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苏轼《念奴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苏轼《念奴娇》

苏轼《念奴娇》苏 轼

苏 轼

中 秋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湘江夜月图 【清】吴历

注释 ①桂魄:月亮的别称。②玉宇琼楼:这里指月宫里光辉华美的楼阁。③清凉国:指月宫。④烟树:烟雾笼罩之树。历历:分明可见的样子。⑤“我醉”四句:化用李白《月下独酌》诗:“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⑥“今夕”句:《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⑦鹏翼:典出《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⑧水晶宫:前人诗句中多用来指月宫。⑨吹断横笛:指吹笛技艺高超,高亢处可以把笛子吹破。典出李肇《唐国史补》:“李舟好事,尝得村舍烟竹,截以为笛,鉴如铁石,以遗李牟。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维舟吹之,寥亮逸发,上彻云表。俄有客独立于岸,呼船请载。既至,请笛而吹,甚为精壮,山河可裂,牟平生未尝见。及入破,呼吸盘擗,其笛应声粉碎。客散,不知所之。”

鉴赏 这是一首中秋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当时苏轼正在黄州贬所。说起中秋词,我们首先想起的当然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道尽了词人内心的万般感慨,也道尽了古往今来人们共有的惆怅和美好的希望。苏轼写作《水调歌头》时因为心境非常复杂,加上年龄和酒的关系,词中有许多不受拘束的遐思和激情,其高妙处有常人不可启及的境界,以致苏轼自己后来也认为再写不出这样的篇章。不过这篇中秋词,虽然不如《水调歌头》那么神妙而完美,却也很有自己的特色。明代杨慎批点《草堂诗馀》卷四说:“东坡中秋词,《水调歌头》第一,此词第二。”

开篇从一个广阔的场景写起。“凭高眺远”四字点明作者的处所和视角,高处的清冷,使得本词一开始就笼罩上了一层隐约的凄凉感和清旷感。“长空万里”一句,把读者的视角拉到了极限,“云无留迹”则写出天空的明朗清澈。这一幕景色既是写眼前之景,也是写心中之情,并且为下文写中秋之月的明亮做好铺垫。“桂魄”一词,把对月的感情与奇异的月宫神话联系起来,“飞来”“射”二词则为原本宁静的夜空增添动感。“冷浸”句非常精练,写中秋月夜给人的清冷之感,极有韵味。以上五句,都是写作者所见的真实景色以及由所见而产生的独特感情,下文则开始描写由真实之景而产生的幻想之景。“玉宇琼楼”三句亦真亦幻。“玉宇琼楼”“乘鸾”“清凉国”等词多用于描写仙境,但这里是用来形容身处之境的美丽,如同仙境一般。苏轼此时登高远眺,目力所及,长空澄澈,明月挂天,微风袭襟,词人的形象已飘逸如仙。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苏轼曾经说“我欲乘风归去”,把自己想象成是贬谪凡间的月宫仙子,而在本词中他却想象自己已经“归去”,回到了华美的月宫,过起了飘逸的生活。这种想象的生活,正是苏轼此时在黄州生活的写照。自元丰三年贬官到黄州后,经过了几年的思考和调整,他此时无论是生活状态还是心态,都已达到了极致的平和。这里明写月宫,实写现实,暗用比喻。在这种复杂的比喻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他心中欣悦、安宁的感情。“江山如画”四字,便是由此种感情自然生发而来。这里苏轼表面上只是如实地描绘站在高处所见的景色,但实际上这种景色又是他想象中自己回归月宫之后,在月宫里俯瞰江山的所见。两者的结合非常巧妙。

在上阕夹杂现实和想象的景色描写结束之后,下阕开始写到作者自己,“我醉”至“起舞”四句化用诗仙李白的名诗《月下独酌》,虽无创新,但趣味天成。“今夕”句则别出新意,在行乐之后开始了对宇宙的思考,引出下文。“便欲”两句写作者“脱离尘世”的愿望,可是这种愿望与他在《水调歌头》里所表达的却很不相同。《水调歌头》说“我欲乘风归去”,但这所归之处却是“不胜寒”的月宫,后人往往理解为是指朝廷,是一个苏轼想归而又不敢归的去处。本词的“归处”则完全不是这样,苏轼既对这个地方充满了向往,同时“翻然”二字也说明归去之容易。因此下文“水晶宫里”一句则直接想象(或者暗喻)自己已经到达了那种仙境。此外,“何用骑鹏翼”句又含有作者独特的思绪,“鹏翼”典出《庄子《逍遥游》,表示一种极度逍遥自由的状态,这种逍遥自在的状态是达到“仙境”的条件。但苏轼却说不用这样,他认为即使没有这样的条件,也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结合苏轼自身的经历,的确是如此,他在半贬官半软禁的情况中,在极端穷苦的生活条件下,正是已经达到了这种飘逸的仙境。所以说最后几句,实际上是苏轼对自己这几年经历和思考的总结。

整篇词飘逸、清空,化用许多典故但又很有新意。在写出《水调歌头》这样的名篇之后,苏轼能够不被已有的高度所束缚,这首词在内容、思想上与前词既有联系又显得大不相同。词里完全没有了哀伤愁怨的情绪,心中平和的喜悦之情化作了眼前无边的月色和对月宫仙境的无限遐思。幻想之境与现实之境,交织融合,亦真亦幻,读来让人的心中一片旷达。(姚苏杰)

集评 明《李攀龙:“坡公襟怀寥廓,与上下同流,故其词吐清雅飘逸,至今诵之,令人翩翩然,有羽化登仙之态。”(《新刻题评词话草堂诗馀》卷五)

链接 宋词主要风格流派之一——豪放派。在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首次以“豪放”来表述诗歌中一种感情激荡、气魄宏伟的风格;宋人以“豪放”品评苏轼词,不但指其打破了传统婉约词风的独创风格,还兼指其放笔快意、“不喜剪裁以就声律”的作风。明清学者根据词风的基本倾向,把宋代词人分为豪放与婉约两大派。豪放派大体是以写诗或作文之法写词,不仅以词抒情,而且以词言志,又往往直抒胸臆,笔力刚劲,气象恢弘,风格豪迈奔放,但有时流于粗率平直,于音律亦不甚讲究。此派创始人为苏轼,他突破词为“艳科”之藩篱,不但“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题材和境界,而且借鉴诗的艺术手法,对词体多所革新,又不拘于音律,形成一种前所未见的雄健超旷的风格。然而当时词坛奉委婉蕴藉为词之“本色”,故学苏词者寥寥无几,仅贺铸、黄庭坚、晁补之间有豪放之作。宋室南渡以后,民族危亡,词人多宗苏轼,以豪放之词写悲愤激昂之情,蔚然自成一派。至辛弃疾卓然特起,继承并发展苏词传统,以文为词,进一步扩大词的题材,以抒发爱国情怀,悲歌慷慨,意境雄奇阔大,风格沉郁悲凉,成为词坛一代领袖。此派向以苏、辛并称,其他重要作家有陈与义、叶梦得、张元幹、张孝祥、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前人论词,大多尊婉约派为“正宗”,视豪放派为“别格”“变调”,然而自宋以来标举豪放、宗法苏、辛者代不乏人,两派长期并存而不能偏废。现代学者一般对豪放派评价颇高,甚至认为豪放派超过婉约派。


唐宋词之《苏轼《念奴娇》》原文、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苏轼《念奴娇》

苏轼《念奴娇》苏 轼

苏 轼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11),多情应笑我(12),早生华发(13)。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14)

注释 ①赤壁:见本词链接。②大江:古代专指长江。③故垒:旧时的营垒。④周郎:《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⑤惊涛:迅疾的波涛。惊,迅疾的样子。⑥当年:正值壮年。⑦小乔:三国时乔公有二女,才色过人,长女大乔,嫁给了孙策,次女小乔,嫁给了周瑜。赤壁之战时小乔嫁给周瑜已经十年。⑧雄姿:仪态杰出非凡。英发:才华横溢。⑨羽扇:鸟羽做的扇子。纶(guān)巾:古代的一种冠,用青丝绶做成。⑩强虏:强敌。一本作“樯橹”。(11)故国神游:即神游故国,这里的主语是周瑜。故国,原指故都,这里指赤壁古迹。(12)多情:代指多情的周瑜。(13)华发:白发。(14)酹(lèi):以酒洒地表示祭奠。

后赤壁赋图(局部)【宋】乔仲常 美国堪萨斯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藏

鉴赏 这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代表了他所开创的豪放派词风的最高成就。这首词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非常多的关注,这里面有极致的赞美,也有严厉的批评。可无论如何,它对后代词人(尤其是豪放派词人)产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它所表现出的艺术感染力,使得婉约派词家对它“不严格入律”的指责,显得非常苍白。

时间是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与几位朋友游览黄州赤壁,写下《赤壁赋》的同时,也留下了这一传唱千古的词篇。此时的苏轼来黄州已经两年半,政治冤狱、生活苦难给他带来的心理冲击都已渐渐淡去,在不断思考宇宙、人生的时候,他的心灵也得到了解脱。隐逸出世的生活伴着亲耕亲作的乐趣,使他对生活有前所未有的满足,对自然有前所未有的敏感,对历史有前所未有的通达(这些从词中都可以感受到)。在这种心境下,当面对着浩荡东去的长江时,曾经的硝烟弥漫、杀声震天,在浪花涛声中再次重现。他的思绪随巍巍耸立的赤壁,随凄凉萧条的故垒,回到了几百年前。

开篇“大江东去”一句写尽无垠的时空,使得全词一开始就一片苍茫。它明写眼前江水的奔腾,暗喻亘古时间的流逝,四字便包容了宇宙。“浪淘尽”句,接续前句语意,“千古”二字把时间的隐喻直接点明,而“淘”“尽”二词则更形象地给这一隐喻加上了历史的悲凉和无奈。“风流人物”再由景色引入人事,为下文叙述历史张本。这一整句,不仅语意连贯、取譬浑成,而且气魄极其宏大。接下来的“故垒”四字,仍是写景,然已经不是自然之景,而是历史之景;“故垒”这个词又往往与“萧萧”的感觉相联系(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故垒萧萧芦荻秋”),用在这里,萧瑟悲凉之感油然而生。“人道是”的意思是“有些人这么说”,可见苏轼自己也知道,至少也怀疑这里并非真正的赤壁战场。“三国”“周郎”“赤壁”这是三个词的单纯排列,或者说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组合,却勾勒出了一个极其波澜壮阔的英雄时代。

既然上文已经开始勾勒那个英雄时代,那接下来理应进入对历史的回忆,可是苏轼没有这么写,而是又回到眼前的景色上来。“乱石穿空”三句的描绘不仅形象真切,而且气势磅礴,它们密切联系,仿佛一组电影镜头,具有了动态的效果:先是近处,嶙峋的乱石突兀矗立,几欲射穿天空,而迅疾的波涛猛烈地拍击着乱石林立的江岸,波涛拍击处,扬起高高的浪花如一堆堆积雪,在半空中聚集、消散。如果说从“浪淘尽”到“周郎赤壁”,词意因写及历史而有些许的低沉,到了“乱石”三句,则忽然直走高昂。这种先抑后扬的笔法,在本词中达到了惊心动魄的效果。但苏轼这样写却又不单是为了描摹眼前的景色,更重要的是要把当年波澜壮阔的事件全部融入到对景色的描绘中。这种即情写景、又情又景的写法,实在神妙。接下来“江山如画”一句从一个更高远的角度,总写了这一切景色,这即是作者眼前的景色,也是数百年前的景色。而由这种“如画”的景色,我们自然联想到了活动在其中的“多少豪杰”。美景仿佛给这些豪杰增添了额外的美丽,而豪杰更给如画的江山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词写到这里,整个叙述都已经完全进入了对历史的回忆。

下阕由“遥想”二字领起对历史的追想,所有的笔墨都落在了一个人身上:当年的周公瑾。“当年”二字本词注释里解释成“正值壮年”,不过也未尝不能作为一个单纯的时间词来理解。“公瑾当年”“小乔初嫁”“雄姿英发”,这三组词所要共同表现的,都是一个英武聪慧、年轻有为的大英雄形象。当然,这其中也有艺术夸张,比如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嫁给周瑜已经十年,并非初嫁,说初嫁是为了凸显周瑜的意气风发。下文的“羽扇纶巾”也是接着描绘这种意气风发的形象。紧跟着,对英雄的描绘由静态进入了动态。“谈笑间”一句短短九字便写完了赤壁大战,并把周瑜的机智儒雅写到了极致。读这句词,我们可以想到这样一幕场景:周瑜与手下将领站在赤壁岸边(正如同作者此时),遥望战场,与诸将欢言谈笑;他指挥若定,羽扇所指,强敌土崩瓦解。这也是种略带夸张的写法,但给人的却是真实而强烈的印象。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苏轼在描绘这一幕的时候,是在以周瑜自况,他满腔的报国热忱,都借此得到了发泄。

“故国神游”两句历来解释多有分歧,启功《启功丛稿《题跋卷《坡词曲解》认为:“故国者,周瑜之故国也。周瑜往矣,‘故国神游’者,诗人设想周瑜之神来游其故国也。‘多情’者,谓周郎之多情也。以彼之英发,见我之早衰,自应相笑。然其相笑,非由鄙弃,正见其‘多情’耳。”这种解释比较通达、圆融,而且主语是周瑜的话,与前文更能紧密衔接。不过上文我们说,苏轼这里未尝不是以周瑜自况,那么“多情应笑”实际上也是一种“自笑”:作者从英雄的梦中猛然醒来,却发现已是两鬓霜白。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比下,壮志难酬和年华老去的哀伤,至此达到顶峰。可是苏轼却用谈笑的口气说这是因为“多情”,这是一种强烈的自嘲,也是一种无奈的自我安慰。如果是黄州之前或者初到黄州时候的苏轼,他大概不会有如此的平静,可是现在,他的心灵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平和。“人间如梦”这四个字便是他解脱内心的法宝,也是他对历史和现实的总结。然而仔细想来,既然“人间如梦”,接下来又何必再“酹江月”呢? 这还是因为,作为一个从小接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士大夫,苏轼的心中永远潜藏着那份不可名说又不能不说的理想。于是壮志难酬的忧伤,强烈而复杂的矛盾,追求内心平和的迫切愿望,看穿宇宙人生的睿智思考……最终化作一杯对天地(江月)的祭奠,对历史、英雄的祭奠,也是对自己生命的祭奠。

关于本词还有很多争论。比如以此词为代表的苏轼豪放词与以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代表的婉约词的优劣比较,前人就已经有过许多的议论,清代沈谦《填词杂说》说:“词不在大小浅深,贵于移情。‘晓风残月’‘大江东去’,体制虽殊,读之皆若身历其境,惝怳迷离,不能自主,文之至也。”这是很通达的观点。再比如这首词的异文较多,“浪淘尽”有作“浪声沉”,“三国”又作“当日”,“周郎”作“孙吴”,“穿空”作“崩云”,“拍岸”作“裂岸”,“谈笑”作“笑谈”,“强虏”作“樯橹”,“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作“多情应是,笑我生华发”,“人间”作“人生”,“如梦”作“如寄”,“酹”作“醉”等等,关于它们的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前人多有论说,兹不赘述。(姚苏杰)

集评 宋《俞文豹:“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吹剑续录》)

清《黄苏:“题是怀古,意谓自己消磨壮心殆尽也。开口‘大江东去’二句,叹浪淘人物,是自己与周郎俱在内也。‘故垒’句至次阕‘灰飞烟灭’句,俱就赤壁写周郎之事。‘故国’三句,是就周郎拍到自己。‘人生似梦’二句,总结以应起二句。总而言之,题是赤壁,心实为己而发。周郎是宾,自己是主。借宾定主,寓主于宾。是主是宾,离奇变幻,细思方得其主意处。不可但诵其词,而不知其命意所在也。”(《蓼园词选》)

链接 赤壁。著名古战场,东汉末年,孙、刘联军在此处击败曹操。据有关史料记载,湖北江汉之间叫赤壁的地方共有五处,分别为蒲圻(今湖北赤壁)赤壁山,武昌县西赤矶山,武汉县西南临嶂山南峰,汉川县城西八十里赤壁草市,黄州城西赤鼻山。一般认为,周瑜破曹操之赤壁是蒲圻赤壁山或者武昌赤矶山,而苏轼怀古之处的黄州赤鼻山(又名赤鼻矶)并非赤壁之战的主战场。

拗句。词体中突破常用声律规范的句式,谓之拗句。词为依调而作,同一词调的作品在句式上大体规范整齐,从而形成固定的格律,但是,有些词人在创作中为了不因律害意,或者为了某种特殊声情表达的需要,有时对固定句式的格律有所改变。如《念奴娇》一调结句六字,依照格律规范,韵脚为仄声,第二字用仄声,第四字应为平声,但苏轼用此调所作本词,结句“一尊还酹江月”,第二字改用平声,第四字改用仄声,即为“拗句”。有时,这种“拗句”为他人所沿用,遂形成此调的一种“变格”。(据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7:5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