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芍陂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芍陂

汪新,字又新,号芍陂,清仁和人。乾隆进士。嘉庆初,官至湖北巡抚,剿平教匪有功。卒谥勤僖。

芍陂sháo bēi

(号)见又新。

芍陂Quebei water storage project

又称龙泉陂、安丰塘。古代淮河流域著名的陂塘蓄水工程。位于今安徽寿县南。创建人一说为春秋楚庄王时(前600年左右)令尹孙叔敖,一说为楚大夫子思(约后于孙叔敖300年)。陂周达120余里,灌田万顷。初期有5座水门,隋代增为36座水门。唐代时陂的范围扩大,南北径长100余里,陂周224里。历代都有修治活动,今安丰塘是其淤缩后的遗迹,已被改建为𣴪史杭综合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芍陂

淮河流域古代著名的蓄水灌溉工程,又名安丰塘,位于安徽省寿县城南30 km。公元前598~前591年(春秋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由楚令尹孙叔敖修筑。一说为战国时楚大夫子思所造。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汉书·地理志》最早记载芍陂及其水源。公元83年(东汉建初八年)太守王景率吏民修浚芍陂,堤防长达100余里,可灌田1万顷。据《水经·肥水注》记载,陂利用5个水门,控制蓄泄,引灌农田。581~600年(隋开皇中),增辟为36门。明嘉靖年间灌溉总渠长达783里。其后屡废屡建,至清末尚存28门。民国年间,灌溉效益日低,1949年实灌面积仅5300多 hm2。现在安丰塘蓄水量已达7300万 m3,灌溉面积4.2万 hm2,成为淠史杭灌区较大的反调节水库。

芍陂

054 芍陂

芍陂是中国最早和最大的陂塘蓄水工程。它始建于公元前六世纪的春秋时代,位于今安徽寿县。当时的楚国利用这一地区东、南、西三面地势较高而北面地势低洼,雨季山水湍急这一有利条件,修建了芍陂工程。芍陂主要引沘水(今淠河)与肥水(今东肥河)为水源,形成了一座周围120里的大蓄水库。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芍陂有5个水门,隋朝增开36个水门。今安丰塘就是芍陂淤缩后的遗迹。

☚ 沟洫   漳水渠 ☛

芍陂

又称“期思陂”,建于公元前613—前591年,古代淮河流域最著名的灌溉工程。在今安徽寿县境内。引淠水经白芍亭东积成湖,周围筑堤百余里。东汉时,溉田万顷。传系春秋楚令尹孙叔敖主持修治。现存安丰塘一部分。


芍陂

又称“龙泉陂”。中国古代淮水流域著名水利工程。在今安徽寿县南。因引渒水,“又东北迳白芍亭东,积而为湖”,故名。一说为楚相孙叔敖所造,一说为楚大夫子思主持修造,前说不确。孙叔敖所造为期思陂,《淮南子·人间训》谓“孙波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在今河南固始东南。芍陂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自东汉至隋、唐屡经修浚,陂周120里(一说周324里),灌田万余顷。隋、唐以后因陂在安丰境内,又称“安丰塘”。宋、元以后日渐堙塞,今安丰塘为其残留部分。

芍陂

芍陂

战国晚期楚国修建的陂塘蓄水工程。位于今安徽寿县安丰城南,今安丰塘即其遗迹的一部分。楚顷襄王时(前298—263 ),大夫子思为发展农业生产,利用当地东、南、西三面较高,北面低洼的地形特点,筑成芍陂。引淠河和今东肥河作主水源,并汇集三面高地之水于芍陂中,形成大型陂塘。或谓为庄王时孙叔敖所建。《水经注·肥水注》:“陂有五门,吐纳川流。”当为水门和闸坝的设置。陂周约百二十余里,溉田万顷。东汉、曹魏,迭加修治。后久废。清李兆洛修复之。现为淠史杭水利综合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 期思陂   邗沟 ☛

芍陂

水利灌溉工程。即后世芍陂、安丰塘,在今安徽寿县南。旧说即期思陂,为楚庄王时令尹孙叔敖修建。今有学者指出:孙叔敖所修期思陂实当在河南固始县东南;芍陂修建者则应如《皇览》所云为楚大夫子思,时代约在战国中晚期。

芍陂

又名期思陂、安丰塘。东汉水利工程之一。由庐江(今安徽寿县)太守王景主持修建。是在已荒芜之春秋时楚相孙叔敖所开芍陂基础上建成的人工水库,可灌田万余顷。寿县芍陂遗址曾出土“都水官”铁锥,当为王景重修时遗物。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3: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