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栽培史history of Chinese h erba-ceous peony planting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系芍药属观赏花卉与药用植物,原产中国。又名离草、婪尾春、留夷、冠芳、没骨草。芍药在战国时,仍以自然野生为主。三国晋南北朝时,宫苑、园囿栽培观赏芍药已较普遍。 宋时扬州栽培芍药最盛,当时有“维扬芍药甲天下”的美称。刘攽《芍药谱》指出,扬州私家园圃及佛舍所种芍药多达3万余株。品种有31个。王观撰《扬州芍药谱》谈及扬州朱氏之园,芍药最为冠绝。全园种芍药竟达五六万株之巨。除扬州外,洛阳亦盛产芍药。到了明清,芍药分布中心有所转移。除北京丰台盛栽芍药外,山东曹县芍药品种已达百余个,安徽毫县所产芍药重台茂密,芳香不散,甲于四方。 古代芍药繁殖以分株为主,花农提出每隔两三年应当分株。不分则旧根老硬,侵蚀新芽,影响花芽分化;分之太数,则花小而不舒展。分株于九月底十月初进行,春月则不宜分植,当时有农谚为:“春分分芍药,到老不开花。”栽种时强调宜浅不宜深,注意疏删花蕾,使花朵变大。主张花朵凋谢以后,立即剪除花蒂,以减少养分消耗。 由于芍药花色艳丽、妩媚多姿,能与牡丹媲美,故早在宋代,人们把牡丹比作“花王”的同时,把芍药比作“花相”。芍药花期较牡丹为长,且生长健壮,因此最适于园圃庭院种植。芍药的肉质根为重要药材,加工产品称白芍。芍药可制食毒,自古便有芍药之酱,合兰桂五味,以助诸食的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