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谱wǔpǔ〈名〉 舞蹈的书面记录。 舞谱wǔpǔ〈名〉舞蹈的书面记录。 ◇ 此外,民族乐器、民族舞谱、……天文历算和宗教文物等,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学术和艺术价值。(人民日报.1984.11.22) ◇ 而且有些论文还涉及了一些以往较少涉及的领域,如敦煌舞谱、中医药学、饮食文化、体育文化、吐蕃艺术、西域古代民族文学(如吐火罗文)。(人民日报.2000.8.31) 舞谱wǔpǔ〈名〉舞蹈的书面记录。 舞谱 舞谱用文字、图像或抽象符号对舞蹈所做的书面记录。原始社会中人们刻画在岩洞和山崖石壁上的舞蹈图形即是最初的舞蹈记录。古埃及人曾用象形文字记述舞蹈。中国敦煌石窟中曾藏有晚唐、五代时期的舞谱残卷,以专用术语记录舞蹈,如“扭”“送”“摇”等字词记叙舞蹈的动作与姿态变化。宋代德寿宫舞谱、明代朱载的《灵星小舞谱》等也多用专门术语记舞。西方从15世纪起用横线或竖线以及字母记录舞蹈,后来出现了配有各种图示符号的舞谱体系。其中,较为人知的有在三线谱上标记符号的英里斯体系,采用五线谱的贝尼什体系,以色列人发明的埃什克体系。中国武季梅、高椿林发明了“定位法”舞谱(采用五线谱),力求达到对人体动作的惟一性描述。 至今在世界许多地方特别是在欧美被广泛应用的是拉班舞谱——一种三条线的垂直谱,由匈牙利人鲁道夫(拉班设计并因此为该谱命名。舞谱与计算机的联用是当代舞谱学研究中的主要课题。 ☚ 舞蹈形象 二、中国古代舞蹈 ☛ 舞谱舞蹈的书面记号。在中国应用很早。敦煌石窟曾发现晚唐、五代的舞谱残卷,用“送”、“摇”、“据”、“舞”等词记录舞蹈动作。明代朱载堉著有《六代小舞谱》、《灵星小舞谱》等。现代外国有匈牙利的“拉班动作记谱法”、英国的“贝奈许记谱法”、“色腾动作速记法”等。中国现已创造出更为简明、准确、先进的记谱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