桑麻油光闪闪,就像刚刚用水泼过;和风吹来,白蒿与绿艾都散发着袭人的香气,就像熏炉中的熏香。“使君元是此中人”,词人出生在农村,因此以“此中人”自谓。


唐宋词之《苏轼《浣溪沙》》原文、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苏轼《浣溪沙》

苏轼《浣溪沙》苏 轼

苏 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 ①薪水:今湖北浠水县,在黄州东。兰溪:出箬竹山,溪两侧多生兰草,故名。②萧萧:形容雨声。子规:杜鹃鸟,古人认为杜鹃叫声凄苦,啼血不止。③“休将”句: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珑》有“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等句,叹息年华老去。苏轼这里反用其意,言不要以老去为悲。

山水图【清】王建章 美国私人藏

鉴赏 这首词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姐妹篇,作于元丰五年(1082)三月,苏轼47岁。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第三年,在朋友的帮助之下生活逐渐安定下来,心情也慢慢得到了舒展。他在深刻反思了自己的一生之后,得出了超然物外的结论(“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段日子苏轼隐居在黄州东坡,辛勤耕作,自给自足,跟普通农民相似;但他绝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心中深刻的思想、蓬勃的文思,一受到感发就会忍不住喷涌出来。《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是日剧饮而归。”即使是和一个乡间的村医,游览一个并不为人熟知的风景,苏轼也深深感到人生的乐趣、自然的乐趣,忍不住作歌高唱,忍不住剧饮而归。

苏轼写词的一般格式都是上阕写景,下阕议论,但写景之时往往已经饱含了感情,这使得下阕的议论更加生动有力,而下阕议论之时也往往结合景色,让人感觉这种议论是自然生发出来的,没有丝毫的雕琢痕迹。这首词便是如此。

上阕三句全部写景,描写清泉寺幽雅的环境,初看之下似乎都是随手率意写来,没有深意;实际上,“兰芽”“溪水”等意象是为下阕的议论进行的铺垫,而沙路之净则是内心之静的体现。萧萧暮雨、子规哀啼表面上是一种凄哀的景象,可是用在这里却显得极为清爽幽静,这是由观察者的心境决定的,作者是在说:只要心态平和,多么凄哀的景色都能看出美丽的一面来,如同他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词里所说“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所以,上阕虽只写景,但感情已充沛,下阕于是自然转入议论。古诗有“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之语,道出了多少人心中的无奈。苏轼何尝没有这种感慨呢,他在《与临安令宗人同年剧饮》一诗中就说“试呼白发感秋人,令唱黄鸡催晓曲”,可是在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之后,在终于得到了安定的生活之后,在心灵彻底解脱之后,他反而不再哀叹岁月的流逝和年华的老去了。当利禄不再牵挂于心,当荣辱都已成过去,苏轼才明白要实现人生的价值,并不用在意岁月和年龄。看着西流的溪水,他感到了振奋,忘怀了之前因为年老带来的忧愁。

集评 宋《曾敏行:“徐公师川尝言:东坡长短句有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白乐天诗云:‘柳桥晴有絮,沙路润无泥。’‘净’‘润’两字,当有能辨之者。”(《独醒杂志》卷二)

清《陈世焜:“愈豪放,愈觉悲郁,愈见忠厚,愈令我神往。”(《云韶集》卷二)

链接 东坡以诗为词。所谓以诗为词,即指以作诗之法填词,语出陈师道《后山诗话》:“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宋人严诗词界限,“诗庄词媚”“诗言志,词言情”、词以入乐等等,都说明了这个问题。苏轼打破成规,以诗的题材入词,做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创立了清新旷达的新词风,冲破音乐藩篱,使词渐渐成为独立的抒情诗。苏轼的这种革新,被归纳为“以诗为词”。在当时虽然遭到多数词人的讥讽,然逐渐影响词坛。至南宋,由于社会背景的巨变,此风被发扬光大,引导了辛弃疾“爱国词派”的出现。(据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


唐宋词之《苏轼《浣溪沙》》原文、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苏轼《浣溪沙》

苏轼《浣溪沙》苏 轼

苏 轼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其五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注释 ①莎: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有纺锤形细长块根,称香附子,古人诗词中多用。②耦耕:两人并耜而耕。③薰:香草,又名蕙草,这里指蕙草的香气。

湖庄清夏图 【清】潘思牧

鉴赏 苏轼对词的贡献之一是拓展了词的题材,这其中描写农村生活、乡村景色、表达自己归隐愿望的词作,又是苏词中很重要的一个主题,它们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这首作于元丰元年(1078)的小词是这类词作中的出色代表。

上阕首句用白描法,一个“软”字一个“平”字把初夏茂盛的草木经大雨浇淋之后的生机写了出来,句末再加一个“新”字,更有焕然一新的感觉。“新”本是一个很模糊的形容词,并不适合用来形容草木,可是用在这里却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一种勃勃的生机,同时也说明了当时明朗的天色,为下面做好铺垫。“轻沙”句凸显出环境的洁净,经过雨淋的沙路自然干净无尘,此时苏轼的内心也同样清静无尘。以环境写心境,这是苏轼拿手的技法。在写完环境之后才直接写心境,“何时”句的感叹才显得自然。接下来的“收拾”一词古人多用,有整顿、整理、反省的意味,这里仿佛是说自己原本是一个“耦耕身”,命中注定要务农归隐,因为一时迷途才进入了官场,而现在看到这一派田园美好的风景,他开始责问自己,何时才能如愿归隐。东晋诗人陶渊明《归园田居》有“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之句,苏轼非常喜欢陶渊明,因为他自己也早就有这样的心愿。“耦耕”一词出自《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长沮、桀溺是古代隐士,因见世道衰微,遂隐居不仕,苏轼这里说自己也是“耦耕”身,是以古人自比,也有暗讽世道衰微的意思。

下阕三句安排与上阕很相似,上下阕呈现一种类同的结构。首句“日暖”写阳光下桑麻田中的旖旎风光,而“光似泼”的形容极为新奇:雨后的桑麻带着水珠,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仿佛泼上了一层金银,发散出来的阳光映照周围,也仿佛泼出来一般。这个“泼”字有很强的动势,仿佛能听到声响,把原本寂静的田野写得声色皆满。“风来”句与“日暖”对仗,不过描写稍微逊色,但这里的颜色与下文的气味形成互补,整个环境便声、色、味俱全了。“使君”句意思跟“何时”句相同,不过换成正面表达。苏轼常常自称是农家出身,《苏轼文集》卷六七《题渊明诗二首》:“陶靖节云‘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非古之偶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语;非余之世农,亦不能识此诗之妙也。”苏轼颇以“世农”自豪,一生从未消退过归隐务农的愿望,无论是身居高位,还是远贬海外,在他的文章、诗歌和词里,无时无刻不在倾诉着自己归隐田园的心愿。虽然苏轼真正从事农业劳作的时间很有限,但是他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对大自然的热爱却持续了一生。(姚苏杰)

链接 反映和推动宋代蚕桑丝织业发展的《耕织图》。南宋绍兴年间,浙江鄞县人楼璹(字寿玉、国器),任临安于潜令,“笃意民事,慨念农夫蚕妇之作苦;究访始末,为《耕》《织》二图……织自浴蚕以至剪帛,凡二十四事,事为之图。系以五言诗一章,章八句,农桑之务,曲尽情状。”(楼璹之侄楼钥《攻媿集》卷七六)《耕织图》以诗配画的形式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南宋时期的耕织技术,在当时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宋王朝官府就遣使手持《耕织图》巡行各郡邑,用此画来推广耕织技术,所以,这部《耕织图》对推动南宋的蚕桑丝织业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楼璹的孙子将其刻石传世,历代出现了许多摹本,元代程棨的摹本最为接近真迹;明万历年间所刊的《便民图纂》就是在《便民纂》的基础上加楼璹的《耕织图》编纂而成,虽然图略有更改,诗也改为竹枝词,但仍保留了楼璹的原图。


苏轼《浣溪沙》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宋词精品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苏轼《浣溪沙》

《浣溪沙》·苏轼

苏轼

麻叶层层菻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肌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这是苏轼徐州谢雨词五首中的第三首。作者好像是毫不经意,只把眼前所见景物摄入笔端;仔细琢磨,其实是经过一番选择和提炼的。苍翠欲滴的麻田,缫丝娘的欢声笑语,反映了久旱甘霖带来的喜人景象;白发老人捋青捣麨,一方面表现了雨后小麦的丰收在望;另一方面,用老人的盼麦早熟,更加衬托出甘霖济民的重要,表面看是写老农捋麦充饥,实际还是“谢雨”。作者与农民甘苦与共的内在思想感情,渗透在这一个外在自然景物之中。


苏轼《浣溪沙》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宋词精品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苏轼《浣溪沙》

《浣溪沙》·苏轼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宋元丰元年(1078)徐州地方发生春旱,灾情比较严重。作者当时知徐州,曾经石潭求雨,得雨后又经石潭谢雨。往返途中作《浣溪沙》五首,这是其中第四首。上片写初夏村景:枣花簌簌飘落在行人的衣巾上;村子里响动着缫丝的缫车,柳树下有人蹲在那儿卖黄瓜……美丽的春光令人心醉。缲(sao),同“缫”。缲车即缫丝车。下片写诗人自身的感受: “欲睡”、“人渴”、“思茶”、“敲门”、“试问”……写尽了太守的神情语态、举止动作,使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此词语言通俗自然,运用白描手法绘制出一幅农家生活的图画。


苏轼《浣溪沙》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苏轼《浣溪沙》

宋·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 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 黄鸡。


 

【注释】浸(jìn):泡在水里。萧萧:指雨声。子规:杜鹃鸟。黄鸡:这句来自白 居易《醉歌》:“黄鸡催晓丑时鸣……镜里朱颜看已失。”喻指时光流逝、人 生易老。

【大意】幽静的山坡下,芬芳的兰草刚刚萌发出嫩绿的新芽;绿茸茸的一直铺 展到清澈的溪水中。那条伸向松林的沙路幽深而宁静;路面上看不到一 丁点儿的烂泥,十分洁净。黄昏时分,天空中飘洒起潇潇的细雨;雨声 中,又隐约传来杜鹃的啼鸣。谁说人老了便不能再有年轻人的朝气和活 力,就像流水一般滔滔向东、永不能回头?你看这门前的溪水便大不一 般:它偏偏能够向西流!所以,别再去感伤满头的白发,或者在黄鸡的啼 鸣声中哀叹时光的飞逝了!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155页.


唐宋词之苏轼《浣溪沙》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苏轼《浣溪沙》

《浣溪沙》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注释】 ①苘(qing请):即苘麻,俗称青麻、茎皮纤维作用似麻。可制麻袋、绳索、造纸等。②络丝娘:正在缫丝的蚕妇。③垂白:指鬓发将白的老人。杖藜:拄着手杖走路。④捋青:从将黄的麦穗上捋取麦粒。(chao炒):用麦子制成的如炒面之类的干粮。

【译文】 苘叶和麻叶层层透着青光,是谁家在煮蚕茧一村子都香?隔着篱笆就听到了缫丝姑娘的笑语欢唱。须发花白的老人扶杖醉眼惺忪地望着我,路边人正用捋来的新麦捣面做干粮。我随口问了一句这田间的豆叶几时能黄?

【总案】 这也是一幅农家乐图,不过还能让我们嗅到了那煮新茧的香味,听到缫丝姑娘的娇语和尝到新麦的清香。


苏轼《浣溪沙》原文|赏析|鉴赏|解读|意境 - 可可诗词网

苏轼《浣溪沙》

苏轼《浣溪沙》

苏轼

扬州赏芍药樱桃

芍药樱桃两斗新,名园高会送芳辰。洛阳初夏广陵春。

红玉半开菩萨面,丹砂秾点柳枝唇。尊前还有个中人。

这是苏轼的一首咏花词。芍药花在初夏开放,绰约多姿。宋代的扬州,不仅是繁华所在,芍药也最为繁盛,名重于时,有“扬之芍药甲天下”(宋 ·王观 《扬州芍药谱》) 的声誉,可与洛阳牡丹媲美。每年芍药开时,倾城出游赏花成为风俗。樱桃,又叫含桃、朱樱,春季开花,花色略带红晕。果实呈球形,初夏成熟,鲜红色,味甜可食。这首词作于宋哲宗元祐七年 (1092) 四月,其时苏轼以龙图阁学士,充淮南东路兵马统辖,知扬州军州事。诗人亲眼目睹扬州四月花事盛况,写下了这首赏花词。

词的上片描写花盛,“芍药樱桃两斗新”,首句点题。暮春初夏时节,芍药是花蕾新绽,而樱桃是新结果实,一个“斗”字写出了芍药、樱桃竞相怒放,互不相让,令人目不暇接的情景。这正是花盛的前奏。花盛的另一个表现是花会。北宋之时,洛阳牡丹扬名天下,每年举办牡丹万花会,吸引了无数游人花客驻足观赏。扬州亦效仿作芍药花万花会,故有“名园高会送芳辰”的词句。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词人遂由眼前芍药花会的盛况,自然联想到北方洛阳的牡丹花会,“洛阳初夏广陵春”一句便如顺水行舟,轻快流出,作者以繁花似锦的洛阳初夏作为扬州花会的背景和衬托,更增添了四月扬州的魅力,也加深了读者的印象。至此词人由花开写到花会,又从花会写到花盛,虽然没有热烈的渲染、浓艳的涂抹,但花盛之势已由笔端逼出,词句平稳而含蓄。

下片由花盛转而写花的鲜艳美丽。红玉是一种红而透明的宝石,词人用这种可爱的红宝石比喻鲜艳明媚的芍药花。菩萨面指人的美貌,唐代裴谈曾将年轻貌美的妻子比作生菩萨。又有唐人薛调容貌清美,时人称为生菩萨 (见 《唐语林》卷四容止)。因此不管是男是女,菩萨面都代表着美貌。在这里,词人却将芍药花比作年轻美丽的人面,造语颇新颖独特,因为历来都是以花喻人的。这一巧妙手法不仅衬出花的鲜艳美丽,同时更使花具有一种生机和灵气。而那新熟的樱桃鲜艳得犹如年轻女子丰润的嘴唇上点了一层浓浓的丹砂。柳枝是韩愈的侍妾,从她身上人们不难想象樱桃鲜艳饱满的青春的美。这两句词人表面写花,实则更衬出人之美,连美丽的花都以人作比,更何况人之美呢?于是作者紧接着点出“尊前还有个中人”,在这五彩缤纷的花丛中,在香甜的美酒前,正坐着这样一位如花似玉的美人,这里又以花喻人,出人意料,可谓神来之笔。至此,美人和花已合二为一,不分彼此,花如人美,人如花艳,二者是如此的融洽、和谐,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

全词上片合写花事之盛,用的是写意笔墨; 下片分写花果之美,用的是工笔技巧,而以人花相映、争妍斗美作结。作者观赏时的轻松愉快亦跃然纸上,全词风格清丽明快,正与此主题相吻合。


唐宋词之苏轼《浣溪沙》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苏轼《浣溪沙》

《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①缫(sao骚)车:缫丝的工具。②牛衣:又称牛被,“编草使暖,以披牛体,盖蓑衣之类。”(宋·程大昌《演繁露》)

【译文】 轻轻的枣花将人们的衣巾落满。喧哗的缫车在村里响遍。拴牛的老柳树下传来卖瓜人的声声吆唤。酒困路长使我不愿再向前走一步,而只想睡觉,况且这中午时分多想将热茶喝上几碗,索性先到那老乡家把门儿串。

【集评】 清·王士祯:“‘牛衣古柳卖黄瓜’,非坡仙无此胸次。”(《花草蒙拾》)

【总案】 此词上片写枣花,写缫车声,写卖瓜人,这是一幅生动自然的初夏村居图。下片写作者自己路途的困渴和向农家敲门索茶的情景。这又是作者自我形象的刻划,这一形象不是五马踟蹰、前呼后应的太守,而是一个胸怀疏朗、与民无间的活东坡。(刘崇德)


苏轼《浣溪沙》注释与翻译 - 可可诗词网

苏轼《浣溪沙》

浣 溪 沙

苏 轼

旋抹红妆看使君 (1) ,

三三五五棘篱门 (2) ,

相排踏破茜罗裙 (3) 。

老幼扶携收麦社,

乌鸢 (4) 翔舞赛神 (5) 村,

道逢醉叟卧黄昏 (6) 。

 

注释:

(1) 〔使君〕 是古代人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2) 〔棘篱门 〕 用树条黍秸等编织的篱笆门 , 这显示 了典型的古代农村环境。 (3) 〔茜罗裙〕 红色的罗裙。 (4) 〔鸢 (yuān)〕 俗称老鹰。 (5) 〔赛神〕 也 叫迎神会, 是农村的一种迷信礼俗, 用仪仗、 鼓乐、 杂戏迎神出庙, 周游街巷。 (6) 〔卧黄昏〕 表明 祭神活动持续了一天。

译文:

乡村姑娘临时匆忙地梳妆打扮一下去看知府,

她们三个一团, 五个一伙, 拉拉扯扯紧靠着家门,

相互拥挤, 以至于把身上的红罗裙都踏破了。

村民们老幼相扶去参加庆祝丰收的祭神活动,

在摆满祭品的供桌上空, 乌鸦在盘桓飞翔,

还有一位老翁, 也许因为多喝了几盅, 竟然卧在路旁, 悠悠入睡了。


唐宋词之苏轼《浣溪沙》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苏轼《浣溪沙》

《浣溪沙》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 ①元丰:宋神宗年号。元丰七年即公元1085年。泗州:今安徽泗县。刘倩叔:生平不详。南山:泗州南郊的风景区。②滩:指南山附近的十里滩。③清洛:即洛涧,源出安徽合肥,北流至怀远入淮河,在泗州之南。漫漫:浩渺貌。④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蔡襄《茶录》:“钞茶先注汤(开水),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面色鲜白,著茶无水痕,为绝佳。”午盏:指茶。盏,茶杯。蓼(liao燎)茸:即蓼芽,一种野菜的嫩芽。蒿笋:即蒿茎。春盘:古俗于立春日,取葱、蒜、韭、蓼、蒿、芥各种生菜及果品、饼、糖等,置于盘中为食,取迎新之意,称为春盘,并以之互相馈赠。王三聘《古今事物考》:“立春日,春饼生菜相馈食,号春盘。”杜甫《立春》诗:“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试春盘,即尝尝立春的菜。12月24日已距立春不远,故得预尝立春的菜。

【译文】 细雨斜风,在清晨的旷野瑟瑟生寒;雨脚渐收风儿住,淡荡烟云,清疏杨柳,一齐在晴晖沐浴的河滩上把身姿舒展。极目南眺,仿佛见,洛涧的清流注入淮水,渐流渐远,迷茫一片。如雪似乳的沫花上浮,清香四溢,午茶一盏;蓼芽白白,蒿茎嫩嫩,翡翠般的春蔬装成春盘。茶香沁入心脾,蔬美爽人胃口,人间真正有味的,是这无羁无绊、恬静自然的闲乐清欢。

【总案】 元丰七年(1085)三月,苏轼在黄州(今湖北黄冈)贬所过了四年多谪居生活后,被调任汝洲(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据《宋史》本传,神宗在下令迁调的手札中,有“人材实难,不忍终弃”之语,这表明东坡的政治生命有了转机。这年四月,东坡离黄赴汝,一路游访,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市)曾与致仕家居的王安石留连月余,彼此谈文论佛,诗歌唱和。王约苏卜居秦淮河边,苏则在和《北山》诗中表示:“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这年岁暮,东坡到达泗州,在此度岁。由于已在常州买得一些田地,即上书朝廷,请罢汝州职,回常州居住。这首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出的。词中所流露的对纯朴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对“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意趣的追求,都真实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境。


唐宋词之苏轼《浣溪沙》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苏轼《浣溪沙》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 ①蕲(qi其)水清泉寺:蕲水,今湖北省浠水县,在黄冈东。元丰五年(1082)三月,苏轼在黄州得臂肿病,去麻桥求庞安常就医,此人耳聋,但医道高明,苏在庞家留居数日,针疗得愈。嗣后,与庞安常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那里有“王逸少(羲之)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东坡志林》卷一)。这首词就是游览了清泉寺后写的。②兰芽:兰草初生的嫩芽。萧萧,同潇潇,形容细雨下个不停。子规,即杜鹃鸟。③再少(shao哨):重返青春或返老还童。门前流水尚能西:我国地势的特点是西北高东南低,一般江河都是从西向东流,自古就有“大江东去”之说。但兰溪地方却是从东向西,由此作者联想到,人的生命也能返老还童。《东坡志林》卷一引此句作“君看流水尚能西”,似是赠庞诗的初稿。④“休将”句:这句的意思是告诫人们,不要象古人那样徒然悲叹岁月流逝、自伤衰老。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珑》:“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玲珑玲珑奈老何,使君歌了汝更歌。”

【译文】 山下兰草的嫩芽浸在溪水里,松林间的沙路洁净无泥。黄昏细雨中杜鹃声声啼。谁说人生不能返老还童?请看门前溪水也能流向西!休在老年时为流逝的光阴悲泣叹息。

【总案】 这首小令写于元丰五年(1082)三月,正值苏轼谪居黄州,处于逆境之时。尽管如此,当欢快的兰溪从脚下淌过,兰草丛生的嫩芽撩拨着生命的琴弦,置身在松林间洁净的沙路上,呼吸着雨后的清新空气,聆听着乡间树林里传来的杜鹃美妙的啼鸣时,他从这大自然的音响、新生和不息的运行中获得永生的启迪,一种人多么美好的生命之歌涌上心头,落于笔端,这是人类的不朽的精神财富,这种对失去了的青春的热情呼唤,对不管处于什么环境中的人,都是一个永恒的鼓舞。


苏轼《浣溪沙》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宋词精品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苏轼《浣溪沙》

《浣溪沙》·苏轼

苏轼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这首词上片写百姓争“看使君”。“使君”,即州刺史,也称太守,即苏轼本人。“棘篱门”,是用枣树枝或荆条编成的篱笆门,也叫柴门。“茜罗裙”即红罗裙,因为茜草可作红色染料,所以人们常以“茜”代红。

下片是写“谢雨”祭神的场面,“老幼扶携收麦社”,“社”就是祭祀土地神,“收麦社”就是祈祷小麦的丰收。“乌鸢翔舞赛神村”,“乌”是乌鸦;“鸢”是鹰隼之类的鸷鸟; “赛神”就是用锣鼓、仪仗、杂技来迎接神灵,接受供品。通过“乌鸢翔舞”旁衬出祭祀的场面开阔,使人想到参加“谢雨”赛神的人很多,神鸦社鼓,一派欢腾的气氛。


苏轼《浣溪沙》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宋词精品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苏轼《浣溪沙》

《浣溪沙》·苏轼

苏轼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

这首词中,“黄童白叟聚睢盱”,睢盱是一种很朴实的笑貌,是说不管是黄口小儿,还是白发老人,他们都是那样的欢快,那样的朴实!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意思是说,他们刚看见我的影子,就像惊恐的麋鹿那样,一跑而光;但他们听到“谢雨”祭神的锣鼓,一瞅见我也参加了“谢雨”祭神的行列,却又像猴子般的不知从什么地方都钻出来了。“麋鹿”和“猴子”,两个生动的比喻,既反映了农村青年和娃娃们的老实、腼腆、怕羞、怕官的神情,又反映了他们的天真、好奇、活泼、热情等朴实可爱的性格,是极其精练的传神之笔。


苏轼《浣溪沙》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宋词精品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苏轼《浣溪沙》

《浣溪沙》·苏轼

苏轼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清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樽前呵手镊霜须。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即诗人贬官于黄州之后。作者有序云: “十二月二日,雨后微雪。太守徐君猷携酒见过,坐上作《浣溪沙》三首。明日酒醒,雪大作。又作二首。”是篇为“又作二首”之二。词中抒发了关心和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表现了内心深处的忧虑。在艺术上,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以乐景写忧思,以艳丽衬愁情。上片描写雪景和由之而联想到的来年丰收的景象。而“但令”一转,使“人饱”仅仅成为诗人的一种美好愿望和深沉忧虑:在朝廷苛赋重敛之下,丰收怎能使人民饱食。下片回叙前一日酒筵间的情景。“翠袖”、“白雪”相映成趣,“绛唇”、“樱珠”,艳上加艳,但是这些艳丽的场景,却和“樽前呵手镊霜须”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摄取“呵手镊霜须”这一富有典型特征的动作,深刻地揭示了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镊(nie),拔去。“呵手”意味着周遭的寒冷; “霜须”标志着自身的衰态,内心的沉忧与环境的险恶不言而喻。


苏轼《浣溪沙》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宋词精品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苏轼《浣溪沙》

《浣溪沙》·苏轼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二十三日,与程乡令侯晋叔,归善簿谭汲同游大云寺,野饮松下,设松黄汤,作此阕。余近酿酒名万家春,盖岭南万户酒也。

罗袜空飞洛浦尘,锦袍不见谪仙人,携壶藉草亦天真。玉粉轻黄千岁药,雪花浮动万家春,醉归江路野梅新。

苏轼于绍圣元年(1094)十月二日至惠州,十月十三日与友人侯晋叔、谭汲至离寓所合江楼不远的大云寺游玩野餐,他们喝松黄汤(即词中的“玉粉轻黄千岁药”,一种益寿延年的饮料),饮万家春酒(诗人到惠州后仿照岭南万户酒制成的),并以诗词相唱酬,这首词就是在这次野游后写成的。

开首两句是写“前不见古人”的惘然之情。第一句写建安诗人曹植。全句意为:写过“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洛神的曹子建,已如他笔下的仙子一样空飞永逝了。第二句写盛唐诗人李白,李白初到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称其为谪仙人。玄宗曾赐李白以锦袍。此句意为:曾被呼为“谪仙人”、得到皇帝锦袍赏赐的大诗人李白也怅望千秋,无从再见了。第三句与第一、第二句之间显然有一个巨大的跨度,这中间省略了许多笔墨,诗人由追踪前贤不得的惘怅,一下子跳跃到“携壶藉草”的乐观,实际上包含着一个一百八十度情绪的转折。“藉草”就是以草为垫子,即坐在野地上饮酒。“玉粉轻黄千岁药,雪花浮动万家春”,这二句是以极为美丽的色彩和形象来描写野餐时所斟用的饮料。最后一句更给整个词的意境增添了明媚艳丽的色彩。


苏轼《浣溪沙》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宋词精品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苏轼《浣溪沙》

《浣溪沙》·苏轼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这年春上,诗人到蕲水求大夫庞常安医治耳疾。疾愈遂同庞一起游览了位于“蕲水郭门外二里许”的清泉寺。蕲水,今河北蕲水县。清泉寺在蕲水城外二里许,这里有王羲之的洗笔泉,寺下“溪水西流”。这首词即游后所作。词的上片描绘泉寺周围秀美清幽的春景,笔墨疏淡,明丽自然。下片以形象的语言议论抒情,生动感人。“谁道人生无再少”三句充分表现了诗人虽身处逆境仍很乐观的精神境界,可以说这是不服气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充分显示了诗人执著顽强、乐观旷达的性格特征和艺术风格。


苏轼《浣溪沙》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宋词精品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苏轼《浣溪沙》

《浣溪沙》·苏轼

苏轼

惭愧今年二麦丰,千畦细浪舞晴空。化工余力染夭红。归去山公应倒载,阑街拍手笑儿童。甚时名作锦薰笼?

这首《浣溪沙》词是元丰元年(1078),苏轼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在这首词中,作者怀着喜悦的心情,对农村丰收的景象作了生动的描绘。

“惭愧今年二麦丰,千畦细浪舞晴空”,意思是说,今年很难得,大麦小麦都丰收!四野一片麦浪翻滚,像是在晴空下飞舞似的。“化工余力染夭红”是说,造物者不仅仅使麦子长得丰盛,还有余力把瑞香花染得姹紫嫣红。化工,指天上造物者。夭红,形容花朵颜色鲜艳。“归去山公应倒载,阑街拍手笑儿童”,由于丰收在望,乡人高兴得喝个酩酊大醉,蹒跚而去,满街儿童拍手欢笑。这里借用了晋代山简(字季伦)被儿童嘲笑“日夕倒载归,酩酊无所知”的故事,十分贴切自然。末句“甚时名作锦薰笼”意思是说,那花开似锦、气如熏香的瑞香花,何时得到锦薰笼的美名?通过他对花的极力赞美,烘托出他对丰收的万分喜悦。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9:0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