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苏威“大不逊”案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苏威“大不逊”案 苏威“大不逊”案苏威在炀帝朝,以“先朝旧臣,渐加委任”,后为纳言,与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黄门侍郎裴矩、御史大夫裴蕴、内史侍郎虞世基“参掌朝政”,当时人称“五贵”。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已“天下大乱”。但宇文述等人对炀帝封锁消息,不让他知道“群盗为患”的真实情况。一日正值炀帝向侍臣问起“盗贼事”。宇文述说:“盗贼信少,不足为虞”。苏威不愿说假话,就将身隐于柱子后面,欲回避答问。可炀帝偏叫住苏威,让他回答。苏威只好回道:“臣非职司,不知多少,但患其渐近”。炀帝又问,此话怎讲。苏威说:“他日贼据长白山,今者近在荥阳、汜水”。并详细说明如今租赋丁役都已受到很大影响,炀帝不悦。五月五日端午节,百官皆献珍宝玩物,以讨炀帝欢心,独苏威献《尚书》一部,借以讽谏,使炀帝意甚不平。一日,炀帝又问苏威有关讨伐辽东的策略。苏威不愿炀帝再度兴兵征辽,又想借此机会让炀帝知道“天下多贼”,于是回答说,这次打仗,不必朝廷发兵,只须颁诏赦免“群盗”,即可得数十万之众。群盗遇赦,“必喜于免罪,竞务立功,一岁之间,可灭高丽矣”。炀帝仍不醒悟,反不高兴地说:“我去尚犹未克,鼠窃安能济乎?”苏威去后,御史大夫裴蕴奏道:“此大不逊,天下何处有许多贼!”炀帝也说:“老革多奸,将贼胁我,欲搭其口,但隐忍之,诚极难耐”。裴蕴既知炀帝欲除去苏威,就授意百姓张行本奏举,说苏威曾在高阳典选时“滥授人官,畏怯突厥”。炀帝令法司推按其事,奏称属实。于是炀帝下诏,说苏威“立性朋党,好为异端,怀挟诡道,侥幸名利,诋名为民”。其后月余,又有人奏称苏威与突厥勾结“阴图不轨”。炀帝又让裴蕴“推鞫”。裴蕴定苏威死刑。苏威无以自明,上书“自陈奉二朝三十余载,精诚微浅不能上感,咎衅屡彰,罪当万死”。终于使炀帝“悯而释之”,不忍立即杀之,但将其“子孙三世皆除名”。苏威一案,以“大不逊”为罪。“大不逊”即“十恶”之“大不敬”。炀帝定《大业律》,以“推心待物,每从宽政”为标榜,实行所谓“轻典”,“除十恶之条”。但实际上仅删去“十恶”之名,而于律中仍还存其八。苏威以“大不逊”获罪,说时此罪名仍留于《大业律》中。 ☚ 李浑“谋反”案 赵才、任宗谏炀帝下江都案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