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其可持续利用的含义不同。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主要是合理调控资源的使用率,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而不可再生资源的持续利用主要是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资源最优利用。水、土地、生物、森林、海洋和矿产等几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它们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息息相关,也是各个国家都十分关注的五种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社会和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重要物质源泉。同时,自然资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劳动资料,是人类自身再生产的营养库和能量来源。无论是作为活动场所、环境、劳动对象,还是从中制造劳动对象,都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既包括当代及后代的区际协调,也包括全面满足当代人与后代人基本需求的这种代际人之间的协调。
必须解决好资源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合理配置,既要保证当代人的合理需求,又要为后代人留下较好的生存与发展条件。重视资源在各地区、各部门和每个人之间的合理分配,避免资源闲置与浪费。但可持续发展要求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良性循环下的经济发展,在开发利用的同时必须对资源加以保护。而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措施与资源的类型有关,对可更新资源利用时,要限制在其承载力的限度内,同时采用人工措施促进可更新资源的再生产; 对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要提高其利用率,并积极开辟新的资源途径尽量采用替代资源,以减少稀缺资源的消耗,以确保当代间、代际间的人与自然处于协调状态。可耗竭资源按其能否重复使用,又分为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和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是指资源产品的效用丧失后,大部分物质还能够回收利用的可耗竭资源,这主要是指金属等矿产资源。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最终仍然会耗竭,但是耗竭的速率是可变的,取决于市场需求、资源产品的耐用性和回收利用该产品的程度。除了需求缺乏弹性的情况外,一般来说价格增高会使需求量减少; 资源产品的使用寿命越长,对资源的需求就越少。回收利用或是通过提高产品使用率 (如重复使用的饮料瓶),也可减少对资源的需求。回收可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但不能百分之百循环利用。只要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小于100%,资源蕴藏量就一定会降低。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是指使用过程不可逆,且使用之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可耗竭资源,主要指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这类资源被使用后就被消耗掉,如煤燃烧变成热能,热便消散到大气中,就不可恢复。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的特点决定了它的耗竭速度必然快于其他资源。
为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改变经济的发展模式。经济的发展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即经济的增长是依靠大量生产资源的追加,包括劳动资源和人力资源,是以牺牲大量资源前提下来发展经济的。前一代人消耗资源过多 (特别是多数非再生性资源),那么留给后一代人的资源就少,这种方式不可取; 另外一种模式是集约型(又称内含式) 发展模式,即经济的发展不单纯依靠各种生产要素的追加,主要是依靠技术进步、管理科学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采用能耗少和物耗小的新技术; 开发新的可替代资源; 实现废物的回收利用,推行资源与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这一切都要求依靠科技进步和人的素质的不断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都是促进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