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芭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芭蕉

芭蕉


清高与道合,僧舍树宜稠。
凉叶春阴积,虚心夜气浮。
题嫌风处碎,画喜雪时幽。
有物皆凋谢,非惟不耐秋。



初读此诗,我们会感到它是一首咏物诗。诗题“芭蕉”,直点题旨,畅晓明白;而正文句句又都是围绕芭蕉而展开。诗篇把芭蕉写得具体生动、形神兼备,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全诗八句所写全是芭蕉,而主语却一并省却。首句实当为“芭蕉清高与道合”,这是从芭蕉的神态入笔,说芭蕉的清高气质与道相合,从而写出了芭蕉的与众不同。“僧舍树宜稠”,僧舍周周全是稠密的树林,这样就使得僧舍显得极为幽静,这是一种 “禅房花木深”的境界,而芭蕉就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之中,这就暗示出“芭蕉”气质的形成是与僧舍有关的。
第二联写芭蕉春夏期间的茂盛形状。但写得委婉含蓄,须细细体味才能明白其所要表达的含义。春天,芭蕉叶很大很多,使得芭蕉树下积起了一片清凉的浓阴,所以说“凉叶春阴积”。“凉”字,从感觉入笔,而“积”字从视觉写来,仿佛这芭蕉树下的浓阴可触摸可贮存似的。这是化虚空为具体。陶渊明诗有“蔼蔼堂前林,仲夏贮清阴”之句,一个“贮”字,也把清阴写活了,好像凉爽的清阴全都贮存在林下,可以随时汲取一样。本诗“积”字所展现的正是与“贮”字同样的艺术境界。芭蕉树干都是空心的,每当夜来,便会吐出阵阵雾气,弥漫周围,所以说“虚心夜气浮”。这里写出了芭蕉的郁郁蓬勃之状,而“浮”字又展示了雾气飘荡的动态感。
颈联则描摹芭蕉秋冬时期的清冷性状。秋风西来,芭蕉叶纷纷破碎;到了白雪皑皑的严冬之时,芭蕉更是枯萎入眠,显得幽静已极。所以说“题嫌风处碎,画喜雪时幽。”风吹芭蕉,自然不静,故曰“嫌”;雪披芭蕉则幽洁,故曰“喜”,这里通过对比手法,写出作者对芭蕉洁净、清幽品格的赞美。
尾联对芭蕉作总结,说凡事凡物都有凋谢的时候,只不过是先后不同罢了。芭蕉的枯萎,也实在是顺乎自然,而“非惟不耐秋”——绝不仅仅是不耐秋冬的霜雪。
从咏物角度看,《芭蕉》一诗所写大抵如此。然而,这仅仅是本诗的表层含义,在咏物的背后,还有一层更深的意蕴。实际上,在本诗中,“芭蕉”已不仅仅是一株植物,而是作者内心精神的代言物。这是一首借物喻道的禅喻诗。
在中国诗歌的长河中,《诗经》《离骚》和汉魏古诗多议论感慨,但缺少说理;后来玄言诗虽是说理的,但尽是些虚玄思辨的苍白语言,缺少形象性。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后,出现了一种以诗说道的禅喻诗。禅喻诗通过形象生动的诗境以阐述禅宗对社会人生的体验参悟,诗趣与佛理取得了和谐的统一。这首芭蕉诗就是例证之一。
禅宗强调顿悟,追求“对境无心”超然物外的境界。所以,芭蕉的春夏蓬勃、秋冬凄凉,都没有引起诗人任何喜悦与悲哀。作者认为,芭蕉的旺盛与枯荣本是合乎自然的,这就是诗开头说芭蕉“清高与道合”,结尾说芭蕉凋谢“非惟不耐秋”的缘由。作者从芭蕉的生生死死之中,领悟到世界万物此生彼死、不生不死、亦生亦死的自然规律,从而达到了物我两忘、浑然无间的境界,真所谓是“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诗人选中芭蕉作为咏颂的对象,还有一层意思,即以芭蕉喻人的 “虚空之身”。《涅槃经》卷二云:“当观是身,犹如芭蕉。”卷三十一又云:“亦如芭蕉,内无坚实,一切众生亦如是。”佛教认为人身由五蕴和合而成,内无常一自在的主体。芭蕉茎干中空,正好为佛教这一观点作佐证,故常被引为喻证。
道衍14岁即出家为僧,后虽因靖难有功,明成祖拜其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等高官,但他仍居僧寺、著缁衣,可见其对佛教之至诚。《芭蕉》一诗,当是他的“入禅”之作。诗以鲜明生动的芭蕉形象,表现了深广无限的“禅趣”,所以耐人寻味。朱光潜先生曾说:“诗虽然不是讨论哲学和宣传宗教的工具,但是它的后面如果没有哲学和宗教,就不易达到深广的境界。”(《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由此观之,说《芭蕉》一诗已“达到深广的境界”,当是受之无愧的。
☚ 释道衍   丁鹤年 ☛

芭蕉

 芭蕉、菹、或曰甘蕉。茎如荷芋,重皮相裹……。其茎解散如丝、织以为葛,谓之交葛,虽脆而好,色黄白不如葛色。出交址建安(广西境内)。
 

西晋·郭义恭《广志》(据《太平御览》卷九七五引)


 芭蕉叶大如筵席,其茎如芋,取镬煮之,为丝可纺绩,女工以为絺绤,今交址葛也。
 

三国吴·万震《南州异物志》(据《太平御览》卷九七五引)


 【评】芭蕉纤维是中国古代华南许多地区习用的纺织材料之一,它的应用直到元代棉花普及后才逐渐减少。

《芭蕉》鉴赏和赏析 - 古代禅诗 - 可可诗词网

《芭蕉》

清高与道合,僧舍树宜稠。

凉叶春阴积,虚心夜气浮。

题嫌风处碎,画喜雪时幽。

有物皆凋谢,非惟不耐秋。

初读此诗,我们会感到它是一首咏物诗。诗题“芭蕉”,直点题旨,畅晓明白;而正文句句又都是围绕芭蕉而展开。诗篇把芭蕉写得具体生动、形神兼备,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全诗八句所写全是芭蕉,而主语却一并省却。首句实当为“芭蕉清高与道合”,这是从芭蕉的神态入笔,说芭蕉的清高气质与道相合,从而写出了芭蕉的与众不同。“僧舍树宜稠”,僧舍周周全是稠密的树林,这样就使得僧舍显得极为幽静,这是一种 “禅房花木深”的境界,而芭蕉就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之中,这就暗示出“芭蕉”气质的形成是与僧舍有关的。

第二联写芭蕉春夏期间的茂盛形状。但写得委婉含蓄,须细细体味才能明白其所要表达的含义。春天,芭蕉叶很大很多,使得芭蕉树下积起了一片清凉的浓阴,所以说“凉叶春阴积”。“凉”字,从感觉入笔,而“积”字从视觉写来,仿佛这芭蕉树下的浓阴可触摸可贮存似的。这是化虚空为具体。陶渊明诗有“蔼蔼堂前林,仲夏贮清阴”之句,一个“贮”字,也把清阴写活了,好像凉爽的清阴全都贮存在林下,可以随时汲取一样。本诗“积”字所展现的正是与“贮”字同样的艺术境界。芭蕉树干都是空心的,每当夜来,便会吐出阵阵雾气,弥漫周围,所以说“虚心夜气浮”。这里写出了芭蕉的郁郁蓬勃之状,而“浮”字又展示了雾气飘荡的动态感。

颈联则描摹芭蕉秋冬时期的清冷性状。秋风西来,芭蕉叶纷纷破碎;到了白雪皑皑的严冬之时,芭蕉更是枯萎入眠,显得幽静已极。所以说“题嫌风处碎,画喜雪时幽。”风吹芭蕉,自然不静,故曰“嫌”;雪披芭蕉则幽洁,故曰“喜”,这里通过对比手法,写出作者对芭蕉洁净、清幽品格的赞美。

尾联对芭蕉作总结,说凡事凡物都有凋谢的时候,只不过是先后不同罢了。芭蕉的枯萎,也实在是顺乎自然,而“非惟不耐秋”——绝不仅仅是不耐秋冬的霜雪。

从咏物角度看,《芭蕉》一诗所写大抵如此。然而,这仅仅是本诗的表层含义,在咏物的背后,还有一层更深的意蕴。实际上,在本诗中,“芭蕉”已不仅仅是一株植物,而是作者内心精神的代言物。这是一首借物喻道的禅喻诗。

在中国诗歌的长河中,《诗经》《离骚》和汉魏古诗多议论感慨,但缺少说理;后来玄言诗虽是说理的,但尽是些虚玄思辨的苍白语言,缺少形象性。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后,出现了一种以诗说道的禅喻诗。禅喻诗通过形象生动的诗境以阐述禅宗对社会人生的体验参悟,诗趣与佛理取得了和谐的统一。这首芭蕉诗就是例证之一。

禅宗强调顿悟,追求“对境无心”超然物外的境界。所以,芭蕉的春夏蓬勃、秋冬凄凉,都没有引起诗人任何喜悦与悲哀。作者认为,芭蕉的旺盛与枯荣本是合乎自然的,这就是诗开头说芭蕉“清高与道合”,结尾说芭蕉凋谢“非惟不耐秋”的缘由。作者从芭蕉的生生死死之中,领悟到世界万物此生彼死、不生不死、亦生亦死的自然规律,从而达到了物我两忘、浑然无间的境界,真所谓是“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诗人选中芭蕉作为咏颂的对象,还有一层意思,即以芭蕉喻人的 “虚空之身”。《涅槃经》卷二云:“当观是身,犹如芭蕉。”卷三十一又云:“亦如芭蕉,内无坚实,一切众生亦如是。”佛教认为人身由五蕴和合而成,内无常一自在的主体。芭蕉茎干中空,正好为佛教这一观点作佐证,故常被引为喻证。

道衍14岁即出家为僧,后虽因靖难有功,明成祖拜其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等高官,但他仍居僧寺、著缁衣,可见其对佛教之至诚。《芭蕉》一诗,当是他的“入禅”之作。诗以鲜明生动的芭蕉形象,表现了深广无限的“禅趣”,所以耐人寻味。朱光潜先生曾说:“诗虽然不是讨论哲学和宣传宗教的工具,但是它的后面如果没有哲学和宗教,就不易达到深广的境界。”(《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由此观之,说《芭蕉》一诗已“达到深广的境界”,当是受之无愧的。

芭蕉2471香蕉。粤语。广西陆川〖〗。闽语。福建福州〖〗。芭蕉扇。吴语。上海崇明〖〗。扑克牌中的黑桃花。吴语。上海崇明〖〗。

芭蕉bājiāo

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宽大。果实也叫芭蕉,像香蕉,可以吃。

芭蕉bājiāo

❶ 〈名〉多年生草本植物,果实与香蕉相似,可食,口味稍差。
❷ 〈名〉指芭蕉的果实。

芭蕉bā jiāo

一种亚热带草本植物,果实似香蕉:贾芸看时,只见院内略略有几点山石,种着~。(二六·589)

古代名物 > 木果類 > 果木部 > 其他 > 芭蕉
芭蕉  bājiāo

亦稱“猼且”、“巴且”、“天苴”、“芭苴”。芭蕉科。多年生大草本。葉片廣長橢圓形,穗狀花序頂生,下垂。苞片紅褐色或紫色。漿果三棱狀長圓形,可食。葉纖維織布名焦葛。根、莖、葉、花、種子入藥。原產我國。分佈於山東及長江流域以南各地。始載於漢代典籍。《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江離麋蕪,諸蔗猼且。”《漢書》作“巴且”。《通雅·植物》:“巴且,巴蕉也……蜀人謂之天苴。”南朝宋·謝靈運《芭蕉贊》:“生分本多端,芭蕉知不一。”《淵鑑類函》卷四百零四引《廣志》曰:“芭蕉一曰芭苴,或曰甘蕉。莖如荷芋,重皮相裹,大如盂斗,葉廣尺,長一丈,有角子長六七寸、四五寸、二三寸,兩兩相對,若相抱形。”


古代名物 > 花卉類 > 花部 > 多年生草本 > 芭苴 > 芭蕉
芭蕉  bājiāo

“芭苴”之别名。

芭蕉【同义】总目录


芭蕉绿玉

芭蕉

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果实与香蕉相似。韩愈《山石》:“~叶大支子肥。”

常见的草

常见的草

席草:苞 藨草 茳芏 水毛花
芦苇:芦(~花;~絮) 苇(~子;~苕;蒹~;葭~) 萑(萑苇)乌蓲
初生的芦:
未长穗的芦:
枯黄的芦苇:黄芦
茅草:
蒿草:蒿(~枝;艾蒿;野~) 萧
牡蒿:
芭蕉:苞苴 天苴 巴苴 巴且 猼且 绿蜡 绿玉 扇子仙
香蕉的一种:甘蕉
水草:菁 蕴藻 雚蒲 雚蒻
浮萍:薸 漂 萍(水萍;青~;紫~;微~;芜~;水萍子) 水白水廉 水苏
漂流不定的浮萍:漂萍
断肠草:霜草 相思草 愁妇草

☚ 野草   香草 ☛
芭蕉

芭蕉

象征孤掌自行,清高独立。

☚ 合欢   海棠 ☛

芭蕉Japanese banana

Musa basjoo,别名绿天、天苴。芭蕉科芭蕉属多年生高大草本。染色体数2n=22。假茎直立,高6m左右。叶互生,螺旋状排列,长椭圆形,长2~3m。穗状花序顶生,大苞片佛焰苞状,红褐色;花单性,黄白色,雄花着生在花序上部,雌花着生在花序下部;萼片3,与2花瓣合生,另 1花瓣较大,离生;花期夏季。果实肉质,长三棱形,黄绿色。产亚洲热带,中国南方有栽培。喜温暖湿润气候,也较耐寒,秦岭、淮河以南可以露地栽培。不耐干旱和水涝。对有毒气体抗性较强。用分蘖法繁殖,于春初从母株旁挖取萌蘖栽植。在多霜的地区,以新芽发前栽植较好。在霜重的地区,霜降前需用草包裹防寒,大风前应竖立支柱,以免折倒。芭蕉绿叶扶疏,姿态优美,是优良的庭园观赏植物,宜在庭中、窗前、墙隅及岩石旁栽植。
同属植物约50种,产东半球热带,常见栽培的还有甘蕉(M. paradisiaca)、香蕉(M. nana)等。

芭蕉Japanese banana

Musa basjoo Sieb. et Zucc.,芭蕉科,芭蕉属。多年生大型草本。常栽培为庭园绿化植物。中国长江以南各省普遍栽培。假茎粗,直立,由叶鞘重叠而成。叶矩圆形,先端钝圆,基部近肾形,中脉粗大,侧脉平行。穗状花序轴粗壮,下垂;佛焰苞通常红褐色;花单性,束生于花序轴的苞片下方;花序轴上部的花束为雄花,雄蕊6枚,1枚退化;下部的为雌花,花被合生为管,5齿裂,外轮3齿裂,为萼片,内轮2齿裂,为花瓣,后面1枚花瓣较大,与花被管对生,子房下位,3室。革质浆果长三棱形,有时4~5棱。干叶药用利尿,治水肿、脚气等症;根药用治感冒、胃病、腹痛、消渴及淋病;干花治脑溢血;花蕾治痢疾。假茎纤维为造纸和纺织原料。

芭蕉

1.植株 2. 花序 3. 雌花 4. 雄花

芭蕉bā jiāo

《本草纲目》草部第15卷甘蕉(29)。药名。甘蕉的别名,参见“甘蕉”条。

芭蕉

plantain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4:5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