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苏州历代人物大辞典︱凡例 凡例 一、本辞典收录商周时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的苏州地区历史人物,凡11 820 余人。其中,先秦至宋元人物占12% ,明代人物占22% ,清代人物占44% ,民国人物占22% 。 二、本辞典以现行苏州行政区划为地域范围,包括今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吴中区、相城区、虎丘区(以上各区史称长洲县、元和县、吴县及吴县市等)、吴江区(史称吴江县、吴江市、震泽县等)5 区,下辖常熟市(史称南沙县、海虞县、常熟县、昭文县等)、昆山市(史称昆山县、新阳县等)、太仓市(史称太仓州、太仓县、镇洋县等)、张家港市(史称沙洲县等)。收录人物以苏州地区本籍为主,兼及部分外籍及外国人士在今苏州市所辖各区、市有重要历史活动及一定影响者。 三、本辞典编排以人物姓名笔画为序,姓名相同者以生年先后按照????……分项叙述。 四、本辞典一般以人物本名为正条。本名不显者以字号或化名、笔名、艺名行者述明,必要者可以所行字号、化名、笔名、艺名为正条。仅个别人物采用行世之字号、尊称或佚其姓名者,不再另列参见条。外国人名依照通行译法,并括注外文本名。 五、本辞典人物释文内容包括生卒年、籍贯、字号、出身、主要经历、成就和著作等。突出人物在苏州地区的活动,重要人物适当增录居所、室名、葬地等史迹。 六、本辞典人物生卒年,明确者括注公元纪年。知其大约者前加“约”字表示,生年或卒年有一不知者以“?”表示,生卒年难以稽考者一般不括注。 七、本辞典人物籍贯皆依其时所属的朝代、国别、政区名称载录,有迁徙、流寓者据史料扼要书写。自外籍迁徙今苏州市所辖各区、市入选本辞典者,唯始迁祖首位写明原籍及葬地,子孙不再赘述。籍贯或徙居地与今地名名称或位置不同者,一般括注今地名,其余不注。 八、本辞典人物家世、戚谊、师承等重要关系,扼要叙明。同为入选本辞典者只述姓名,若有同姓名者酌据身份区别,未入选本辞典者加其官职等。人物科第出身,一般只述其最高者,乡试(俗称解元)、会试第一名(俗称会元)及殿试一甲前三名(俗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特予述明。跨越朝代者,并述其前朝最高功名。 九、本辞典人物官职,在不致产生歧异的前提下按例简书。例如,江西布政使司右参议、左参政,简称江西右参议、左参政:江西按察使司佥事、副使,简称江西佥事、副使。人物所获授、赠之勋、爵、秩、衔等视释文所需,必要者据史书写。 十、本辞典纪年表述以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为界,之前采用帝王纪年,括注公元纪年;之后采用公元纪年。外侨活动一般直接采用公元纪年。 十一、本辞典释文中的古、旧地名酌注今地名。资料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15)为准。 十二、本辞典编纂依据文献资料,主要为历代史志、碑传、文集、报刊、家谱族谱与历史档案等,同时参考了有关工具书及学术界研究成果,有异说则尽力加以考订,无从考订取舍者诸说并存。因限于篇幅,参考文献及资料来源不逐一注明。 十三、本辞典前面刊有目录、词目表,书末附载《苏州沧浪亭五百名贤祠名录》《清代苏州名宦祠名录》《清代常熟、昆山、太仓、吴江名宦祠名录》《苏州地区历代宰辅表》《苏州地区历代状元表》《苏州地区中国科学院院士表》《苏州地区中国工程院院士表》,以方便读者使用。 |
☚ 苏州历代人物大辞典 苏州历代人物大辞典︱前言 ☛ 000129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