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自汗盗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自汗盗汗 自汗盗汗自汗、盗汗,是指不属外来因素而自然汗出的一种病证。《东医四象诊疗医典》说:“津液是人体之流质,在皮则成汗,在肉则成血,在肾则成精,在口则成涎,在目则成泪。流质中汗是由肤孔中排出之水。若因湿热,或劳动而排泄于皮肤外部,此汗是正常机体功能表现。然而,不因天热、衣厚及劳动而自出汗,所谓“濈濈然,无时而出”,称为自汗。多见于自始胃热,转成表虚者。所谓“寐时通身如沐,觉来渐收”。称为盗汗。此证,是在平时卫气虚,不能鼓其脉气于外,不能约束津液,而在瞑目之时卫气行阴、血气不能固其表,腠理开而汗出,觉醒则行阳之气复散于表,汗就收。一般自汗多为昼日自然汗出,多主阳虚,卫气之所司;盗汗多为寐中汗出,多主阴虚,荣血之所主。其外有大汗不止,汗出如油,肢冷息微者称为脱汗或绝汗,是危重病证;急性热病中恶寒战栗,而后汗出者称为战汗;身肿,发热,汗出而渴,汗沾衣,色黄者称为黄汗。大抵汗证,多因素质不足,久病体虚,外邪侵袭,情志不调,饮食不节,劳欲过度等引起气虚不能卫外,阳虚腠理不密,津液外泄;或营阴不足,虚火内生,逼液外泄;或邪热偏盛,湿热郁蒸等所致。气虚、阳虚自汗者,汗出恶风,易患感冒,倦怠乏力,面色㿠白,气短,动后汗出甚,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宜益气固表。太阴人用调胃升清汤。少阴人用黄芪桂枝附子汤。少阳人用独活地黄汤。阴虚盗汗者,夜寐盗汗,五心烦热,颧红,口渴,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养阴清热敛汗。太阴人用山药补肺元汤,鹿茸大补汤。少阴人用十全大补汤,补中益气汤。少阳人用十二味地黄汤。邪热盛实证者,汗出而粘,口苦,纳差,口渴喜冷饮,面赤烘热,烦躁不安,便干溲黄,舌红苔黄,脉洪大。治宜清里泻热。太阴人清肺泻肝汤。少阴人用十二味宽中汤。少阳人用凉膈散火汤。 ☚ 失血眩晕 痰饮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