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苏子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苏子由 苏子由中国古代笑话。苏子由在政府,子瞻为翰苑,有一故人与子由兄弟有旧,来干子由求差遣,久而未遂。一日,来见子瞻,且云:“某望内翰一言为助。”公徐曰:“旧闻有人贫甚,无以为生,乃谋伐冢,遂破一墓,见一人裸而坐曰:‘尔不闻汉世王阳孙乎?裸葬以矫世,无物以济汝也。’复凿一冢,用力弥艰,既入,见一王者,日:‘我汉文帝也,遗制:圹中无纳金玉,器皆陶瓦,何以济汝?’复见有冢相连,乃穿其在左者,久之方透,见一人日:‘我伯夷也,瘠赢,面有饥色,饿于首阳之下,无以应汝之求。’其人叹日:‘用力之勤无所获,不若更穿西冢,或冀有得。’赢者谓日:‘劝汝别谋于他所,汝视我形骸如此,舍弟叔齐岂能为!’”故人大笑而去。 ☚ 苏意 苏湛引过 ☛ 苏子由·张邦基· 苏子由在政府,子瞻为翰苑。有一故人,与子由兄弟有旧者,来干子由,求差遣,久而未遂。一日来见子瞻,且云:“某有望内翰,以一言为助。”公徐曰:“旧闻有人贫甚,无以为生,乃谋伐冢。遂破一墓,见一人裸而坐曰:‘尔不闻汉世杨王孙乎?裸葬以矫世,无物以济汝也!’复凿一冢,用力弥艰;既入,见一王者曰:‘我汉文帝也,遗制圹中无纳金玉,器皆陶瓦,何以济汝?’复见有二冢相连,乃穿其在左者,久之方透;见一人曰:‘我伯夷也,瘠羸面有饥色,饿于首阳之下,无以应汝之求。’其人叹曰:‘用力之勤无所获,不若更穿西冢,或冀有得也。’瘠羸者谓曰:‘劝汝别谋于他所。汝视我形骸如此,舍弟叔齐岂能为人也。’”故人大笑而去。 〔选自《墨庄漫录》〕 这篇小说主旨在赞扬苏轼兄弟为官清正廉洁,不徇私情,不任用私人。作品风格幽默,风趣,谑而不虐,颇给人教育和启发。 艺术技巧上,主要运用虚实结合和隐喻手法。 所谓虚实结合,即对苏辙(子由)采取虚写,而对苏轼(子瞻)采取实写,两种写法很恰当的统一在作品里。 故事开始,先写有一多年交情的朋友来请求苏子由介绍工作。文中所谓“求差遣”即谋个小官职的意思,按苏子由的社会地位和宋哲宗当时的社会风气,给老友安排个工作,似乎也不是难事。何况,朋友既然再三请求,当然也有他不得已处。那么,苏子由对朋友的态度又如何呢?作者并未正面、具体加以说明或描写,而只是从侧面,用“久而未遂”四字,虚写一笔,不说苏子由如何拒绝,而说故人“久而未遂”,这就唤起一种想象的可能,让读者去设想,甲方和乙方过去可能的关系,双方在这事中的心态,以及说服故人是何等的困难等等。同时,这种虚写,也有引发下文的作用,使文章很自然地过渡到故人见子瞻。 苏轼对故人说笑话,才是文章实写处。他通过贫穷盗墓人与墓中人对话,婉转地表达了一种易被友人理解的想法或感受,使友人“大笑而去”。 故事讲述,盗墓人曾先后进入三座坟。在第一座中,他见到汉代富翁杨王孙。据说,杨王孙重病将亡时,遗嘱“裸葬”,自以为是“以返吾真”。他的朋友劝他不应如此,王孙回信说厚葬并无益处,他不想学其他人。这里隐喻苏轼想要保持“本色”的性格,如杨王孙那样以自己的行动来“矫世”,矫正世俗腐败风气,不同流合污,也不徇私情的态度。 在第二座中,盗墓人见到汉文帝。据说文帝临终前也留下命令,墓中不陪葬金、玉。因此其墓中“皆陶瓦”。在这里,苏轼隐喻自己作为朝廷官员,理应遵守法令、制度,为政清廉,不以权谋私。 在第三座中,盗墓人见到殷孤竹君的儿子伯夷。周武王灭殷后,伯夷叔齐不与武王合作,逃到首阳山,由于耻食周粟,终于饿死在那里。宋神宗时,苏轼兄弟曾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多次受打击、排斥,甚至累遭贬官。这里以忠义千古的伯夷兄弟自况,说明作为一个坚守自己信念的人,在风云多变的官场,连自己都难以生存,更难保障朋友。 小说最后一句对话,更为生动有趣。盗墓人连续艰难盗开三座坟后毫无所得,但仍不死心,想再挖与伯夷相连的西边那座坟。伯夷对他说:“汝视我形骸如此,舍弟叔齐,岂能为人也。”如果说伯夷是苏轼自况,那叔齐自然隐喻苏辙,个中意味不言自明。 苏轼才气横溢,妙喻连珠,含意蕴藉。他通过讲述看来荒唐的事,不仅表明自己的为人和品行,而且也最终为苏辙作了开脱。其出人意料处,不能不令友人开怀“大笑而去”。 总的说来,小说《苏子由》技法独具特色。虚写实写结合,虚写要言不繁,避免与下文重复;实处,采取隐喻手法,虚构一个出人意料的故事,一个盗墓人在富贵者的坟中竟一无所获。而且最后挖到的又是伯夷坟。尽管他在财产方面一无所得,但在立身处世的伦理道德方面,都获益匪浅。文字进展,节节出人意料,然而又令人玩味。 苏子由本篇选自《墨庄漫录》,作者生活时代较苏氏兄弟稍晚,出于对苏轼等前辈诗人的景仰,写了这部书,辨析其诗才,也记录他们的生平琐事。 小说很短,但其文字风貌前后是有区别的,以“公徐曰”为界,小说可分为两部分,之前是作者的叙述语言,之后主要是转述苏轼的谈话。 前面的文字交代事情的起因、梗概,篇首一句“苏子由在政府,子瞻在翰苑。”连用两个“在”字作谓语,其前后都赤条条地只有主语宾语,没一点多余的成份,文字极为简洁,而且两个以“在”为中心的结构相同的简单句式连续使用,语感上有一种重复稳定的效果。在这些不疾不徐的文字后面,作者的情绪想必是平静而少波动的,叙述近于客观冷静,其思想感情并没有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读至“以一言为助”,我们尚看不出作者对人物的褒贬,甚至看不到作者直接描写“故人”心情的文字,我们只能从作者提供的事件梗概中,依通常的情理推想故人大约是求职心切,不然为何连找子由、子瞻两个后门,且“久而未遂”。这些只是读者的推想,与直接描写形象有一定距离而显得不那么真切具体。但作者是有意将事情写得简单,不在不必要的地方透露更多的东西,以免分散读者的注意力,因为前面这些交代性文字不过是为了引出苏轼后面的谈话,自然越简洁越好,使人能理解苏轼讲的话就足够了。 进入后半部分,作者笔锋一转,忽然出现一个描写人物神情的词句,“公徐曰”,一个“徐”字好象戏剧舞台上的亮相,一下把苏轼慢悠悠的风采特异的形象从与焦急的故人的对比中凸现出来。苏轼是小说的主要人物,把描写的笔墨花在苏轼身上才是有价值的。接下来是苏轼讲的一个笑话。这笑话没有出处,明显是苏轼现场编造的。笑话讲一个穷急了的人去盗墓,挖了一个又一个,“用力之勤无所获”,读者会觉着这人挺象那个“求差遣”“久而未遂”的故人,这样的嘲讽确实别致淡雅。末尾苏轼借伯夷之口劝他别在这费劲了,“视我形骸如此,舍弟叔齐,岂能为人也?”意谓自己与子由兄弟二人实在没办法,帮不上什么忙。虽帮不上忙,却不妨开开玩笑,不妨嘲笑一下故人的“用力弥艰”和“冀有得”。不妨把死了千把年的杨王孙、汉文帝从坟墓里暂时挖出来让他们古为今用地替自己说两句话。大概在苏轼眼里,世上本没有那么多值得过于尊敬的东西,所以不妨以不那么认真正经的面孔开开玩笑;但也不值得对它们过于刻薄,所以玩笑不必开得过火,微微嘲讽一下,这种谑而不虐的玩笑恰好标示出一种有分寸的幽默,随意而不执著,漫散而不凝滞,包含了苏轼的处世风度,是苏轼世界观某种程度的体现。 小说前半部分的文字简洁平淡,后半部分记述苏轼笑话时忽然转为流畅,一个意思在几个古人口里连续说出,层层递进,逐渐积累起语感的厚度,终于落实在那句双关语上,造成强烈的幽默效果,显示出作者对苏轼这番话的激赏。 苏子由见 苏辙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