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筋活络治法。也称舒筋和络,即用具有舒畅筋脉、疏通经络作用的方药治疗经气不利、筋肌挛急病证的治法。 舒筋活络shūjīnhuóluò治法。也称舒筋和络, 即用具有舒畅筋脉、疏通经络作用的方药治疗经气不利、筋肌挛急病症。 舒筋活络 舒筋活络舒筋活络是使用舒筋、活络作用药物为主,组成方剂,治疗骨关节及软组织损伤后引起肢体拘挛、麻木痹痛、伸屈不利的方法。 损伤之后,瘀滞停积,血伤气耗,而致气血不足,筋肉失养; 或风寒湿邪乘虚侵袭经络,阻隔气血运行; 或邪盛而化热,腐筋蚀骨。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肌肉筋脉发生挛缩、粘连、或肿或痛,而使肢体功能受限,故治宜舒筋活络,以利功能恢复。 舒筋活络法是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的“急者缓之”,“逆者行之”的治疗法则逐渐发展而成。对于筋络不舒各种表现的病机,《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这成为对筋络不舒的辨证诊断论治的理论基础。到汉代,《神农本草经》称舒筋活络为“利关节”或“利筋骨”,并收载了不少具有这方面作用的药物,如“营实,味酸温,主痈疽恶创,结肉跌筋,败创,热气,阴蚀不廖,利关节”。“石楠,味辛苦,主养肾气内伤阴衰,利筋骨皮毛”。在这时候,也已经出现舒筋活络的方剂,并在临床中应用,如《武威汉代医简》载:“治痹手足壅肿方: 秦蓼(秦艽)五分、附子一分,凡二物冶合和半方匕一先铺饭酒饮, 日三以𠏚为度。”到唐代, 蔺道人提出了损伤后,可出现肢体筋络不舒而引起功能障碍; 损伤后兼受风寒湿邪所袭等是造成肢体失用的原因,指出:“手足久损,筋骨差爻,举动不能; 损后伤风湿,支节挛缩,遂成偏废,劳伤筋骨,肩背疼痛。”“或劳役所损,背肩四肢疼痛,损后中风,手足痿痹,不能举动,筋骨乖纵,挛缩不舒。”这就为骨关节损伤后期辨证提供了理论根据。后世对舒筋活络的方剂和药物,也不断发展,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制川乌、制草乌、地龙、制南星、乳香、没药、酒、面粉制成“活络丹”,用治筋脉挛痛,屈伸不利等证。《证治准绳》则载有用海桐皮、没药、血竭、木香、肉桂、牛膝、虎骨、防风、木瓜、天麻、乳香、甜瓜子、沉香、褚实子、自然铜、当归等配伍制成“活络丸”,用治“筋骨不能屈伸”疾患。一些藤类药物有活络舒筋、祛风湿的作用,也常用于舒筋活络,如清·沈金鳌著《要药分剂》云:“络石(络石藤)之功,专于舒筋活络,凡病人筋脉拘挛,不易伸屈者,服之无不获效。” 舒筋活络法具有祛风湿、行气血、舒筋活络、通利关节的作用。适用于各种损伤如骨折、脱位、软组织损伤、骨关节疾病的中、后期,表现有痠软、麻木、疼痛、活动功能障碍者。若损伤后复感风寒湿者,可用疏风养血汤; 损伤后肢体痹痛、屈伸不利者,可用蠲痹汤、宽筋汤、防风根汤等;腰骶痹痛者,可用独活寄生汤、三痹汤等; 陈伤患者,可用小活络丹、大活络丹、麻桂温经汤等. 舒筋活络药物各有偏性,辛温散邪类药可用治寒湿偏重,有海风藤、宽筋藤、威灵仙、木瓜、独活、桂枝、蜈蚣等; 寒凉清热类药可用治邪郁化热,有桑枝、秦艽、络石藤、丝瓜络、稀莶草、地龙等; 兼有益血养肝类药可用治血虚痹痛,有鸡血藤、夜交藤、桑寄生、杜仲、乌梢蛇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益血养肝的舒筋活络药物较为常用,而且还常与行气活血、补益气血法配合使用,效果更理想。又因肝主筋、肾主骨,所以舒筋活络、利关节又当佐以补益肝肾之品。痹痛的病因较复杂,必须辨证求因,审因施治,方能奏效。 部分舒筋活络药,性属辛燥,易伤阴血,故血虚者不宜单独过久使用,可适当配合寒凉之品以制约之,并可同时用护阴益血之品。 ☚ 托里排脓 镇惊安神 ☛ 舒筋活络shu jin huo luo【医学】stimulate the circulation of the blood and cause the muscles and joints to relax 舒筋活络relaxing and activating the tendons 舒筋活络shū jīn huó luòrelaxing tendon and activating collateral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