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舟中敌国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舟中敌国典源出处 《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 (魏)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太平御览》卷四一八引 《东观汉记》 曰:“吴汉性忠厚……兵有不利,军营不完,汉常独缮檠其弓戟,阅其兵马,激扬吏士。上时令人视吴公何为,还言方作战功具,上常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敌国。’”卷三三六作“隐若一敌国矣。”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精品成语 > 舟中敌国 舟:船。同船的人都成了仇敌。比喻众叛亲离。《醉醒石》一五回:“至于公子,则痴愚被局,朋友亲戚,都作~,危矣险矣!” 〔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变式〕同舟敌国 〔近义〕众叛亲离 同床异梦 同室操戈 〔反义〕同舟共济 患难与共 众望所归
舟中敌国同船的人,都成了敌人。源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若君不修德,则舟中之人尽为敌国矣。” 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吴起,原是卫国人,后被魏文侯所用,拜为将军。 魏文侯死后,吴起继续在魏武侯手下为将。有一次,吴起陪武侯坐船顺黄河而下,途中,武侯环顾四周的景色对吴起说:“我们的国家多么坚固啊!这些险峻的自然屏障,真是我们魏国的无价之宝。”吴起回答说:“国家坚固与否,在于国君的德行,而不在山河的险要。过去,有苗氏部落左有洞庭湖,右有鄱阳湖,可是德义不修,结果被禹灭了。夏桀的国土,左有黄河、济水,右有泰山、华山,南有伊阙,北有羊肠坂道,但他修政不仁,因此被商汤逐放。殷纣王的国土,左有孟门,右有太行山,北有常山(即恒山),南有黄河,纣王修政不德,虽恃诸险,仍被武王杀死。由此看来,德行比山河险峻还重要。如果大王您不修德行,我们舟上的这些人,说不定都可能成为您的敌人。”魏武侯听了,连声说好。从此,吴起名声大振。 后来,人们把吴起说的最后一句话引申为“舟中敌国”,比喻即使非常亲近的人也可能叛离。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成语故事 > 舟中敌国 【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故事】:战国时期,有位军事家名叫吴起。有一次,他和魏国的国君武侯一起坐船顺黄河水流而下,途中,武侯环顾了四周的优美景色后对吴起说:“美极了,我们的国家多么坚固啊!这些自然屏障,真是魏国的无价之宝!”吴起答道:“依我看,国家坚固与否, 在于国君的德行, 而不在于山河的险要。……过去, 殷纣王的国家, 左有孟门, 右有太行山,北有常山(即恒山),南有黄河,但纣王修政不德, 虽恃有天险, 仍被周武灭除了。由此看来, 德行比山河的险峻还重要。如果大王不修德行, 就是我们舟上这些人, 说不定都可能成为您的敌人。”武侯听了大加赞赏。 【意思】: 同在一条船中的人都成了对头。敌国: 敌人、对头。比喻如果不讲德义, 亲近的人也会叛离。 【古例】: 唐·陆贽《陆宣公集》十一《论关中事宜状》:“是知立国之安危在势, 任事之济否在人, 势苟安则异类同心也; 势苟危则舟中敌国也。”
舟中敌国典源出处 《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 (魏)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太平御览》卷四一八引 《东观汉记》 曰:“吴汉性忠厚……兵有不利,军营不完,汉常独缮檠其弓戟,阅其兵马,激扬吏士。上时令人视吴公何为,还言方作战功具,上常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敌国。’”卷三三六作“隐若一敌国矣。” 释义用法 吴起对魏武侯讲,国君靠仁德不靠山川险要,如果不修德,连同船的人都会成为敌国。后以此典指众叛亲离; 也指竞争的对手; 亦形容乘船。 用典形式 【同舟虽敌】 清·黄遵宪:“久客暂归增别苦,同舟虽敌亦情深。” 【同舟敌国】 清·黄遵宪:“昔日同舟多敌国,而今四海总比邻。” 【敌国同舟】 清·黄遵宪:“敌国同舟今日事,太仓稊米自家身。” 【敌国舟中】 唐·柳宗元:“羌胡 毂下一朝起,敌国舟中非所拟。” 【隐若一敌国】 宋·陆游:“后生可谓要有人,谁能隐若一敌国?” 舟中敌国比喻众叛亲离。唐陆贽《论关中事宜状》: “是知立国之安危在势,任事之济否在人,势苟安则异类同心也; 势苟危则舟中敌国也。” 舟中敌国zhōuzhōng-díguó同船的人,都成了敌人。源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若君不修德,则舟中之人尽为敌国矣。” 舟中敌国同船的人都成了敌人,谓众叛亲离。《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川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唐陆贽《陆宣公集》六一《论关中事宜状》:“是知立国之安危在势,任事之济否在人。势苟安则异类同心也,势苟危则舟中敌国也。” 舟中敌国敌国:仇敌。同一条船上的人也可成为敌国。后用以喻指众叛亲离的孤立处境。战国时,卫国人吴起任魏国将军。有一次,他和魏武侯乘船顺黄河而下。船到了河中央,魏武侯禁不住回头对吴起说:“我们的山河是多么险固啊,这是我们的无价之宝!”吴起对他说:“国家的稳固在于修明德政,而不在于险要的地势。如果不修德政,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人心所向、众望所归;众叛亲离、舟中敌国○人心所向rén xīn suǒ xiàng指众人拥护、向往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 |任命他乃~,众望所归|这已是~,大势所趋。 ○众望所归zhòng wàng suǒ guī威信很高,为众人所敬仰、期待:咸以国家多难,宜立长君,以帝~,请即尊位|他老人家成了~的对象|那时他在文坛是~的。 ●众叛亲离zhòng pàn qīn lí众人背叛,亲信离去,形容不得人心,完全孤立:~,全军覆灭|落得~的下场|这伙敌人,业已自食其果,~|穷兵黩武,扩军备战,必将丧尽人心,~|他陷入了山穷水尽、~的困境。 ●舟中敌国zhōu zhōng dí guó同船的人都成了敌人。形容众叛亲离:由于不讲信誉,他失去了众多同行的支持,处境如同~|临近败局,已成~之势。 舟中敌国 舟中敌国同船的人都成了敌人。比喻众叛亲离。 ☚ 众叛亲离 不对脸 ☛ 孤立 孤立孤特 孤悬 寡特 单立 只立 孑立 特立 另见:无助 ☚ 孤独 寂寞 ☛ 舟中敌国zhōu zhōng dí guó【解义】舟:船。敌国:指仇敌。同船的人都成了敌方。形容众叛亲离。 舟中敌国zhōu zhōng dí guó同船的人都成了敌人。形容众叛亲离。《史记·吴起传》: “(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起曰:‘美哉乎山川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舟中敌国吴起是战国时候卫国人,善于用兵。 舟中敌国zhōu zhōnɡ dí ɡuó舟:船。同船的人都成了仇敌。比喻众叛亲离。《醉醒石》一五回:“至于公子,则痴愚被局,朋友亲戚,都作~,危矣险矣!” 舟中敌国zhōuzhōng-díguó《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言如不修德,连乘同一条船的人,也都变成了敌人。后以“舟中敌国”指处境危急,众叛亲离。 舟中敌国zhōu zhōnɡ dí ɡuó同船的人都成了敌人。意谓众叛亲离而身处危境。 舟中敌国zhou zhong di guo舟:船。敌国:指仇敌。同船的人都成了敌方。形容众叛亲离。语本《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323K【舟中敌国】zhōu zhōng di guó同船的人都成了自己的敌人。比喻众叛亲离。 舟中敌国zhōuzhōng-díguó见“同舟敌国”。唐·陆贽《论关中事宜状》:“是知立国之安危在势,任事之济否在人,势苟安则异类同心也,势苟危则~也。” 舟中敌国zhōu zhōng dí guó《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起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即同船的人都成了仇敌。形容众叛亲离,彻底孤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