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旋波spin wave
是近年来提出的房颤发生机制之一。自旋波现象是最早见于Belousov-Zhabotinski(B-Z)的化学反应,即丙二酸在低pH水中溴化时的酶促氧化还原反应。其中促酶含有一个铁离子,在反应中可发生颜色的变化(红→蓝→红)。在这个反应过程中可见:
❶周长较短的振荡波从“主导”(或“起搏”)中心向四周扩散;
❷虽呈静止状态,但溶液成分微小的变化即可产生振荡波的现象。Davidenko等采用电压敏感性生物染料与激光扫描成像技术在离体心肌组织同样也发现可以产生自旋波折返现象,为房颤、多形室速和室颤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解释。与其他折返不同,自旋波折返的中心并不存在解剖或功能性阻滞区域,相反其核心为可兴奋心肌。核心稳定的自旋波产生的单型快速心律失常如室速等,而核心位置不稳定的自旋波产生多型快速心律失常如房颤、室颤等。不稳定的自旋波常见核心位置的游走及其核心大小、形态的改变。核心游走时伴发多普勒效应,核心游入的心肌区激动时间短而游出的心肌区激动时间长。当游动的核心遇到心肌瘢痕组织或血管时即可锚泊成为稳定的自旋波,而在一定条件下如心肌不均质时其核心又可再次游走,这样自旋波在稳定和不稳定之间可互相转换,表现为单型与多型心律失常之间的转换,如房扑和房颤的相互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