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芄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芄兰wán lán草名,即萝藦。薛能《洛下寓怀》:唯有报恩心未剖,退居犹欲佩芄兰。 芄兰 芄兰《诗经·卫风》篇名。全诗二章,章六句。《毛诗序》云:“《芄兰》,刺惠公也。骄而无礼,大夫刺之。”《郑笺》:“惠公以幼童即位,自谓有才能而骄慢于大臣,但习威仪,不知为政以礼。”今人多认为此诗讽刺贵族子弟幼稚无能,却装腔作势,大摆其贵族的派头。也有人认为是一位姑娘嘲笑其恋人在她的面前摇头晃脑,假充斯文。 ☚ 竹竿 河广 ☛ 芄兰
诗中写一个少年带上成人带的东西,故意大模大样的装正经,不理睬自己的女友,惹得女友心里交织着爱恨。 诗分二章。第一章开头。“芄兰之支,童子佩𧤤”两句既是起兴,又是比喻。作者以芄兰之枝的柔嫩细小比喻女子所爱少年的年轻。年轻而佩戴成人所佩的角锥,以说明他大模大样,装腔作势。从而对男方流露出怨恨之情。次两句“虽则佩𧤤,能不我知”,是上两句的延伸,明确吐露出怨恨。末两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写男子安闲自在,衣带飘洒,显出若无其事的样子。仍饱含着多情女子的怨恨。应当看到,这种怨恨之深,正是爱恋之切的表现。 第二章所写内容,与第一章基本相同,表现手法也相似,只是在重章中更换了几个字。 一、 二两章, 虽只是 “芄兰之枝”与 “芄兰之叶”、 “童子佩𧤤”与“童子佩”、“不我知”与“不我甲”之差,但对抒发怨恨之情来说,却是一个深化,由此可想见诗中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一片痴情。 全诗通过女子的口吻述说对所爱的男子狂热的爱恋,而男子却装模作样,满不在乎,无动于衷,从而引起了女子的怨恨。诗中的男子或许不爱她,而只是女方出自多情的单相思,或者男方爱她,出于戏谑挑逗,也未可知。总之能看出女子的痴情和男子的冷漠。 诗人不写具体事件和过程,只是透过男子的佩戴的叙写和雍容自得的表现,看出他故作老成,无动于衷。而对女子自身的叙写,又只是通过“不我知”、“不我甲”的述说,抒发了怨恨之情。含蓄蕴藉,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空间。 芄兰芄兰之支, 童子佩觽。 虽则佩觽, 能不我知? 容兮遂兮, 垂带悸兮。 芄兰之叶, 童子佩。 虽则佩, 能不我甲? 容兮遂兮, 垂带悸兮。 柔弱蔓生芄兰的嫩枝,儿童却佩带了只有成人才能佩带的象牙的解结锥。虽然佩带了象牙的解结锥,却不与我们大臣相知。佩着只有成年人才能佩带的容刀和瑞玉,拖着长带子显得多么神气。 柔弱蔓生的芄兰嫩叶,儿童佩着射箭用的玉玦。虽然佩着射箭用的玉玦,可并不和我们大臣亲近。佩着只有成年人才能佩带的容刀和瑞玉,拖着长带子显得多么神气。 《芄兰》二章,章六句。对此篇的解释古今众说不一。《诗序》说是大夫刺惠公骄而无礼。郑玄《笺》:“惠公以幼童即位,自谓有才能而骄慢于大臣,但习威仪,不知为政以礼。”朱熹则谓此诗难于解释,“不知所谓”。近人或疑是写妇女嫁给幼童,意在揭露此种婚姻恶俗。又闻一多《风诗类钞》认为这是一首情歌。 据《左传》云:“惠公之即位也少。”这样从诗的内容和历史史实看,郑《笺》所说还是可信的。诗中的童子就是一个“自谓有才能而骄慢于大臣,但习威仪,不知为政以礼”的人。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统治者骄横幼稚装腔作势不称其服的讽刺。 这首诗除了对内容有不同理解外,在一些字词上也很难解,正如《诗集传》所云:“此诗不知所谓,不敢强解。”又朱子《辨说》:“此诗不可考,当阙。”诗中“能不我知”与下章:“能不我甲”为诗经中难解的句子。“能不我知”即宁不我知。能,为“宁”的借字。又作“而”解。王引之曰:“古字多借‘能’为‘而’。”知,相知,相匹。《尔雅》: “知,匹也。”知,又同 “智”。《集传》:“知,犹智也,言其才能不足以知于我也。”又《传》:“不自谓无知,以骄慢人也。”“能不我甲”句,《集传》:“甲,长也。言其才能不足以长于我也。”这样全句的意思,是自己本无能反而认为别人不如己。一说难道不同我亲热。《传》: “甲,狎也。” 这首诗具有讽刺的艺术特点,含蓄有味。全诗通过佩饰的描写,对装腔作势不称其服的人加以讽刺。除此之外,又用“能不我知”“能不我甲”两个反诘句,加强讽刺的艺术效果。 芄兰芄兰之叶! 童子佩。 虽则佩, 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毛诗序》云:“《芄兰》,刺惠公也。骄而无礼,大夫刺之。”从全诗语气看。俨然是父兄大臣的口吻,确实是刺卫惠公童年即位之后的“骄而无礼。”因此本诗作者是一个贵族。他因为处在统治集因内部,所以他的视角触及了统治者的腐朽的一个方面: 骄妄自大。 《郑笺》云:“惠公以幼童即位,自谓有才能而骄漫大臣。但习威仪,不知为政以礼。”这基本上是符合历史真实的。诗中的童子就是这么一个“自谓有才能而骄漫大臣。但习威仪,不知为政以礼”的人。当然作者不是这样直接地指出来,而是通过形象间接地反映出来。 全诗共分二章,二章章法大致相同,字句大多相同,甚至含义也相近。前章以“能不我知”而刺之,后章以“能不我甲” (通狎,亲近之意)而刺之。 先看第一章,“芄兰之支, 童子佩,”芄兰是一种植物 (草本类),“芄兰之支,”这既是兴,又是比,况惠公之年幼稚嫩象一柔嫩的芄兰的嫩枝,但就是这样一个稚嫩的童子,却佩着只有成年人才能佩带的解结锥 (, 骨制的解绳的锥子, 名角锥, 为成年人所佩。)“虽则佩, 能不我知。”虽然佩带了只有成人才能佩带的解结锥,却并不 (象成年人那样) 和我相知,做朋友,(君臣的关系并不融洽。)“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容即容刀,一种礼刀,“遂”为瑞玉) 末两句用的是感叹语言,似乎是在赞美,实际上是讽刺:“佩着 (只有成年人才能佩带的) 容刀和瑞玉, 拖着长带子拖的多么有风度, 多么威武啊!”第二章改“佩“为”佩(射箭时戴在右手大拇指上的勾弦。) 改“能不我知“为”能不我甲 (通狎,亲昵): 尽管象芄兰的嫩叶那样弱不经风,却偏偏要佩上标志孔武有力的玉, 可是并不和我 (大臣) 亲近, 总是表现得神气十足。 第一章与第二章, 我们不能看成是简单的字义重复, 由“佩”到“佩”, 由“知”到“甲”, 程度上是更进一层。“佩,”暗示惠公喜好武力, 想炫威耀武,一方面是时内、对人民、对大臣“习威仪”,另一方面可能开诸候间的兵争,这后果比以成年人自居要严重得多。“知”是了解,包括知人善用,“狎”则是亲近,暗指君臣关系融洽亲密如一体。这样,惠公越来越狂妄自大与大臣们对惠公的要求距离越来越远,君臣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糟糕,于是大臣发而为吟咏讽谏。 当然,作者并没有明写惠公的好武、骄漫大臣,不知为礼的具体情况,而只是紧紧抓住惠公佩饰来刻划描写。这种细节的生动刻划,不仅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且也暗示出这种性格的支配下,人物所可能做的事,从而起到言在此意在彼含蓄有味的艺术效果。本诗的讽刺的艺术特点不仅仅在此,还在于作者不仅仅停留在对其佩饰的刻划上,而是在此之后,用“能不我知”,“能不我甲”点明,加上后面两个感叹句,这样全诗的愤慨之情,讽刺之意就跃然纸上了。 《芄兰》童子佩觽①。童子佩挂解结锥。 虽则佩觿,虽然佩挂解结锥, 能不我知②。才智低下被人嗤。 容兮遂兮③! 大摇大摆鸣得意呵! 垂带悸兮④! 束带垂垂风中吹! 芄兰之叶,芄兰叶片含风姿, 童子佩⑤。 童子戴上玉扳指。 虽则佩, 虽然戴上玉扳指, 能不我甲⑥。才智低下被人嗤。 容兮遂兮! 大摇大摆鸣得意呵! 垂带悸兮! 束带垂垂风中吹! [注释] ①觿(xi):古人解结用的角锥。②能:而。知:通“智”。③容、遂:舒缓放肆的情态。 ④悸:衣带飘动的样子。 ⑤(she):俗称扳指,古人射箭时用以钩弦。⑥能:才能。甲:长。这句意谓你的才能还比不上我。 [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自古以来众说纷纭。按《诗序》云:“《芄兰》,刺惠公也。”《郑笺》对此作进一步阐述:“惠公以幼童即位,自谓有才能,而骄慢于大臣,但习威仪,不知为政以礼。”按惠公即位已非幼童,故朱熹怀疑此说,称“此诗不知所谓,不敢强解”(《诗集传》)。近人或主刺惠公之说,或谓刺统治者,或称劝未成人童子要守本分,或曰男女爱情:写年轻姑娘对小伙子的追求,写成年女子嫁给幼童的怨愤。然细究诗意,应为当时人民讽刺那些徒有服饰仪容而无德无才,又早据要津、装腔作势的大人物的。 诗分二章,每章六句。芄兰,多年生的蔓草,枝条柔而前端尖细。诗由此起兴,以芄兰的形态进行烘托。觿,骨制的小锥,头尖尾粗,古时解绳结用。 “觿”与第二章中的“”,皆成人所佩,象征贵族的服饰。 诗在起兴之后,即以特写镜头,突现了“童子佩觿”的形象。请看:孩儿家竟然佩带起大人的服饰来了,多么不相称呵! 诗在展现人物自相矛盾的服饰之后,紧接着由表及里,直接以身份微贱的“我”作对照,指斥其才智低下。朱熹谓“知,犹智也,言其才能不足以知于我也”。这样一比,赫然醒目,就从本质上揭示出人物虚有外饰而内无才德的丑态。结尾笔锋一转,为人物着色,极力渲染童子风度翩翩的自得神态。毛苌在解释这后二句时说:“容仪可观,佩玉遂遂然,垂其绅带,悸悸然有节度。”这样一反衬,人物的骄矜任性、毫无自知之明的特质,也就暴露无遗了。 ,俗称扳指,用玉或骨制成,套于右手大拇指上,射箭时用以钩弦。诗。的第二章补足上意,对人物形象作进一步展现。它先以芄兰圆圆的叶片起兴,烘托出人物佩戴扳指的风姿。这样,由“佩觽”到“佩韘”,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那童子不仅腰间佩带着成人用的解结锥,而且手上还戴着钩弦用的玉扳指,神气十足,俨然是一副“大人物”的气派! 而“佩韘”这一细节,又能发人联想,诸如童子拉弓射箭时耀武扬威之态与矜然自得之情,也隐约可见。 本诗在内容上与《鄘风·相鼠》接近,主题都是批判不知礼仪之人,但在表现手法上却迥然异趣。《相鼠》这首诗,由贱恶的鼠起兴,过渡到人物,从外在仪容到内在本质,给予一连串否定,并采用反问句式,步步进逼,尽情斥责,抒情淋漓痛快。《芄兰》 一诗,则以抑扬衬照手法,抒情或直或婉,富于变化。如本是童子,却偏偏要佩带成人服饰的“觿”与“韘”,两种极不相称的事物一经组合,就构成一幅绝妙的讽刺画,令人捧腹,发人深思。如果说第一层衬照是寓情于事,让画面本身来展示意义,那末第二层又转为直接抒情,以“我”与高贵的“童子”作对照,毫无掩饰地抒发内心的鄙视与愤激之情,直露而深刻;结尾又变换角度,用笔轻灵,洋洋洒洒,寓嘲弄于揄扬之中,含蓄深婉,耐人寻味。正如黄焯在评论本诗时所说:“诗凡刺人之无德,往往虚陈其容服之盛,如此诗两章末二句是也。”(《毛诗郑笺平议》) 两章都以芄兰起兴,语言整饬,从字面上看,次章仅换三个字,而内容分量却大大加重,结构更加完整,前后相得益彰,重章叠唱,也增强了抒情气息,荡漾着回环往复的音乐美,体现了我国古代民歌的艺术特色。 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觿。①虽则佩觿,能不我知。② 容兮遂兮,垂带悸兮。③ 芄兰之叶,童子佩。④虽则佩;能不我甲⑤。 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注释】 ①芄(wan 丸)兰:即萝藦,蔓生植物,可入药。支:通“枝”,芄兰枝头尖,似古人佩带的角锥。觽(xi 希):古代成人所佩的骨制小锥,用来解结。②能:乃。知:匹配。③容:佩刀。遂:取火用的铜镜,古称阳燧,今称火镜。据《礼记·内则》载,容、燧均为成人所佩。悸:颤动。④(she 涉):即扳指,以玉或骨制成,射箭时套在拇指上用以钩弦。叶:芄兰之叶,形同扳指。⑤甲:同“狎”,亲近。 【译文】 芄兰嫩枝尖又尖,成人的角锥童子拴。虽然佩上解结锥,和我一点也不般配。容刀啊,阳燧啊,颤颤悠悠佩带垂。芄兰的嫩叶卷成环,成人的扳指挂腰间。童子虽把扳指系,和我一点也不亲昵。容刀啊,阳燧啊,摇摇晃晃装模样。 【集评】 宋·朱熹:“此亦淫女见绝而戏其人之词。”(《诗集传》卷三) 清·王引之:“言童子虽则佩而实不与我相知,虽则佩而实不与我相狎。《郑风·狡童》篇‘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与此同意。”(《经义述闻》卷五) 清·牛运震:“极妍雅,却极形容不堪,语势歇而复扬,韵绝。……末二语只就童子容仪咏叹一番,而讽意更自深长,诗情妙甚。”(《诗志》卷一) 【总案】 这首诗的主题,历来无确定的解说。《毛诗序》以为刺惠公年幼即位,不称其服。后人有以为此诗是讽刺贵族童子者,有认为此诗与《郑风·狡童》同为情歌者,但诗意前后都不能畅通无碍。诗确系出于女子之口,充满了讽刺和幽怨,以芄兰的枝叶起兴,以“能不我和”、“能不我狎”点明诗旨,以对童子装模作样充成人的讽刺作结,快言快语,富有情趣。 芄兰 芄兰〔原文〕 ☚ 竹竿 河广 ☛ 芄兰 芄兰草名。一名萝摩,蔓生。《卫风·芄兰》一章: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毛《传》:“芄兰,草也。”陆玑《草木疏》:“一名萝摩,幽州人谓之雀瓢。”《本草纲目》李时珍〔集解〕: “斫合子,即萝摩子也。三月生苗,蔓延篱垣,极易繁衍。其根白软。其叶长而后大前尖。根与茎叶断之皆有白乳如构汁。六七月开小长花,如铃状,紫白色。结实长二三寸,大如马兜铃,一头尖。其壳青软,中有白绒及浆。霜后枯裂则子飞,其子轻薄,亦如兜铃子。商人取其绒作坐褥代绵,云甚轻暖。”郑《笺》:“芄兰柔弱,恒蔓延于地,有所依缘则起。兴者,喻幼稚之君,任用大臣,乃能成其政。”觿,xī。用象骨摩制的小锥,用以解结。朱熹《集传》: “觿,锥也。以象骨为之,所以解结,成人之佩,非童子之饰也。” ☚ 玄鸟 芑 ☛ 芄兰wánlán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叶对生,心形,开白花,种子上端有茸毛。茎叶和种子均可做药材。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草部 > 全草 > 芄蘭 芄蘭 wánlán 亦稱“蘿藦”、“白環藤”。蘿藦科植物蘿藦的全草或根。主治虚損勞傷,陽痿。始載於先秦典籍,入藥初見於南朝。《詩·衛風·芄蘭》:“芄蘭之支,童子佩觿。”宋·唐慎微《證類本草·中品·蘿藦子》引唐·陳藏器曰:“[蘿藦]東人呼爲白環藤,生籬落間,折有白汁。”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七·蘿藦》引南朝梁·陶弘景曰:“蘿藦作藤生,摘之有白乳汁。”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