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艾卷灸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艾卷灸法 艾卷灸法艾卷灸法,亦称艾条灸法,是把艾绒用纸裹成圆柱形,然后点燃其一端在穴位上施行熏烤。这种灸法,自明清以来就已经兴起,并盛行于各地。古代艾卷灸法,多在艾绒中加入某些药物,且其施术方法犹如针刺,隔纸或布,按压在穴位上,故有“雷火神针”或“太乙神针”等称。 图1 艾卷制法 艾卷灸的操作方法,一般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两大类:悬起灸 悬起灸是将艾卷悬放在距离穴位一定高度上进行熏烤,而不使艾卷点燃端直接接触皮肤。悬起灸又根据具体方法之不同,分为: 温和灸 将艾卷相对固定在适当高度上持续施灸 (一般约距离皮肤1.5~3.0cm,以不引起灼痛为度),5~20分钟。(图2) 图2 温和灸 雀啄灸 以艾卷点燃端雀啄米样地熏烤穴位,忽高忽低,低者可使患者感觉灼痛,高者患者无明显感觉,一般灸5~10分钟。(图3) 熨热灸 也称巡回灸,多用于皮肤病的治疗,即在距离皮肤病疮面适当高度上巡回施灸,犹如熨烫衣服似的,直到皮肤病疮面上呈现红润为止。(图4) 图3 雀啄灸 不同灸法适用于不同病证。一般温和灸法多用于寒实证和慢证。雀啄灸法多用于寒虚证和急证。施灸时间可根据病人机能状态和病证情况灵活规定。如遇到局部感觉迟钝、昏迷或小儿患者,医者可将另手的食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边,借以估量患者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距离和掌握施灸时间,预防不必要的烧伤。 图4 熨热灸 实按灸 如太乙针灸和雷火针灸等即是。 太乙针灸 用纯净细软的艾绒150g平铺在40cm2大的桑皮纸上,取24g预先配制备用的药粉掺入艾绒内,紧卷成爆竹状,点燃一端,用布数层(一般为7层) 包裹之,然后立即紧按于穴位或患处,进行灸熨。针冷则再燃再熨。如此反复7~10次即可。此法多用于治疗风寒湿痹、顽麻、虚弱无力或半身不遂等。药粉的配方为人参125g,穿山甲250g,山羊血90g,千年健500g,钻地风300g,肉桂500g,小茴香500g,苍术500g,甘草1000g,防风2000g,麝香少许,共为细末。 雷火针灸 其制法、作用和操作方法等大致与太乙针灸相同;不同之处主要是药物配方。雷火针的制作,是先用艾绒3两,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各3钱,研为细末,筛过后加入麝香少许,然后取方形棉皮纸两张,一张平置桌上,另一张双折重复于上,将洁净的艾绒铺在纸上,并用木尺轻轻叩打使之均匀成一平方形,再将药料均匀地撒在艾绒上,卷成爆竹状,外涂蛋清,以桑皮纸六、七层紧紧包裹之。在给病人施灸时,如果能同时点燃两只交换使用就更为方便,还可使热力不间断,有利于药物不断地渗入肌肤,加强治疗效果,起到温通经脉驱除寒湿的作用,以治疗风寒湿痹、沉痼之病、腹痛、疝、月经病等。 ☚ 艾炷灸法 烧灼灸法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