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轼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词是苏轼词中最具英雄气概的代表作。赤壁,三国时吴将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武昌西(一说在今湖北蒲坼西北)。苏轼当年所游的赤壁在湖北黄冈城外,不是三国“赤壁之战”的战场。周郎,周瑜,字公瑾,吴国的高级将领。小乔,周瑜的妻子。羽扇纶巾,古时儒将的装束,这里用来形容周瑜的风流儒雅。

全词以怀古为题,抒写作者的报国之志,不遇之感。上片重在写景:从奔腾不息的长江想到古往今来的英雄人物,尔后再由人及地,点出眼前的古战场赤壁。接着写悬崖峭壁,写冲天怒潮,为英雄人物周瑜的出场作出了铺垫。下片由“遥想”领起,集中塑造了青年将领周瑜的英雄形象。“故国”句以下由古及今,从人到己道出了心中的恨恨之情,最终进出无可奈何的感叹。全词使用联想、衬托、对照的手法进行概括,大笔挥洒,却衬之以谐婉之词;昂奋的豪情与感慨超旷的思绪相递转,做到了庄中有谐、直中存曲,从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宏大境界,对于豪放词派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是豪放派的开山之作。


唐宋词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2。故垒西边3,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4。乱石崩云5,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6。江山如画7,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8,雄姿英发9。羽扇纶巾10,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11,多情应笑我12,早生华发13。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释】

1.赤壁有二。一在湖北嘉鱼东北江滨,三国时,吴将周瑜在这里大破曹兵。一在湖北黄冈城外,名赤鼻矶,苏轼据传说以为是周瑜破曹处。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它先写赤壁的形势景色,次述古人的英雄事迹和自己的感慨。

2.风流人物:才能出众、品格超群的人。

3.故垒:旧的营垒。

4.周郎:周瑜字公瑾,助孙策平定江南,少年英雄,时人称为周郎。

5.崩云:如云的崩裂。

6.雪:指浪花。

7.“江山”二句:由山水到人物,引起下片。

8.小乔:乔本作桥,桥玄女,周瑜妻,与姊大乔皆有美色,合称二乔。初嫁:泛言。乔嫁周在十年前。

9.英发:英气勃发。

10.羽扇纶巾:古代儒将的装束,用以形容周瑜的雍容儒雅。这是周的风采的另一面,与“雄姿英发”相统一。纶(音guan)巾:青丝带的头巾。

11.故国:故乡。神游。身不到,神魂往游。苏轼因政治失意,故有归故乡的念头。

12.多情:关心他的人。

13.早生:苏轼早在熙宁八年已言“鬓微霜”(《江城子》)。



【译】

浩荡的长江水呵,

滚滚向东奔流不息。

大浪淘沙、淘尽千古

多少风云人物、

多少辉煌业迹。

就在那古营垒的西边,

有人告诉我,那就是当年周瑜

大败曹军的赤壁。

只见乱石穿空,有如

崩裂的云霓,

巨大的波涛,拍打着

岸堤,

卷起千万朵浪花

如雪。

江山雄伟娇娆如画,

画中又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公瑾,

迎娶了江东最漂亮的小乔,

英气勃发,雄姿健矫。

头戴纶巾,羽扇手摇,

挥洒谈笑,就将敌军

强大的战舰烧掉。

而我呵,功名未立而人已先老,

孤独的魂灵,在思念的故土

神游一遭,

故友都笑我,

白发生得太早。

唉!人生万事皆如梦幻,

还是举杯,用酒将那

江上的明月

祭扫。



【评】

这是东坡豪放词之代表作。肯定东坡豪放者,以此称之,如《吹剑续录》所载,“有幕士善讴”者,称“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否定东坡豪放词者,亦不否定此词之豪放。如明人俞爰:“其豪放亦止‘大江东去’一词”(《爰园词话》)。

此词题目为“赤壁怀古”,此四字为两个内容,一是地点,是空间;一是历史,是时间;前者写江山风物,后者写人物豪杰。上片词人紧紧围绕这两点,时合时分。

此词由江山而人物,由今日而历史,由历史至现实,结构上大开大阖,情绪上大起大落、豪放里潜孕着悲哀,清旷里深蕴着凝重,更兼之以词人善用大布景、大空间、大时间、大字眼,跌宕起伏,确乎非婉约秀山丽水、九曲回肠者可同日而语。

起句凭空发落,“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说江水向东而去,本是寻常之事,自然之事,“江”冠以“大”,“东”缀以“去”,“大江东去”四字,遂将江水之浩荡气魄,一挥而出。此三句是江山人物合写。以无垠之空间,借大江之浪淘,推出无限之时间,使千古英雄人物登上舞台。而“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一句“故垒西边”就将那浩荡无垠的“大江”,定格在一个确定的经纬点上,也就是题目之“赤壁”;一个“故”字,又轻轻引示出题目的“怀古”。但苏轼元丰五年所在黄州之赤壁,到底不是历史之真赤壁,东坡自己也未必真相信此地为三国大败曹军之赤壁,以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姑且信之吧!一个“人道是”三字,就巧妙地将这个问题留给历史学家去考索吧!“三国”二字,传说陈无己见之,提出“不必道‘三国’”,而东坡也采纳之,改为“当日”(参见《艇斋诗话》)。但今本还是多用“三国”二字。这是因为“三国”比“当日”来得自然、真实、气势响亮,时间也表现得更准确。一般来说,第一感、第一稿总是要更真实、自然一些。陈无己可以“闭门觅句”,作江西诗祖的一宗,却无法成为东坡一类的大文豪,由此也可见之一斑。此句承“千古风流人物”而来,将题“赤壁怀古”点足,下句则回到起句“大江东去”的境界,回过头描绘江山之壮伟:“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先将你的视野引入高空,极写乱石之高耸;再引领你倾听那惊涛拍岸的巨响,炫目于脚下卷起的千万堆浪雪!结句,词人与起首一句呼应,江人合一,总括上片:“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以“一时多少豪杰”结束上片,同时也就开了下片“怀古”抚今的具体内容。是段落的结束又是下段落的开端,极妙!

下片具体写“一时多少豪杰”的内容。将一幕幕历史画卷推上了银幕、推上了舞台。“遥想”两字,统领直至“灰飞烟灭”,贯注而下,一气呵成。对于周公瑾的描绘,词人写出了并列的一组意象,每个意象之间,都有着不同的审美风范:“小乔初嫁了”,写公瑾而先写小乔,有烘云托月之妙,并与下面“雄姿英发”的阳刚之美相反相成,阴柔与阳刚,女性之美与英雄伟业组合得完美无间。而“小乔”之韵事.又引人多少遐思,西方荷马史诗中描写了海伦引发的战争,小乔在赤壁之战中,至少在《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所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是第三个意象:“羽扇纶巾”写服饰,“谈笑间”,这是写意态,写儒将风度,“强虏”句写英雄之伟业。这一形象,自从谢安之后,尤其是李白的一再推许之后,“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就成为了士大夫所倾慕的儒将形象。

然而,无论是如画的江山,还是名载千古的英雄伟业,都无法摆脱词人此时此刻的灰暗心理。此时,苏东坡乃是乌台诗案后死里逃生“魂如汤火命如鸡”的贬谪黄州的要犯。江山的雄伟,与古代的英雄,恰恰使自己感受到自己“奋厉有天下志”的雄心报负的破灭。所以,才会有“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和“人生如梦”的哀叹。东坡元丰二年(1079)遭诗案,至此47岁,早已白发满头。有人曾婉惜东词这首词的“灰暗的尾巴”,其实,如果没有这个“灰暗的尾巴”“大江东去”将不成为其“大江东去”,苏东坡也将不成其苏东坡!“与其相似而伪,无宁相异而真”。唯其如此,才是封建社会后期黑暗里的真实的苏东坡,也因此才成其千古绝唱!


唐宋词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注释】 ①赤壁:这里指黄州的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县西,面临长江。三国时赤壁之战所在地,至今说法不一,湖北至少有五处:黄州、嘉鱼、江夏、汉阳、汉川。现在一般认为是嘉鱼。赤壁之战是三国时孙吴与西蜀联军火烧曹军、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以此形成了吴、蜀、魏三国鼎立的局面。②大江:指长江。淘:淘汰。风流人物:指英雄人物,杰出人物。③故垒:古代的营垒,这里指赤壁之战留下的堡垒。人道是,人们传说是。苏轼亦怀疑此处并非真正的赤壁,故云。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周瑜拜建威中郎将时,才二十四岁, “吴中皆呼为周郎”(《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他是吴蜀联军的统帅之一,指挥过赤壁之战。④崩云:高耸云霄。一作“穿空”。裂岸:拍裂了江岸。一作“拍岸”。雪:指浪花似雪。⑤小乔:即小桥,桥玄的幼女。据载,周瑜随孙策攻打皖城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孙)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当时是建安三年或四年,周瑜二十四、五岁。赤壁之战发生在建安十三年周瑜三十四岁,结婚已十年。说“初嫁”是为了突出其风流倜傥,少年得志。雄姿:身姿高大健壮。英发:指谈吐不凡,识见卓越。⑥羽扇纶(guan关)巾,指周瑜作战时手持羽毛扇,身穿便服而不穿戎衣,一副儒将气派,潇洒闲雅。纶巾:配有丝带的头巾。强虏:强大的敌人。一作“樯橹”。灰飞烟灭,指赤壁大战中火烧曹军的故实,所以有“灰”、“烟”。这两句是形容战事极顺利和战果极辉煌。⑦故国:旧地。这里指赤壁古战场。⑧酹(lei类):以酒洒地表示祭奠。

【译文】 长江滚滚向东流去,大浪淘沙,也带走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旧日营垒的西边,人们传说是三国时代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的故址。如今只见乱石高耸入云,巨涛拍裂的江岸,卷起无数浪花象是白雪堆堆。这江这山美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豪杰之士啊! 遥想当时的周瑜,正娶绝代国色小乔为妻,年华方盛。他身姿高大,谈吐不凡,手持羽毛扇,头绾丝带巾,好一派儒将高雅的风范。他在谈笑之间,就把强大的曹军烧成烟灰。我如今神游于这赤壁古战场,该会笑我过于多情,以致于头发过早地花白。人生犹如一场大梦,还是举杯来祭奠江月吧!

【集评】 宋·洪迈:“向巨原云:元不伐家有鲁直所书东坡《念奴娇》,与今人歌不同者数处,如‘浪淘尽’为‘浪花沉’,‘周郎赤壁’为‘孙吴赤壁’,‘乱石穿空’为‘崩云’,‘惊涛拍岸’为‘掠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为‘多情应是笑我生华发’,‘人生如梦’为‘如寄’,不知此本今何在也?”(《容斋续笔》卷八《诗词改字》条)

宋·曾季狸:“东坡‘大江东去’词,其中云‘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陈无已见之,言‘不必道“三国”。’东坡改云‘当日’。今印本两出,不知东坡已改之矣。”(《艇斋诗话》)

宋·胡仔:“苕溪渔隐曰:“东坡‘大江东去’赤壁词,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九)

宋·俞文豹: “‘大江东去’词,三‘江’、三‘人’、二‘国’、二‘生’(按,‘人间如梦’句,一本作‘人生如梦’)、二‘故’、二‘如’、二‘千’字,以东坡则可,他人固不可;然语意到处,他字不可代,虽重无害也。今人看人文字,未论其大体如何,先且指点重字。”(《吹剑录》)

又: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 ‘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外,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吹剑续录》)

金·元好问:“夏口之战,古今喜称道之。东坡《赤壁词》殆戏以周郎自况也。词才百许字,而江山人物无复馀蕴,宜其为乐府绝唱。”(《题闲闲书赤壁赋后》)

明·王世贞:“昔人谓铜将军、铁绰板,唱苏学士‘大江东去’;十八九岁女子唱柳屯田‘杨柳外晓风残月’,为词家三昧。然学士此词,亦自雄壮,感慨千古,果令铜将军于大江奏之,必能使江波鼎沸。至咏杨花《水龙吟慢》,又进柳词妙处一尘矣。”(《弇州山人词评》)

明·沈际飞:“语语高妙闲冷,初不以英气凌人。”(《草堂诗馀正集》卷四)

明·俞爰:“子瞻词无一语着人间烟火,此自大罗天上一种,不必与少游、易安辈较量体裁也。其豪放亦止‘大江东去’一词。何物袁绹(按,指《吹剑续录》所云‘幕士’),妄加品骘,后代奉为美谈,似欲以概子瞻生平。不知万顷波涛来自万里,吞天浴日,古豪杰英爽都在,使屯田此际操觚,果可以“杨柳外晓风残月”命句否?且柳词亦只此佳句,馀皆未称,而亦有本,祖魏承班《渔歌子》‘窗外晓莺残月’,第改二字增一字耳。”(《爰园词话》)

清·徐釚:“苏东坡‘大江东去’,有铜将军铁绰板之讥,柳七‘晓风残月’,谓可令十七八女郎按红牙檀板歌之,此袁绹语也,后人遂奉为美谈。然仆谓东坡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柳纤艳处亦丽以淫耳。”(《词苑丛谈》卷二)

清·沈雄:“江尚质曰:东坡《酹江月》为千古绝唱,耆卿《雨霖铃》惟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东坡喜而嘲之。沈天羽(即沈际飞)曰:求其来处,魏承班‘帘外晓莺残月’,秦少游‘酒醒处,残阳乱鸦’,岂尽是登溷语。余则为耆卿反唇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死尸狼籍,臭秽何堪,不便甚于袁绹之一哂乎?”(《古今词话·词话》卷上。按,清·贺裳《皱水轩词筌》云,对柳句“或讥为梢公登溷诗,此轻薄儿语,不足听也。”)

清·黄苏:“题是怀古,意是谓自己消磨壮心殆尽也。开口‘大江东去’二句,叹浪淘人物,是自己与周郎俱在内也。‘故垒’句至次阕‘灰飞烟灭’句,俱就赤壁写周郎之事,‘故国’三句是就周郎拍到自己,‘人生似梦’二句总结以应起二句。总而言之,题是赤壁,心实为己而发,周郎是宾,自己是主,借宾定主,寓主于宾,是主是宾,离奇变幻,细思方得其主意处,不可但诵其词而不知其命意所在也。”(《园词选》)

【总案】 本篇大约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上片凭吊古战场,描绘了此地江水澎湃、绝壁陡峭的不凡景象,仿佛也带有千古鏖战的余威,映衬出英雄人物业绩的永恒。下片着重刻划周瑜少年得志、雄才韬略、指挥若定的儒将形象,表达了追摹之情。联系自身,白发早生,功名未就,不免自笑多情,人生如梦之感油然而生。结尾处虽嫌消沉,但全篇充满了对壮丽江山的热烈赞美,对英雄人物的倾心颂扬,情绪激昂慷慨,胸襟壮阔旷远,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0:3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