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芣苢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芣苢

芣苢

《诗经·周南》篇名。苢,亦作苡。写妇女采集芣苢情景,类似后世山歌。《毛诗序》谓:“《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韩诗》谓: “《芣苢》,伤夫有恶疾。”皆附会之辞。诗中采用重章叠句手法,十二句诗仅更换六个动词,便将妇女采集芣苢之连续动作及由少积多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节奏轻快,韵律谐婉。

☚ 桃夭   汉广 ☛
芣苢

芣苢

《诗经·周南》篇名。此为妇女采集芣苢时所唱的歌。是《诗经》中重章叠句最突出者。全诗三章,十二句,六句为“采采芣苢”,另六句只在相应处更换一个动词,其馀文字均同。全诗随着六个动词的变换,表现了妇女们由开始泛言往取,最后满载而归的整个采摘过程。芣苢,即车前,据称有治妇人不孕或难产的功用,故《毛诗序》说:“《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韩诗》则以为“《芣苢》,伤夫有恶疾也”。采芣苢是为丈夫治病。方玉润《诗经原始》则认为:“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今人多取此为说,以为它表现了田家妇女在田野劳作中群歌互答的愉悦情趣。

☚ 兔罝   汉广 ☛
芣苢

芣苢

(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此诗实六章,章二句,每章变换只在一个动词,六个动词可以细分三组: (1)采、有,这是对采集最一般性的描述,概括而不具体;(2)掇、捋,这是对手取苤苢动作的具体描写,或一颗一颗地拾,或一把一把地抹,写来很真切很生动;(3)袺、襭,这两个“衣”部的字,是对用裙襟盛取芣苢的动作的具体描写,或是手提衣襟而往里揣,或是掖起衣襟来兜着。这三组形成的层次实暗合劳动实际操作程序。可见此诗实是劳动者不经意之作,所谓“口唱山歌手不闲”者。就内容的充实而言,已比原始的“杭育杭育”派高明得多,虽然它也有协调劳动节奏的作用。
☚ 关雎   谷风 ☛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 薄言之。
 《芣苢》是《诗经·周南》中的一篇。《周南》为十五国风之一,即南国之风,是洛阳以南直到汉江一带地区的民歌。《芣苢》这首诗,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是一首明快而优美的劳动之歌。
 芣苢,植物名,即车前子。《毛传》说:“芣苢,车前,宜怀妊焉。”朱熹进一步解释说:“化行俗美,宗室和平,妇人无事,相与采此芣苢,而赋其事以相乐也。”(《诗集传》) (陈子展《诗经直解》中载有不同看法:“蔡人之妻,宋人之女,伤夫有恶疾,其母将改嫁之,女犹守不忍离去,发愤而作此诗。”通观全诗,意境优美,节奏明快,不象是在采药为丈夫治疗恶疾。)“采采,犹粲粲。” (闻一多《风诗类钞·乙》) 植物颜色鲜明的样子。“薄”和“言”,语气助词。“采之”的“采”和“有”、“掇”、“捋”、“袺”、“”, 都是动词。 用今天的口语串起来, 全诗的意思就是:车前子儿明粲粲,采呀快快采些来。车前子儿明粲粲,采呀快快采起来。车前子儿明粲粲,一颗一颗拾起来。车前子儿明粲粲,一把一把捋下来。车前子儿明粲粲,手提衣襟包起来。车前子儿明粲粲,掖起衣襟兜回来。
 乍一看,全诗仅讲了妇女们采集车前子这样一件事,而且语言简单,韵律也简单,似乎了无余蕴,没有更多的内涵可供发掘和玩味。然而,只要我们抓住诗的节奏,揣摩诗的情调,进入诗的意境,眼前就会出现一幅幅十分动人的画面。初夏季节,灿烂的阳光映照得漫坡遍野一片葱绿,三三五五的农家妇女,呼朋结伴,去采集车前子,她们兴致勃勃,一株一株地采,一把一把地捋; 采多了,用衣角兜着,用衣襟盛着,歌声此起彼伏,若断若续。反复的、有规律的劳动,和反复的、有节奏的歌声协调一致,使她们忘记了疲劳,提高了效率,感到无比的愉快。清人方玉润说得好:“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云。”(《诗经原始》) 闻一多先生也说;“揣摩那是一个夏天,芣苢都结子了,满山谷是采芣苢的妇女,满山谷响着歌声。”他们这些想象,开拓了原诗的意境,使读者感到劳动的欢乐,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境。英国十五世纪的诗人、评论家锡德尼说,诗“是一种摹仿艺术”,“是一种再现,一种仿造,或者形象的表现; 用比喻来说,就是一种说着话的画图,目的在于教育和怡情悦性”。《芣苢》不但再现了古代妇女的劳动生活,而且比实际生活更高、更美,更富于诗情画意。
 艺术源于劳动,劳动中那有节奏的、反复的动作,和人体生理上的节奏协调一致,使人得到一种简单而纯朴的快感。这种快感又和功利活动(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而进行的实践活动) 紧密相联。随着车前子的越集越多,愉快的心情逐步达到高潮。从那反复咏叹的、不变的四十二个字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劳动者那轻快的动作,感受到她们喜悦的心情; 而从变换的六个动词中,我们又可以看到这种心情向高潮的发展过程。
 开始是“采”,泛言妇女们呼朋结伴,走向平原旷野,高唱着“采呀快快采些来”。这是劳动的前奏曲。
 接着是“有”,讲妇女们见到了芣苢,欣然动手,边采边唱。这是劳动的进行曲。
 第三是“掇”,她们兴致勃勃,一颗一颗地拾,一颗芣苢一声歌。
 第四是“捋”,她们越采越有劲,成把成把地捋,歌声也更加嘹亮、高昂。
 第五是“袺”,采得多了,手提着衣襟兜起来,歌声里充满了丰收的喜悦。
 最后是“”, 掖起衣襟, 满载而归, 丰收的喜悦之中又添上了劳动结束后的轻快。这是劳动大合唱的尾声。随着妇女们远去的身影,歌声飘散到四方,山鸣谷应,余音回旋。
 元人吴师道说:“此诗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读之自见意思。”这个乐,就是从那反复的、明快的节奏和层递的六个动词中洋溢而出的。清人姚际恒没有看到这一点,只认为这首诗“以韵分三章,章四句; 然每二句只换一字,实六章,章二句也,章法极为奇变”(《诗经通论》)。实际上,它正是劳动旋律的艺术反映,是和劳动生产紧密相联的民歌经常采用的手法,而不是什么“奇变”。袁枚曾嘲笑那些单纯追求这种“奇变”的人说:“今人附会圣经,极力赞叹,章艧斋戏仿云:‘点点蜡烛,薄言点之。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闻者绝倒。”(《随园诗话》卷三) 不考虑实际内容,仅仅追求章法上的这种反复、层递,就会闹出笑话。
 这首诗始终没有旁及采集芣苢以外的任何事物,诸如节候,风景之类,只是在芣苢的色泽形象和采摘芣苢的劳动节奏、进度上进行了描绘。清人王夫之是看到了这一点的,他说:“芣苢,微物也; 采之,细事也。 采而察其有, 掇其茎, 捋其实; 然后袺之, 袺之余, 然后之。 目无旁营,心无遽获,专之至也。”并推及到“君子观于《芣苢》而知德焉”(《诗广传》) 的高度。
 人类在生产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常常是在功利的冲动,或者说是简朴的快感的支配下,模仿自己和自然间的关系,而《芣苢》就是这么一首典型的劳动之歌。难能可贵的是: 在这首用赋的手法直接模仿、再现劳动场景的歌谣中,通过最简单的形容词语“采采”和明快的反复、层递的手法所形成的明快的节奏,已经给读者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从其中了解到那愉快的集体劳动场面和采集者的喜悦心情,受到极大的感染。

诗词《芣苢》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注释】 ①采采:采了又采。芣苢:车前草,旧传其子可治妇女不孕和难产症。薄言:发语词。②有:采取,这里指已采得。③掇(duo 夺):拾取。指将掉落地上的拾起来。④捋(luo 罗):大把大把从枝上摘取。⑤袺(jie 洁):用手捏住衣角以兜物。⑥襭(xie 谐):将衣襟掖在衣带间兜着。
 
 【译文】 采呀采呀车前子,快快来呀把它采。采呀采呀车前子,快些把它采下来。采呀采呀车前子,快快来呀拾起来。采呀采呀车前子,快些把它捋下来。采呀采呀车前子,快快来呀兜起来。采呀采呀车前子,快些把它兜回来。
 
 【集评】 《毛诗序》:“《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一)
 《韩诗》:“《芣苢》,伤夫有恶疾也。”“芣苢,臭恶之草。诗人伤其君子有恶疾,人道不通,求已不得,发愤而作。以是兴芣苢虽臭恶乎,我犹采采而不已者,以兴君子虽有恶疾,我犹守而不离去也。”(清·陈乔枞《韩诗遗说考》卷一引)
 宋·朱熹:“化行俗美,家室和平,妇人无事,相与采此芣苢,而赋其事,以相乐也。采之未详何用。或曰:其子治难产。”(《诗集传》卷一)
 清·方玉润:“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诗经原始》卷一)
 近·吴闿生:“……不如说为采药以疗夫疾之为径直也。”(《诗义会通》卷一)
 今·陈子展:“《芣苢》,妇女采车前草之歌。‘如后人之采菱则为《采菱》之诗,采藕则为《采藕》之诗。何它义哉?’(郑樵)劳者歌其事,此正事外无甚意义。周孚《非诗辨妄》,攻郑樵说此诗无义,未见其为是。若说时当和平之世,人有和平之音,妇人乐采芣苢,宜怀妊焉,则亦未为不可。”(《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今·余冠英:“这是妇女采集芣苢时所唱的歌,开始是泛言往取,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可以从这历程见出来。”(《诗经选译》,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总案】 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面对险恶的自然环境,为了自身生存的需要,在先民们的思想意识中,普遍形成一种“尚子”的风习。这种遗风到春秋战国时期仍很流行。多子多胎不仅是福禄生活的象征,而且是道德美的规范。那么,作为生儿育女的承担者,妇女的生育能力如何,既为时人所关注,又为自己所重视。车前子,这种可治妇女之难产症状的中药,自然成了妇人的心爱之物。《芣苢》诗便是一群妇女采车前子时,随口所唱的短歌。复沓的章法,明快的节奏,铿锵的音韵巧妙地传递出了劳动妇女的欢畅怡悦的心境。然而,在一片欢声笑语的背后,那种对多子多胎的渴求和对道德美的向往之意,无不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因此,仅仅从劳动场景方面解说此诗,未免失之偏颇。

《芣苢》鉴赏、赏析和解读 - 可可诗词网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诗经·周南》

这是《诗经》中反映欢快劳动的少数歌谣之一。它用赋的体式,再现了古代妇女于夏日原野群集采摘车前草的劳动场景(“芣苢fu yi”,车前草。所结之子古人以为可治妇女不孕和难产)。诗歌的语言极为简易、韵律也很单纯。然而却诗情洋溢,感动过古今无数读者的心灵。请看清人方玉润的读诗感受:“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诗经原始》)如此奇妙的艺术感染力究是来自何处呢?

其实,此诗的动人魅力,正是由它那典型的民歌重章复沓的单纯韵律所生发。全诗共三章十二句,除描叙采集动作进程的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手持衣角兜着)、襭(衣襟掖于腰带间兜着)”的变换外,其余文字完全相同。歌辞的反复和层递,使整首诗歌形成了一种十分简单明快的节奏,它与妇女们采摘芣苢的重复、规则的动作天然协调,从而构造了一个回荡着劳动旋律的优美的意境。抑扬起伏的歌声,不仅使劳动者忘却疲惫、沉浸在收获的欢乐之中,也使吟诵者受到感染而陶醉于清新质朴的诗境之内。

然而,必须指出,给本诗带来这撼人心扉力量的复沓章法,只有与特定的诗歌内容、场景相联结,才能诗韵天成。曾有前人模仿本诗形式戏作了一首《剪烛诗》:“点点蜡烛,薄言点之。剪剪蜡烛,薄言剪之。”(袁枚《随园诗话》卷三)然后,又有人据此指责本诗说“如此重复言之,有何意味?”这种批评的失误,就在于不明白上述形式与内容相关的道理。


《诗经》篇文之《芣苢》赏析|解读|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之


 

 【注释】①采采:茂盛貌。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此诗(指《卷耳》)及《芣苢》诗俱言‘采采’,盖极卷耳芣苢之盛。”芣苢(fú yǐ):植物名。即车前子。②薄言:语助词。无义,仅起凑足音节的作用。③有:取得。《广雅·释诂》:“有,取也。”④掇(duō):拾取。⑤捋(luō):成把地顺着茎条采下。⑥袺(jié):手提衣襟兜着。⑦(xié):掖起衣襟盛着。
 【鉴赏】这是妇女们采摘芣苢之诗。
 芣苢,俗名车前子。关于芣苢的药用说法不一。一说“宜怀妊”,一说可“安胎”,一说可治妇女难产,一说可治男子“恶疾”。总之,芣苢是一种极有用的药草,无怪乎妇女们乐于去采摘。
 


 全诗三章。此诗描绘出妇女们采摘劳动的全过程。这一过程是由“采”、“有”、“掇”、“捋”、“袺”、“”六个动词表现出来的。 初夏时节,原野上长满茂盛的芣苢。妇女们三三五五来到原野,唱出了这首欢快的采摘芣苢之歌。
 一章是劳动开始曲。“采之”、“有之”是说妇女们呼朋结伴去采摘芣苢,开始采得芣苢。二章是劳动进行曲。“掇之”、“捋之”是说妇女们一棵一棵地拾取芣苢,成把成把地摘下芣苢。三章是劳动结束曲。“袺之”、“之”是说妇女们手提衣襟兜着芣苢,掖起衣襟盛着芣苢。
 此诗层次井然,节奏明快,韵律和谐,情绪欢乐,意境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方玉润《诗经原始》说得好:“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人,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方氏这一评语,对理解诗意很有帮助。
 《诗序》说:“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此诗只是描写妇女们采摘芣苢的情景,既与“后妃之美”无关,也与“和平则妇人乐有子”无涉,《诗序》所言纯属想象之词。朱熹《诗集传》说:“化行俗美,家室和平,妇人无事,相与采此芣苢。”朱氏说妇人“相与采此芣苢”这本不误,但说“妇人无事”则是画蛇添足。又说“化行俗美,室家和平”,这种把本来属于情感抒发的描写,硬与政治教化联系起来,实乃强为之解。《韩诗》说:“《芣苢》,伤夫有恶疾也。”“夫有恶疾”,妇人的内心必然忧伤。这种说法显与诗中欢愉的情调不合,故而也不足信。

诗词作品《芣苢》鉴赏和精讲 - 可可诗词网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二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三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彩采芣苢,薄言襭之。


 《芣苢》录自《诗经·周南》第八篇。它是描写劳动的周南地区民歌,表现了一群妇女边采芣苢,边唱山歌的欢乐情景。它分为三章,各章主要内容是:
 第一章:采始。这里先解释几个字词:
 采采:迭用“采”字,表示采集的连续动作,即“采了又采”的意思(一说,是茂盛新鲜的样子)。从全诗意境来看,以前说为宜。芣苢(苢亦作“苡”),是一种植物,即车前子(草),可入药。古人以为它的子实,可治妇女不孕,故甚贵重之。
 薄言:它们均为动词词头,即语助词,无义。它读bó,不读báo。
 采、有:均是采取之意。上文“采之”,是泛言去采,还未见到芣苢;下文“有之”,是动手去采而取得。《广雅释诂》:“有,取也”。
 这章大意是说:
 车前子儿采又采,采呀快快采些来;
 车前子儿采又采,采呀快快采起来。
 第二章:采中。这章四句诗,除了更换了两个字,其余全与上章相同。但这二个字,很值得注意:
 掇:《毛传》云:拾取。即把车前子一颗颗地拾了起来,表现她们认真的劳动态度。
 捋:读luō,不读lǔ,以手握枝叶而抹取。
 这四句大意是:
 车前子呀采又采,一颗一颗拾起来;
 车前子呀采又采,一把一把捋下来。
 第三章:采归。这末章也同于上章,只更改了两个字,即:
 袺(jié杰):指的是手握衣襟来盛东西。因为采下来的车前子越来越多了,非用“祮”字不可。这里的“祮”,不只一般地表现采摘动作,而且连带说明采摘工具。
 襭(xiè偕):把衣襟(衽)掖(塞入)在腰间来装东西。这里用此字的用意是表已采得极多,满载而归。
 本章的大意是:
 车前子哟采又采,手提衣襟兜起来;
 车前子哟采又采,掖起衣兜满满装回来。


 * * * *


 这首反映二三千年前妇女劳动生产的诗歌,是一首对唱互答的山歌,描写得颇为生动有趣。
 此诗的意境,正如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所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其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风焉。”
 的确,此诗带有“劳动歌”性质。它是民间歌谣中的一类。一般都含有这样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劳动者和着劳动节拍而唱的歌谣,如打夯歌、伐木歌和运木号子等。这些歌中总有一些劳动呼声,有的甚至全歌由它组成。二是,以劳动生活为题材的歌。《芣苢》就属于这一类。当然,它已不是劳动歌发展的原始阶段的低级形式,而是已进入劳动歌发展阶段比较高级的形式。在这个阶段,劳动歌与一般诗歌的区别已经消失,但保持着劳动歌的某些痕迹与特色。
 这首诗的基本风格是:自然、质朴、明快。除具有一般民间歌谣特色,如语言简明,形象生动,意境清新,音调和美和声通气顺等之外,这里表现突出的还有这样两点:
 第一,典型的复沓形式。全诗三章,全用复沓形式把采摘芣苢之事,一意化为三叠,一唱再唱,一咏三叹,而且余音袅袅。这种复唱形式的妙处在于:它能从诗歌的形象、气氛、意味等若干方面加强其艺术效果,使诗歌不仅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大大强化了诗的音乐性,从而使诗歌好念、好听、好记。这种歌词重叠、反复咏唱,就是劳动歌的痕迹所在。
 第二,高超的炼字本领。采用了复唱方式,其形式是固定的,没有什么活动余地。但是,作者深懂此理,于是就在遣词用字上大下功夫,达到变化无穷、妙招迭出。全诗三章四十八个字,只换了六个表示采摘动作的韵字,就把古代妇女从开始采,到最后满载而归的劳动生产全过程,以及她们自始至终的饱满劳动热情、歌声盈野的欢快之趣,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从“采”到“有”,既而又“掇”又“捋”,以至“袺之”,最后“襭之”。虽然六字均为采摘动作之词,但是它们包含的内容和方式,却是很不相同的,而且在程度上步步加深,气氛越来越浓,最后达到高潮。这些字的更换,更与劳动情状相吻合,做到:随事用字,因意遣词。你看——
 当泛言采摘时,只淡淡地用上一个表现一般动作的“采”;开始采摘行动时,即用了带有获取、收藏之意的动词“有”,接着,随着采摘动作由慢到快的变化,用字也跟着由表逐粒拾取的“掇”,变成大把抹取的“捋”;当劳动进入紧张阶段,就以边采边装的“祮”来表现它;最后,大家都端着一大兜一大兜的劳动成果,结束劳作而满载而归的时候,作者就找了一个最具特色的“襭”字来表达,并以此结束这场生动的劳动情景。
 由此说明,民歌形式似乎单调,篇幅也不大,但其内容却是非常丰富的。它表达思想情绪的一字一句,几乎无不带着普遍性和集中性。这也正证明,这篇诗章,在当时确是一首具有强烈流传性的、口头创作的劳动歌。

历代诗词精品之《芣苢》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祮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这是周代南方妇女在劳动中即兴口唱的山歌。以“韵分三章,章四句;然每二句只换一字,实六章,章二句也”(姚际恒),在诗经中是很独特,很值得注目的一首。
 诗中主题句——“采采芣苢”的“采采”二字,郑笺为“非一辞也”,孔疏为“见其采者多也”,故今流行的诗经选本或译本,多释作“采了又采”。这其实是很成问题的。首先,诗经的叠字多见于形容词(如“灼灼”、“依依”)、名词(如“燕燕”)、象声词(如“喈喈”、“喓喓”)等,动词复叠,似不二见。(“采采卷耳”的采采”,则与此实属一例。)这是一个疑点。其次,诗经中“采采”一词凡四见,即本篇“采采芣苢”、《卷耳》“采采卷耳”、《蒹葭》“蒹葭采采”、《蜉蝣》“采采衣服”。后二例比照同一诗中叠咏对应的诗句“蒹葭苍苍”、“衣裳楚楚”,可知“采采”为形容词无疑。则此芣苢、卷耳的“采采”应一例类推,故陈子展译为“形形色色的车前草”;而闻一多释为“犹粲粲也”,尤为通达,用之四句而皆准。因此,“采采芣苢”是对劳动对象状貌的歌咏,也可以说是触物起情,属于兴象之列。其中饱含着劳动者获取植物的愉快,是素朴而很有感染力的诗句。
 妇女采集车前子是一种古老的习俗,系于繁衍种族的观念,因为相传食能受胎生子,且可治难产。诗序解题说“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韩诗及汉以来论诗者亦皆缘芣苢宜子立说,是不错的。因此当芣苢粲粲结子之时,妇女们结伴而出,竞相采撷,其情绪是相当兴奋,而场面尤其热烈的。闻一多通过想象描述了这样一幅动人的情景:“揣摩那是一个夏天,芣苢都结子了,满山谷是采芣苢的妇女,满山谷响着歌声。这边人群中有,一个新嫁的少妇,正捻着那希望的玑珠出神,羞涩忽然潮上她的靥辅一个巧笑,急忙地把它揣在怀里了,然后她的手只是机械似的替她往怀里装,她的喉咙只随着大家的歌声啭着歌声——一片不知名的欣慰,没遮拦的狂欢。不过,那边山坳里,你瞧,还有一个伛偻的背影。她许是一个中年的硗确的女性。她在寻求一粒真实的新生的种子,一个祯祥,她在给她的命运寻求救星,因为她急于要取得母亲的资格以稳固她的妻的地位。”这段由诗还原生活的描画,对于读者真切地体味这歌谣字面下深藏的意蕴,是大有帮助的。
 鲁迅曾幽默地论及诗歌起源于劳动道:“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芣苢》一诗比“杭育杭育派”自然是高明多了——它虽然是两句成一节拍,不断反复,但毕竟有形象的描绘与动词的屡换,——然而在情不自禁地通过反复的有节奏的歌声,去协调那反复的有节奏的动作,去模仿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这一点上,它和“杭育杭育派”还是一脉相通的。“口唱山歌手不闲”。在《芣苢》中,劳动者灵巧的手的动作,也就成了即兴歌唱取材的对象。诗“实六章,章二句”,每“章”变换的就在一个动词,一共变换了六个字:采、有、掇、捋、祮、襭。这六字可以细分为三组,采、有(有即采得),是对采集最一般性的描述,虽然概括,还不具体;掇、捋,是对手的动作的具体描写。或一颗一颗地拾,或一把一把的抹,写来很真切很生动,是没有劳动经验者难以捕到的动词;祮、襭,这两个“衣”部的字,是对用裙襟盛取芣苢的动作的具体描写,或是手提衣襟而往里揣,或是掖起衣襟来兜着。从采写到盛,暗合劳动实际操作程序,它取自生活,是不必用意而自工的神来之笔。由此我们又发觉,这首口头创作的歌在笔录为诗时分为三章,也是深具匠心的。
 “采采芣苢”描绘了景物,六个动词则表现了劳动的情态,虽然简到不能再简,但诗还是速写似地展现了一幅动人的劳动画面。“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方玉润《诗经原始》)可见此诗虽然语言不多,但有点睛之妙,“自鸣天籁,一片好音”,故能启发读者展开生动的联想。当然,这些三五成群,愉快劳作的妇女,不是一般的“拾菜讴歌”,而是怀着强烈的母性的渴望,功利的目的,她们摘着芣苢,唱着《芣苢》,心里荡漾着虔诚与激情,默默地祈祷着神灵的赐福。较之后世跪倒在“送子娘娘”香火前的妇女,同样抱着无限希望,却有着不可比拟的奔放愉悦之感。
 这样产生于自然与生命的乐章,具有不可仿效的魅力。袁枚《随园诗话》云:“三百篇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之类,均非后人所当效法。……章艧斋戏仿云‘点点蜡烛,薄言点之;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闻者绝倒。”作诗有东施效颦,适增其丑的情况,章氏的戏作便是一种绝妙的嘲讽。

古代民歌《芣苢》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芣苢》是一首富有浓厚生活气息、明快优美的劳动之歌。
 “芣苢”,植物名,即车前,大叶长穗,多生路旁,其叶可食,劳动人民每用其叶作菜吃。总观全诗,富有优美的意境、明快的节奏,是劳动妇女在采车前菜时所唱的歌曲。
 首章前二句直接写道: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一解作颜色鲜明的样子。或解作:采了又采。首章言,在野外路旁长满了繁茂的车前菜,妇女们赶快把它采来作菜吃。在野外路旁长满了繁茂的车前菜,妇女们急急忙忙在采取。在本章内复咏,在 《诗经》 中尚属罕见的新奇例子。
 虽然诗中所写的事件很平常,所用的语言和韵律很简单,但它却描绘烘托出美妙的意境、动人的画面。正当初夏季节,灿烂的阳光照耀着野外道路两旁的一片片葱绿繁茂的车前菜,农家的妇女们欢跃起来了。她们相呼结伴,一帮帮,一伙伙,前去野外采车前菜;她们满怀喜悦,一棵一棵地采,一把一把地捋;采多了,就手提衣襟兜着,就在腰带间掖衣襟盛着。边采车前边唱歌曲,歌声此起彼伏,响彻平原旷野。反复而有规律的劳动,协调着反复而有节奏的歌声,使她们不感到疲劳,而感到分外愉快。正如清代方玉润所说: “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笑,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云。”( 《诗经原始)》“通篇只六字变换,而妇女拾菜情形如画如话。”( 《诗经原始》)读者如身临其美妙的意境,目睹其动人的画面,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也为之感到劳动的欢乐。
 既然反复而有规律的劳动,协调着反复而有节奏的歌声,使她们不感到疲劳,而只感到愉快,那么随着车前菜越采越多,其愉快的心情便逐步升华,以至达到高潮。这种愉快心情的产生和发展,是通过采车前动作的变化发展而表现出来的。诗中尽管变换六个动词,但却清晰生动地描写出愉快心情由起始到最高潮的发展过程。
 首章的“采之”,是泛言妇女们相互呼唤结伴前往平原旷野;“有之”,是妇女们看到芣苢,怀着喜悦的心情动手采。
 次章的 “掇之”,是妇女们兴致很高,一棵一棵地拾起来; “捋之”,是妇女们越采越有劲,一把一把地捋来。
 第三章的 “袺之”,是采得多了,手提衣襟兜起来; “襭之”,是在腰带间掖起衣襟,满载而归,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诗中章法、节奏的变化,是由采车前劳动节奏与心情的变化而变化;而心情的变化,则又因采车前劳动所得情况变化而变化。随着采车前劳动动作的变化发展,及所采车前的逐步增多,其歌声,也自然越唱越畅快,越唱越嘹亮,响彻平原旷野,充分体现了丰收的喜悦和劳动后的轻快。使愉快的心情达到最高潮。
 诗中的欢乐,是从反复而明快的节奏(劳动节奏和歌唱节奏)与层层递进的六个动词表现出来的。正如元代吴师道所说:“此诗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读之自见意思。” ( 《传说汇纂》)
 诗中未涉及芣苢以外的诸如节候、风景等任何事物,而是用赋体手法,只通过对芣苢形象与采芣莒的劳动节奏及过程进行了描写,就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效果。正如清代王夫之所说: “芣苢,微物也;采之,细事也。采而察其有,掇其茎,捋其实;然后袺之,袺之余,然后襭之。目无旁营,心无遽获,专之至也。”(《诗广传》)
芣苢

芣苢

〔原文〕
采采芣苢,(韩苢作苡。)
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
薄言有之。
(采、有,之部。)
采采芣苢,
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
薄言捋之。
(掇、捋,祭部。)
采采芣苢,
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
薄言襭之。
(袺、襭,脂部。)
〔译文〕
车前菜,采呀采,采呀采呀大家一起采。车前菜采呀采,采呀采呀快快采起来。
车前菜采呀采,一根一根拾起来。车前菜采呀采,一把一把将它的子儿捋下来。
车前菜采呀采,手提着衣襟兜起来。车前菜采呀采,衣襟掖在腰带间把它装起来。
〔评介〕
《芣苢》三章,章四句。这是一首劳动歌谣。诗中写一群女子采车前菜,越采越多,越采越欢,一面劳动,一面歌唱,最后是满载而归,劳动热情洋溢而出。而《小序》谓:“芣苢,后妃之美也”。《大序》又曰:“和平则妇人乐有子也。”宋朱熹《诗集传》又说:“化行俗美,家室和平,妇人无事,相与采此芣苢,而赋其事以相乐也。”诸说非是。还是清方玉润说的对。他在《诗经原始》中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江南曲》一首鱼戏莲叶数语,初读之亦毫无意义,然不害其为千古绝唱,情真景真故也。知乎此,则可与论是诗之旨矣。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焉。”
此诗写劳动妇女,只写她们劳动动作,而形象自见。清王夫之《诗广传》说:“芣苢,微物也;采之,细事也。采而察其有,掇茎,捋其实;然后袺之,袺之余,然后襭之。”全诗三章六节,每节只更换一个字,即全诗只用了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但由于这几个词意义有轻重,使之层层递进,说明采车前菜越采越多,越采越欢,就把采摘车前菜的集体劳动的场面与情状鲜明地描绘出来了。姚际恒《诗经通论》说:“以韵分三章,章四句,然每二句只换一字,实六章,章二句也。章法极为奇变。”全诗描写采车前菜的过程一节用“采”,二节用“有”,三节用“掇”,四节用“捋”,五节用“袺”,六节用“襭”。朱熹《诗集传》:“采,始求之也;有,既得之也;掇,拾也。捋,取其子也;袺,以衣贮之而执其衽也; 襭,以衣贮之而其衽于带间也。”又清方玉润《诗经原始》眉评曰:“通篇只六字变换,而妇女拾菜情形如画如话。”
《芣苢》这首诗为南国之风,是洛阳以南直到汉江一带地区的民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这首劳动民歌,受到古今学者的好评。如吴闿生《诗义会通》引旧评云:“通篇只六字变换,而招邀俦侣,从事始终,一一如绘。”又吴师道《传说汇纂》云:“此诗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读之自见意思。”

☚ 兔罝   汉广 ☛

芣苢

芣苢fóuyǐ


车前子。《周南·芣苢》一章:“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毛《传》:“采采,非一辞也。芣苢,马舄。马舄,车前也。”陆玑《草木疏》: “马舄,一名车前,一名当道,喜在牛迹中生,故曰车前、当道也。今药中车前子是也。”朱熹《集传》:“芣苢,车前也,大叶长穗,好生道旁。”《本草纲目》〔集解〕: “颂曰: 今江湖、淮甸、近汴、北地处处有之。春初生苗,叶布地如匙面,累年者长及尺余。中抽数茎,作长穗如鼠尾。花甚细密,青色微赤。结实如葶苈,赤黑色。”
☚ 苇   苌楚 ☛
芣苢

芣苢fúyǐ

━┃ 草名。即车前草。亦为《诗经》篇名。《诗经·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古人歌之以表达对患恶疾者的同情。南朝梁·刘峻《辩命论》:“颜回败其丛兰,冉耕歌其芣苢。”芣苢多子,又用以庆贺生子。胡熊锷《生女慰肉》诗:“霜林未合歌芣苢,秋实徒增慨黍离。”

☚ 芙蕖   花仙 ☛

芣苢fúyǐ

古书上指车前。

芣苢fúyǐ

〈名〉古书指车前草。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草部 > 全草 > 車前 > 芣苢
芣苢  fúyǐ

亦作“芣苡”。即車前。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3:3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