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节俭悖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节俭悖论Paradox of Thrift

评述节约功过的一种理论,首先由凯恩斯提出,他认为消费的扩大是提高总需求水平的途径,储蓄的增加则会导致需求不足,并由此而提出增加消费支出以克服萧条,消除失业。在经济衰退或萧条时期,总需求不足,一味追求节俭只能使经济更衰退,而减少储蓄、增加消费和投资则可以扩大总需求,增加就业。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只有在两种意义上节俭才是可取的:第一,通货膨胀时期,节俭有助于紧缩需求,稳定和降低物价;第二,萧条时期,如果节俭支出用于投资,也可以扩大需求,促进繁荣。

节俭悖论Paradox of Thrift

亦称“节约悖论”,或称“节约反论”、“节约的矛盾”。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其《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的一种理论。他引用了一则古老的寓言:有一窝蜜蜂原本十分繁荣兴隆,整天大吃大喝。后来一个哲人教导它们说,不能如此挥霍浪费,应该积攒财富。蜜蜂们觉得有道理,于是开始厉行节约。但结果却出乎预料,整个蜂群没有更加繁荣,反而衰败了。他认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勤俭节约对于个人或家庭来说是美德,然而对整个社会来说,节约意味着减少支出,迫使厂商削减产量,解雇工人,从而减少了社会收入,造成有效需求不足,阻碍经济发展和产量、就业增加。从而论证了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根据该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该逻辑关系与民众信奉的勤俭理念相悖,因此得名。

节俭悖论

节俭悖论Paradox of Thrift

这种理论首先由凯恩斯 (J. M. Keynes)提出,其内容是: 如果一个社会试图提高它的储蓄率,其结果可能使该社会实际上能够储蓄的总额反而减少。按凯恩斯的理论,国民收入的大小取决于消费和投资的大小。想要多储蓄(减少消费),而投资并没有增加或增加的幅度不如消费减少的幅度大时,会造成国民收入的下降,个人由于收入下降而可能减少储蓄,社会的总储蓄额因此反而减少。这种认为储蓄是罪恶而花钱是美德的反论,形象地说明了个人理性如何导致了集体非理性,或“合成谬误”。虽然从个人的角度看,节俭是好的,但从社会的角度看,却可能对总产量或就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这一悖论也许比较适合成熟的工业社会,在那里生产的能力远远超出了需求的程度; 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没有较高的储蓄率,就不可能形成较高的资本积累率和技术进步,生产的发展也就不可能满足人们潜在的需要。

☚ 乘数   李嘉图等价定理 ☛
0000025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9:2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