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便
童便,始载于《名医别录》,原名人尿。为10岁以下健康男性儿童的小便。
本品味咸,性凉。归心、肾、肺、胃经。功能滋阴降火,止血消瘀。主治虚劳骨蒸、肺痿、久嗽、咯血、吐血、衄血、产后血晕、跌打损伤。朱震亨云:“凡阴虚火动,热蒸如燎,服药无益者,非小便不能除。”故阴虚火旺之骨蒸劳热,古方每用本品治之,如孟诜《必效方》治虚劳骨蒸,以童便配蜂蜜同服。治疗肺痿之属于肺阴不足者,可配甘草同用,如姚僧垣《集验方》治肺痿时时寒热,两颊赤而气急者,以童便浸炙甘草一宿,去甘草服童便,既可养阴清肺,又能益气润肺。治久嗽上气失声属阴虚火旺者,用本品滋阴降火,则阴复火降而咳自止。如肺阴虚甚者,可配生地、天冬、麦冬、沙参等药以养阴润肺; 肺火郁遏者,可配桑白皮、黄芩等药以清肺泻火; 咳甚者,可配款冬花、百部等药以止咳。本品不徒滋阴降火,且可止血消瘀。吴球《诸证辨疑》云:“诸虚吐衄喀血,须用童子小便,其效甚速。盖溲溺滋阴降火,消瘀血,止吐衄诸血。”童便治阴虚火旺所致的咯血、吐血、衄血,配姜汁或韭汁少许,徐徐服之。产后血晕,由于瘀血内阻而成者,童便和酒饮,或配红花、泽兰、苏木、牛膝等活血祛瘀药同用,瘀去则血晕自止。本品亦能治跌打损伤,可单用或加酒少量和服。也有用本品作为热性药之反佐者,如伤寒少阴病,阴盛于内,格阳于外,下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面赤、烦躁者,加人尿、猪胆汁于白通汤内,作为姜、附之反佐,可免格拒之患。此外,《肘后方》治伤寒初起,头痛、发热、脉洪,用豆豉配童便; 《救急方》治天行初起,头痛壮热,用豉尿汤,以豆豉、葱白配童便。此皆以葱、豉宣散表邪,配伍童便,既可奏除热之功,亦能滋补阴液,预防热邪伤阴。内服,每次温饮新鲜童便1~2杯。因其性寒而降,凡脾胃虚寒,大便溏泄,阳虚火衰,食物不易消化者,均不宜用。
实验研究: 人尿中主要成分有尿素及氯化钠、钾、磷酸等; 含量较多的成分有硫酸(无机的)、尿酸、肌酐、氨、马尿酸等。其他量少而常有的成分有酚、草酸、尿蓝母、钙、镁等。尚含有微量维生素如B1、B2、B6、C、叶酸,以及多种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