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说
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的救荒政策思想之一。主张统治阶级在灾荒年月通过减少俸禄及生活开支来减轻国家财力不足的矛盾,以节用之财纳入社会救济之中。先秦儒、墨、道各派都主张节用,以墨家最为强调。墨子在《墨子》一文中对这种思想概述如下:“五谷丰收,则五味尽御于主,不尽收,则不尽御。一谷不收谓之馑;二谷不收谓之旱;三谷不收谓之凶;四谷不收谓之;五谷不收谓之饥馑,则士大夫以下皆损禄五分之一;旱则损五分之二;凶则损五分之三;则损五分之四;饥则尽无禄,廪食而已矣。故饥凶存乎国,人君彻(通撤)鼎食;大夫彻县;君朝之衣不革制,诸侯之客,四邻之使,飨饔飧(早餐和晚餐)而不盛。彻骖骈,涂不芸 (芸香),马不食粟,婢妾不衣帛。此告不足之至也。” 这种节用的对象是从国君至县以下的各级官员,节用的项目除俸禄减免,连平常的吃、穿、交通用具、奴婢开支等各方面都减少到最低程度。墨子这一主张显然是很难做到的。但节用说一直为后世所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