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地物類 > 土部 > 壤地 > 潟鹵 潟鹵 xìlǔ 亦作“潟滷”、“舄鹵”、“瀉鹵”。貧瘠的鹽鹼地。《周禮·地官·草人》:“凡糞種,騂剛用牛……鹹潟用貆。”鄭玄注:“潟,鹵也。”《史記·貨殖列傳》:“故太公望封於營丘,地潟鹵。”裴駰集解引徐廣曰:“潟鹵,鹹地也。”一本作“瀉鹵”。《漢書·溝洫志》:“決漳水兮灌鄴旁,終古舄鹵兮生稻粱。”明·張煌言《山頭重建海塘碑記》:“嚮之膏腴者,仍歸潟滷矣。”《續資治通鑑·宋神宗熙寧五年》:“昨修二股,費至少而公私田皆出,向之瀉鹵,俱爲沃壤。”
古代名物 > 地物類 > 土部 > 壤地 > 潟鹵 > 舄鹵 舄鹵 xìlǔ
古代名物 > 地物類 > 土部 > 壤地 > 潟鹵 > 潟滷 潟滷 xìlǔ 舄卤xì lǔ同“斥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