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色素沉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色素沉着pigmentation

动物组织内原有色素增多或原不含色素的组织出现色素的一种病理过程。沉着的色素有些是体内产生的,称为内源性色素,如黑色素、血红蛋白、胆红素、脂褐质等;有些是由外界进入体内的,称为外源性色素,如炭末、石末等。不同的色素沉着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

色素沉着pigmentation

皮肤基底层黑色素增多并使皮肤颜色加深叫色素沉着。可分局部性,亦可为全身性2种:局部以乳头、腋窝、生殖器、关节、肛门周围等处多见,正常人这些部位较其他部位着色为深,如加深更为明显,可为病态,亦可见于妊娠等;全身皮肤和粘膜色素沉着见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黑热病、疟疾、肝硬化、肝癌晚期、砷中毒、药物副作用等引起。

色素沉着

色素沉着

过多的或异常的色素存在于组织内,称为色素沉着。机体内可发生沉着的色素可概括为内源性和外源性色素两大类。内源性色素指由人体的某些细胞所制造或体内某些物质破坏分解产生的,包括黑色素、脂褐素和由血红蛋白衍生的色素等;后者包括含铁的正铁血红蛋白、硫血红蛋白、碳氧血红蛋白、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等以及不含铁的胆红素、橙色血质等。外源性色素包括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人体的矿物质粉尘、金属和其他有色物质,如炭末、铅、汞和文身所用的朱砂等。
黑色素沉着 黑色素是在黑素细胞内合成的一种黑褐色色素。一般认为黑素细胞来源于神经外胚层,即于胚胎发育期由神经嵴衍生而来的。细胞有树状突起,故又称为树状突细胞。黑素细胞含有酪氨酸酶,能将酪氨酸羟化成为二羟苯丙氨酸,简称多巴(DOPA)。在多巴氧化酶催化下,多巴被迅速氧化成为多巴醌。多巴醌通过自身氧化形成吲哚-5,6-醌,简称多巴色素,继而通过氧化、还原等步骤变成5,6-二羟吲哚,再聚合成黑色素,后者又与蛋白质结合成为黑素蛋白。
酪氨酸酶在黑素细胞核蛋白体上合成,继被运至高尔基器。在此形成有膜包绕的黑素小体。后者逐渐成熟为黑色素,移至胞质树状突起内。色素量少时组织显黄褐色,量多时则显黑色。镜下,细胞内黑色素为褐色至黑色无定形的颗粒。皮肤的黑素细胞位于基底层内,在苏木素伊红染色切片中为胞质空亮的大透明细胞,而用镀银等特殊染色时见其树状突起伸入其他上皮细胞之间,借此突起使黑素细胞与上皮细胞(主要是基底细胞)之间相互连结,通过上皮细胞的吞饮作用,将带有黑素颗粒的突起顶部吞入胞体内,致使色素沉积于基底细胞内。真皮内的运载黑素细胞是一种巨噬细胞,只能吞噬和贮存黑色素,不能合成黑色素。
人类的黑色素合成受垂体、肾上腺、性腺等调节控制。腺垂体分泌的促黑素细胞激素能增加黑色素的合成,肾上腺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能抑制促黑素细胞激素的释放,肾上腺髓质激素也有干扰促黑素细胞激素对黑素细胞的作用。因此,阿迪森病患者因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而有皮肤黑色素增多,口腔粘膜变为青铜色。性激素似乎也与黑色素沉着有关。如用大量雌激素治疗前列腺癌的患者,慢性肝病病人,孕妇和服用含雌激素的避孕丸的妇女等,皮肤黑色素沉着均可较正常增加。男性激素对正常的色素沉着也同样具有调节作用。例如去睾丸者较易遭受日炙。前已述及黑素细胞为神经源性,所以,一些神经源性肿瘤,例如神经纤维瘤病、嗜铬细胞瘤等都具有局部色素沉着的倾向性。黑色素生成的增加更常见于黑素细胞增生性病变,例如色素痣、恶性黑色素瘤和黑色棘皮病等。
假黑色素沉着 假黑色素是类似黑色素的一种黑褐色色素,可沉积于整个结肠或一段结肠的粘膜上,称为结肠黑变病。粘膜表面完好,无临床症状,组织学上色素颗粒见于粘膜固有层内大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内; 也可见于粘膜下层或肠系膜淋巴结。组织化学反应具有黑色素和脂褐素两者的一些特性,电镜下证实它与脂褐素形成方式相似,是变性的细胞器被溶酶体消化后留下的残余体。此病成因不甚清楚,有人认为与慢性肠道阻塞和肠内粪便停滞导致蛋白质分解产物的吸收有关。这种蛋白质的分解产物受一种酪氨酸酶样的酶的作用而转化为色素。长期服用蒽醌类泻剂如波希鼠李皮、芦荟等,不仅可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且能增强其溶酶体酶的活性,从而有助于假黑色素沉着。有报道说,本病较常见于结肠癌患者,但尸检统计显示,结肠癌之发生肠黑变病者并不较非结肠癌病例发生肠黑变病者多见。
假黑变症 通常是死后的一种组织变色,例如腹腔脏器的表面变成暗绿色、暗褐色或黑色。坏死区也可变黑。这种变化一般是由于细菌产生的硫化氢和血红蛋白崩解出来的铁作用后形成硫化亚铁的结果。
褐黄病 为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在许多组织内,特别在关节囊、软骨、耳、鼻、韧带、腱、巩膜以及软组织内呈现尿黑酸沉着,使组织呈深褐色或近乎黑色而得名。尿黑酸为一种与黑色素相似的色素,是酪氨酸和苯丙氨酸的不完全降解产物,是先天缺乏尿黑酸氧化酶的结果。关节软骨、韧带和腱等组织由于尿黑酸沉积而变黑,巩膜和皮肤的尿黑酸沉积时呈淡棕色。几乎所有的褐黄病患者都有黑尿的存在。这是因为尿黑酸由肾排泄,经氧化后变黑色而成黑尿。
含铁血黄素沉着 含铁血黄素是一种大小形状不一的金黄色或金褐色的颗粒,具有折光性,通常见于巨噬细胞内。当红细胞或血红蛋白被其吞噬后,通过溶酶体的消化,留下无机铁化合物,形成含铁小体。电镜下含铁小体为单层膜包绕的小体,含有电子密度甚高的铁质颗粒。光镜下所见的金黄色含铁血黄素颗粒,实际上是一个大的或一群小的含铁小体,位于吞噬体内。细胞崩解后也可见于细胞外。因为含铁,故普鲁士蓝反应阳性。由于红细胞不断更新,衰老的红细胞经常在吞噬细胞内破坏分解,所以正常人的脾、肝等处可出现少量含铁血黄素。当有局部出血和溶血性贫血等大量红细胞破坏时,分别引起局限性和全身性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则属于病理现象。
局限性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局部出血,红细胞破坏后,释出的血红蛋白先被巨噬细胞吞噬,然后以含铁血黄素形式沉积于机化血肿、出血性梗死、骨折等处的附近。硬化性血管瘤内也常有含铁血黄素沉着。血红蛋白尿时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血红蛋白,也可转变为含铁血黄素沉积下来。器官的局限性含铁血黄素沉着最常见于肺。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长期反复发作的心力衰竭患者,因肺内持续性充血,漏出的或因毛细血管破裂出血的红细胞为肺内巨噬细胞所吞噬,然后以含铁血黄素方式沉积下来。这类含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最常见于二尖瓣狭窄和左心衰竭患者的肺内和痰内,因而称为心衰细胞。病程持久者,肺尚可继发弥漫性纤维化,从而发生褐色硬变。除心衰患者外,凡有肺出血的病人(例如大叶性肺炎等),肺内也可见到这种细胞。特发性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是病因不明的肺内含铁血黄素沉着,肺泡腔内反复出血导致肺泡腔内有吞噬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肺泡壁也可有含铁血黄素沉着和纤维化。本病或与变态反应有关。
全身性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在溶血性贫血、多次输血、从饮食吸收的铁量过多或铁的利用受损等情况下,因为体内贮铁过多,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富有巨噬细胞的器官内都可出现含铁血黄素的沉着。特别是顽固性贫血伴有骨髓增殖者因其经肠吸收的铁量增加,而且由骨髓释入血循环中红细胞能存活者又不多,所以全身含铁血黄素沉着极为严重。反复多次的输血因其输入的红细胞存活期较短,以致体内贮铁量增多,乃以含铁血黄素形式沉积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南非黑人所饮的酒类饮料大多数装在铁制的容器内,每天摄取的铁量可高达100mg以上,体内含铁血黄素沉着的分布情况与血色病相似。在不明原因下沉着的含铁血黄素可沉着于肝细胞内,引起轻度肝实质损害,有时甚至引起肝硬变和糖尿病。地中海贫血患者伴发造血活性增加者,由于不能合成血红蛋白,铁吸收的调节机能又失常,所以由肠吸收过多的铁不能被利用,多年后含铁血黄素除沉积在肝、脾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外,尚可见于皮肤、胰、肾等器官的巨噬细胞内,随着色素的进行性沉积,肝、胰、肾、心肌和内分泌腺等的实质细胞内,也可出现含铁血黄素沉着。
血色病 先天遗传性铁代谢紊乱疾病,体内呈广泛的铁沉着。发生于中年人,男性较多,体内含铁量可为正常人(3~4g) 的6~7倍以上。临床上呈现色素性肝硬变、青铜色皮肤色素沉着和糖尿病三联征。病理学上,肝、胰、心、胃粘膜上皮、淋巴结的巨噬细胞、骨髓和其他全身组织的细胞内或细胞外含铁(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量增加而呈棕色至青铜色。受罹器官增大、变硬。肝呈小结节性硬变,结节直径由数毫米至1cm左右。镜下见含铁血黄素颗粒沉积于受罹的细胞内。在肝脏,色素颗粒出现于肝细胞、星形细胞、汇管区的巨噬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内,由于肝细胞破坏,导致瘢痕和硬化结节形成。在胰腺,不论内分泌或外分泌成分均因铁质沉积而产生广泛纤维化,并因此产生糖尿病症状。在皮肤,含铁血黄素沉积于汗腺、真皮结缔组织、血管壁和表皮基底细胞内,基底层的黑色素亦增多,皮肤呈青铜色,故称青铜色糖尿病。
疟色素沉着 疟色素是由血红蛋白衍生而成的一种暗褐色色素。其产生与疟原虫破坏红细胞有关。疟原虫的潜隐体由肝细胞进入红细胞,摄取血红蛋白,将其血红素部分转变为疟色素。疟疾每次发作,疟色素和裂殖子一起即从破裂的红细胞释出,色素被巨噬细胞所吞噬,网状内皮细胞因而明显增生,致使慢性疟疾患者的肝、脾明显肿大,脾呈青砖色。疟色素沉积在脾窦巨噬细胞、脾索网状细胞和肝的星形细胞内,量少时镜下见为褐色颗粒,量多时则为黑褐色颗粒。骨髓和淋巴结内也有同样的色素沉着。疟色素虽含铁,但因铁与细胞的有机物结合为复合物,故普鲁士蓝染色阴性。肝实质细胞内的疟色素沉着罕见。
血吸虫色素沉着 血吸虫病患者的肝、脾单核巨噬细胞常含有一种黄褐色色素。它的产生与疟色素相仿,即血吸虫吞食红细胞,摄取血红蛋白后将其血红素部分转变成为血吸虫色素。
疟色素和血吸虫色素二者的化学结构均与正铁血红素相似。
胆红素沉着 胆红素是血红蛋白分解后由卟啉转变成的一种不含铁的脂溶性黄色色素。正常人血清中的胆红素总量不超过1mg/dl,其中非结合胆红素约占4/5,其余是结合胆红素。凡能引起胆红素生成过多,或使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过程发生障碍以及胆管阻塞的因素,都可导致血内胆红素浓度的升高。当血内含量超过1.5~2.0mg/dl时,则发生高胆红素血症。胆红素扩散到全身所有组织和体液,将其染黄,称为黄疸病。巩膜和皮肤因其富有弹性蛋白,与胆红素有较强的亲和力,故更易染黄。当黄疸显著,细胞内胆红素沉积增多时,形态学上才能察出棕绿色或墨绿色无定形或颗粒状色素。通常以肝内最多见,色素沉着在星形细胞和肝细胞内,有时毛细胆管和小胆管内出现由胆汁团块构成的胆圆柱;大量胆红素沉着可使肝细胞功能受损。进行性阻塞性黄疸的肝内可形成所谓“胆汁湖”和肝实质的灶状坏死。黄疸明显时胆红素还可见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有时在肾小管的管腔内形成胆汁管型。脑和脊髓组织因有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通常不受浸染,血浆内与白蛋白结合的胆红素一般不能透过细胞膜。可是,游离的胆红素则可透过,尤其是新生儿血脑屏障的发育尚不成熟,一旦发生高胆红素血症(主要见于新生儿成红细胞增多病),大量游离的胆红素进入脑细胞内,使其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作用发生障碍,脑细胞的能量产生受到抑制,造成胆红素中毒性脑病。病理上可见苍白球、丘脑下部、海马回、齿状核、前庭核、纹状体、下橄榄核和四叠体等神经核的神经细胞变性,明显黄染,称为核黄疸。
胆汁淤滞 胆汁输出途径的任何部分阻塞,均可导致胆汁排泄障碍,形成胆汁淤滞。所有能损害肝细胞的疾患(如病毒性肝炎、细菌感染、化学物中毒)均可直接损害肝细胞的酶系统,影响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同时由于肝细胞的急性损害,细胞肿胀,可以压迫、阻塞部分毛细胆管,导致胆汁淤滞,结合胆红素反流至血液内。因此,凡胆管的狭窄(先天性胆管狭窄、胆管受肿瘤压迫、胆管壁肿瘤浸润)和阻塞(胆石),以及肝实质性疾患(肝炎、肝硬化)均可导致肝内胆汁淤滞。胆汁淤滞时肉眼见肝脏黄染,镜下除肝细胞胞质内有胆色素沉积外,胆管系统也有胆栓充塞于管腔。在胆管阻塞的病例,胆栓主要在小叶间胆管;在肝细胞损害导致的胆汁淤滞时,胆栓见于毛细胆管。长久的胆管阻塞,除胆管扩张更加明显,胆栓增多外,还可见到小胆管增生,部分肝细胞和星形细胞胞质内有胆色素存在,甚而肝细胞发生灶性坏死,并形成胆汁湖。在胆栓和胆汁湖邻近的肝细胞,因胆色素沉积往往极度肿胀,核脓缩,胞质变成疏松、透亮、丝网状,称为羽毛样变性。羽毛样变性和坏死的肝细胞可散在或成团分布。当其成团出现时,构成网状坏死。胆汁淤滞后期,结缔组织围绕小胆管增生,呈同心性层状排列,并伸进小叶周边,形成胆汁淤滞性肝硬变或胆汁性肝硬变。
Dubin-Johnson综合征 又称慢性特发性黄疸,是一种家族性非溶血性黄疸。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往往是到成年期才出现慢性和间歇性轻度黄疸,主要是以结合型胆红素过多血症为其特征。其发病机理可能是由于肝细胞排泄结合胆红素和其他有机阴离子 (例如磺溴酞)的某些遗传性缺陷所致。血内结合胆红素升高,从而引起间歇性黄疸。特点是肝细胞溶酶体内有粗颗粒状不含铁的褐色色素沉着,以致肝呈黑色或墨绿色,因而此病又称黑肝黄疸。镜下主要是在小叶中央带的肝细胞内有褐色颗粒状色素沉着。这种色素的本质不明,但其染色特性与脂褐素及黑色素相似,其成因可能与肝细胞排泄儿茶酚胺代谢物的障碍有关。
Rotor综合征 一种慢性家族性非溶血性黄疸的疾病。和Dubin-Johnson综合征一样,有高结合胆红素血症,但不同的是肝细胞内却无色素沉着。因而Rotor综合征可能是Dubin-Johnson综合征的一个变型。
Gilbert综合征 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多从儿童起出现轻度黄疸的间歇性发作,血清非结合胆红素增高,肝功能试验正常。黄疸可能是由于肝细胞摄取胆红素的功能障碍所致。一些病例微粒体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也有不足。肝活体组织检查除小叶中央区脂褐素增多外,无异常发现。
橙色血质沉着 橙色血质是一种不含铁的由血红素衍生的色素,在化学成分上与胆红素十分相似。橙色血质是在局部组织氧张力低情况下在组织内形成的,于5~7天后见于较大出血灶中央。显微镜下为金黄色、具有折射性、多呈小菱形或针状结晶,也可为颗粒状,位于细胞外,有时也可被巨噬细胞吞噬而见于细胞内。
脂褐素沉着 脂褐素是一种黄褐色色素,一般认为是从脂类氧化而来的内源性色素,通常见于老年和营养不良、慢性消瘦病人的肝细胞、心肌细胞、精囊上皮和神经元内。镜下见黄褐色颗粒状色素位于核周围(如肝细胞)或核的二端(心肌细胞)。当老年或重度营养不良患者的心脏、肝脏体积缩小又有过多的脂褐素沉着时,称为褐色萎缩。四肢瘫痪或不能活动的横纹肌内有时也可见此色素沉着。关于脂褐素的生成和组成,近年认为是细胞内膜性结构所含磷脂的氧化产物,与蛋白质结合后,不易被溶酶体分解或排出,故累积在细胞内而成的。由此可知,它是一种细胞自身的代谢产物,所以又称消耗色素。
蜡样质 一种金黄色或黄褐色的脂类色素。见于大鼠实验性胆碱或蛋氨酸酶缺乏下出现的纤维化肝内,也可见于一些肝硬变患者的肝、神经系统和肌肉等其他组织内。蜡样质的产生是在不明原因下脂褐素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后形成的一种色素;它具有抗酸性染色和嗜苏丹性,能在紫外线照射下发出特殊的褐色荧光。
金质沉着症 皮内金质沉着可引起持久性灰色色素沉着,例如慢性红斑狼疮注射金制剂所引起的皮肤灰色或紫色色素沉着。镜下,大而不规则的色素颗粒主要见于载色细胞和血管壁内。
银质沉着症 因长期应用弱蛋白银等胶体银化合物的滴鼻剂和用硝酸银等治疗胃溃疡所致慢性银(或银盐)中毒病人,其皮肤、眼结膜和内脏器官可出现不溶性银蛋白化合物的沉着,尤其是暴露光线的皮肤,银沉着区可出现持久的蓝灰色。镜下可见黑色颗粒沉积在汗腺的基底膜上,也可见于皮脂腺、毛囊附近和表皮下的结缔组织内,严重者肾小球基底膜和肝内也有色素沉着。
铅线 在开采铅矿、冶炼含铅金属、生产和使用含铅的油漆涂剂和陶瓷釉剂以及印刷业等生产过程中,铅以蒸气、烟尘或粉尘等形式经呼吸道吸入体内,当其血中浓度升达80μg/dl时,即发生铅中毒。铅是一种多亲和性毒物,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主要是神经系统、造血系统以及胃肠道等。
铅线是深灰色或蓝黑色带状或不规则的斑块,又称蓝线。最常见于齿龈边缘,以齿龈发炎处尤甚;也可见于颊粘膜或口腔其他部位。显微镜下,齿龈粘膜乳头内血管周围有不规则的无定形棕黑色颗粒沉着在细胞的内外。其成因似乎是齿缝中残留食物腐败后由细菌产生的硫化氢与体内吸收的铅作用后形成硫化铅微粒的结果。
汞沉着 慢性汞中毒时,汞由唾液排泄,除使患者唾液分泌亢进外,汞沉积在齿龈边缘,形成酷似“铅线”的变化,齿龈变成绿色。含汞油膏的长期局部应用可引起敷贴处皮肤变成蓝灰色。
铁末沉着症 铁矿工人和铁矿区居民由于长期吸入含铁粉尘,量大时肺可呈铁锈色。铁末本身几乎不损害组织,但在某些矿(赤铁矿) 区的粉尘内,铁末和矽末并存,引起肺铁矽末沉着症,则可严重损害肺组织。
炭末沉着症 由于长期吸入空气中的大量炭末和烟灰引起。吸入的炭粒通常多被咳出,只有一小部分到达肺泡,为巨噬细胞所吞噬,以后被运至肺内淋巴管,分布到肺泡间隔、肺膜下,血管和小支气管的周围、肺门和气管支气管淋巴结等处。肺内有过多的炭末沉着,使肺变黑,称为肺炭末沉着症。肺内黑色色素沉积太多,激起成纤维细胞增生,继发肺气肿,终于成为影响肺呼吸功能的严重疾病。吸入5μm以下的炭粒可遍布全肺,但以上叶为甚,肺泡内含尘埃的巨噬细胞穿透呼吸性上皮,进入淋巴管后成为游离状态,再被运到附近的淋巴结内,有的尚可运到腹腔淋巴结内。也有炭粒进入血流后被带到肝、脾等器官内。未被运走的含炭粒巨噬细胞则沉积在肺泡间隔、肺膜下、肺动脉和小支气管的周围,影响换气,以致肺泡清除尘埃的能力受到限制;部分巨噬细胞破坏后,释出的炭粒可在呼吸性细支气管周围堆集成炭末斑,其直径多在1.5~10mm之间,其分布也不一,可从有限范围直到广泛散在于全肺,形成黑肺病。释出的炭粒刺激成纤维细胞增生,形成坚实的黑色小结。细小支气管及其邻接的肺泡出现扩张,形成小灶性肺气肿。
文身 有意识地把朱砂、炭墨等颜料注入皮内,形成红色和蓝色的皮肤花纹。镜下,刺入的色素为皮内巨噬细胞所吞噬,色素终生保持在被刺的皮肤处,而不引起任何炎症性反应。有时在碾石等过程中偶可将有色的污物带进创口内,也可造成偶发性文身。

☚ 神经细胞变性   色素减少 ☛
0001013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0:0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