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五古。唐杜甫作。作者于天宝十四载岁末赴奉先探家后所写。此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淫靡生活和当时阶级对立的严重状况,深切同情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并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深重关切和渴望为国为民一展抱负的热切心情。感情执著深沉,结构严密,富于艺术概括力,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 ☚ 黄鹤楼 北征 ☛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唐诗篇名。五古。杜甫作。见《杜诗详注》卷四。天宝十四年(755)十月,杜甫被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十一月,离长安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望家室,此诗为到家后所作。全诗五百字,可分为三段:首段自述生平大志,抒写忧国忧民怀抱;二段叙述途经骊山时的所见所闻,抒发社会不公之感慨;三段叙写到家后情形,由幼子饿卒的家庭悲剧联想至百姓的困苦。诗中无情揭露统治阶级上层集团的荒淫奢侈,深切表现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为诗人长安十年政治生活之总结。其时安史之乱已爆发,只消息还未传至奉先,但时弊丛生,危机四伏,动乱将至的社会现实和时代气氛在诗中得到深刻反映。该诗是杜集中长篇诗史式作品之一。诗题为“咏怀”,实则集咏怀、纪行、纪事于一篇,熔议论、叙事、抒情、写景于一炉,全篇间架宏阔,波澜浩瀚,蔚为壮观,且百折千回,仍复一气流转,极反复排荡之致。邵长蘅评曰:“《咏怀》、《北征》皆杜集大篇,子美自许沉郁顿挫,碧海鲸鱼,后人赞其铺陈排比,浑涵汪茫,正是此种。”(《唐宋诗举要》卷一引)杨伦亦云:“五古前人多以质厚清远胜,少陵出而沉郁顿挫,每多大篇,遂为诗道中另辟一门径。无一语蹈袭汉魏,正深得其神理。此及《北征》,尤为集内大文章,见老杜平生大本领,所谓‘巨刃摩天’、‘乾坤雷硠’者,唯此种足以当之。”(《杜诗镜铨》卷三)“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二句,自陈爱国忧民之心,感人肺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二句,针砭贫富悬殊社会现象,“惊心动魄”(赵翼《瓯北诗话》卷二),均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 后出塞五首 月夜 ☛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题解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①。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②。 居然成圠落,白手甘契阔③。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④。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⑤。 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⑥。 非无江海志,萧洒送日月⑦。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⑧。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⑨?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⑩。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 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⑪。 以兹误生理,独耻事干谒⑫。 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⑬。 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⑭。 沉饮聊自遣,放歌颇愁绝⑮。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⑯。 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⑰。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⑱。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⑲。 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⑳。 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㉑。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㉒。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㉓。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㉔。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㉕。 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㉖。 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㉗?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㉘。 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㉙。 中堂有神仙,烟雾蒙玉质㉚。 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㉛。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㉜。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㉝。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㉞。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㉟。 群水从西下,极目高崒兀㊱。 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㊲。 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㊳。 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㊴。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㊵。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㊶。 入门闻号啕,幼子饿仓卒㊷。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㊸。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窭有厄卒㊹。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㊺。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㊻。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㊼。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㊽。 注释 ①布衣:百姓。杜甫当时只是个小吏,颇不为意,故仍称布衣。转拙:反而迂拙。 ②许身:期望自己。窃:私下。稷:周代祖先。契:商代祖先。两人都是舜的贤臣。 ③居然:竟然。圠落:空廊,落空。甘契阔:甘愿辛勤到老。契阔,勤苦。 ④事、志:均指抱负、理想。觊豁:抱有信心。 ⑤穷年:终年。黎元:百姓。 ⑥取笑:被讥笑。浩歌:高歌,指高歌明志。弥:更加。 ⑦江海志:放浪江湖去隐居。送日月:打发日子。 ⑧尧舜君:指玄宗。玄宗早年较英明,故有此说。 ⑨廊庙具:朝廷栋梁之才。具,才具。构厦:构造大厦。 ⑩葵:冬葵,一种蔬菜。藿:豆叶。倾太阳:向太阳。比喻自己对唐王朝一片忠心。性:本性。夺:改变。 ⑪顾惟:反想。蝼蚁辈:蝼蛄、蚂蚁。喻目光短只求私利的小人。求:极力钻营。大鲸: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辄似:每每想象。偃:游息。溟:大海。 ⑫悟生理:领悟了生活真理。干谒:向权贵们求见请托活动。 ⑬兀兀:用心劳苦。忍:甘愿。没:埋没。 ⑭巢、由:巢父和许由,都是尧时隐士。节:节操。 ⑮沉饮:纵情饮酒。放:纵情。颇:一作破。绝:极。 ⑯零:凋零。裂:冻裂。 ⑰天衢:天空。一说天街,指长安街道。峥嵘:高峻,这里指阴云寒气浓重。客子:诗人自指。 ⑱指直:手指冻僵。 ⑲骊山:玄宗、杨贵妃每年冬到此避寒。 ⑳蚩尤:传说他能兴大雾,这里代指大雾。蹴:踏踩。 ㉑瑶池:神话中西王母住地,喻指骊山温泉。郁律:暖气蒸腾。羽林:羽林军。摩戛:磨擦。形容军士之多,互相碰撞。 ㉒殷:震动。胶葛:旷远,这里形容乐声响彻云霄。 ㉓赐浴:华清宫内有两间浴池供玄宗、贵妃用。另设温泉池十六间,赐安禄山及将士、杨国忠兄弟姐妹们洗浴。长缨:长帽带,大臣所佩带。与宴:赐宴。短褐:指普通百姓。 ㉔彤庭:朝廷。出:制作。 ㉕聚敛:搜刮。城阙:京城长安。 ㉖圣人:指皇帝。筐篚:方形、圆形竹器,用来盛放金银玉制赏赐大臣。活:使兴旺。 ㉗至理:使邦国活的道理。 ㉘多士:众多大臣。盈:满。仁者:关心国家安危的臣子。战栗:恐惧不安。 ㉙内金盘:指内宫赏赐。卫、霍:卫青、霍玉病,都是汉武帝卫皇后的亲属,喻指杨氏兄妹。 ㉚神仙:美女,指歌女,一说指杨氏姐妹。烟雾:喻柔软轻薄的罗纱,远望如一层薄雾。散:飘逸。玉质:洁白美丽的肌肤。 ㉛悲管:用管乐吹奏的悲壮激昂乐曲。逐:伴奏。清瑟:用瑟弹奏的清雅悦耳乐曲。 ㉜驼蹄羹:用骆驼蹄做的珍肴。霜:洁净明亮。橘、橙都产于南方,古代交通不便,因而珍贵。压:堆迭。 ㉝朱门:红漆大门,权贵之家。 ㉞荣枯:借指富豪和贫穷。咫尺:形容极短距离。惆怅:失意哀伤。 ㉟北辕:车向北行。泾渭:两河在临潼西合流故合称。官渡:官设渡口。改辙:改道,指渡口他移了。 ㊱极目:放眼望去。崒兀:高耸。指上游下来的冰块堆迭很高。 ㊲崆峒:山名,在甘肃平凉市西,属六盘山,南北走向,海拔2300—2400米,泾河源地。山顶终年积雪。天柱折:传说天由几根柱子支撑,这里形容将天崩地裂。 ㊳梁:桥。坼:断裂。枝撑:桥的交叉支柱。窸窣:桥柱发出的声音。 ㊴行旅:行人。攀援:互相搀扶。 ㊵异县:寄居的奉先县。 ㊶庶:表希望之词。 ㊷号啕:放声大哭。 ㊸宁:怎能。舍:止。里巷:邻人们。 ㊹登:成熟。窭:贫穷。仓卒:匆忙,指意外事故。 ㊺隶:属。征伐:应征入伍。唐制,官僚人家可免租税和应征。杜甫祖、父辈世代为官,故有此说。 ㊻迹:指幼子饿死事。平人:平民。唐因避李世民讳作人。固:本来。骚屑:骚动不安。 ㊼失业徒:失去土地的农民。业:家业、田地。 ㊽齐终南:和终南山一样高。澒洞:弥漫天际。掇:收拾。 赏读 全诗500字,可分三部分。由开头至“放歌破愁绝”为第一段。在这一段里,诗人先总述自己的志向,他虽然是一个布衣,却怀有像稷与契一样辅佐国王、成就业绩的远大志向。纵然年事已大,无所成就,但只要一息尚存,就矢志不改。这是饱经沧桑的杜甫一生的基本性格。接着诗人叙述了自己持此志向的原因和目的:一是牵挂百姓疾苦,立志为民造福;二是适逢明君,不应归隐;三是因为自己固有的忠君用世的本性。作者从这三个方面说明,自己愚拙之心的无私。这一段最后部分写作者的现实遭遇,十年来,生计无着,沉沦久埋,志向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从“岁暮百草寒”到“惆怅难再述”为第二段。在这一段,诗人先写登程,交待了归家的季节、时间,描写了岁暮时节极度的苦寒。然后交替使用描写和议论方法,写诗人在骊山道上的所思所想。诗人描绘了统治集团压榨人民、奢侈享乐、醉生梦死的生活,揭示了社会的阶级对立,指出人民忍受苦难的社会根源,对国家的命运充满忧虑。 从“北辕就泾渭”至末尾为第三段。在这一段里诗人先叙写行程,渲染了一种冷寂不祥的气氛,然后写自己的家难。但他认识到苦难最深重的还不是自己,而是广大的劳动人民,表现的不仅是个人的遭遇,而是整个社会的严重问题,加强了作品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可说是字字血,句句泪,感人极深。 这首诗以咏怀为本体,以纪行为线索,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国忧民意识为主旨,诗作篇幅宏大,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叙述、抒情、议论交互运用,感情深沉,格调悲壮,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整体风格。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杜甫 ←上一篇:饮中八仙歌 下一篇:新婚别 → 诗词简介: 五言古诗。唐代杜甫的代表作之 一。天宝十四年 (755) 十一月, 杜甫在长安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管理兵甲器仗和门禁锁钥的小官) 时,又一次往奉先县 (今陕西省蒲 城县) 探望妻子。他根据这次探亲 时的见闻和自己多年来的感受、认 识,写了这首五百字的长诗。诗称 “咏怀”,是因为它抒写了作者的 抱负和感受。全诗可分为三段: 第 一段写自己的政治抱负: 他想辅佐 皇帝,治理国家。这种抱负和他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整 年为老百姓忧愁,叹息不已,内心 焦急) 的思想感情紧密相连。不 过,他得到的却是失意。第二段写 途中见闻,抒发当时的感慨。作者 过骊山时,看到最高统治者寻欢作 乐,又想到朝廷赏赐给权贵们的金 帛,于是揭露说: “彤庭所分帛, 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 城阙”。(权贵们所分的绫罗绸 缎,本来是从贫寒人家的妇女那里 来的,官府用鞭子抽打他们的丈 夫,搜刮来送往京城) 压榨、剥削 造成了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 骨”的咫尺荣枯的景况,使作者惆 怅得难以再讲下去了。第三段写到 家时的情景。诗人回到家时,幼小 的儿子已经饿死,在极端悲痛的时 候,他“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 卒”,这是难能可贵的。当然作品 里表现了作者忠君与爱民的矛盾, 但这是他无法摆脱的局限,不应苛 求。诗以咏怀为主,又兼叙事,使 二者密切结合。从结构上说,三段 各有重点,却又一脉相承。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1]《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五言古体长诗,作于天宝十四年十月初,时值安史之乱前夕,叛军已在范阳起兵,消息尚未传到京城。杜甫在长安困顿十年后才谋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个八品小官,地位卑微,空怀济世之志不得施展,长安米珠薪桂,他薪俸微薄,不得不将家属安置在奉先县(今陕西蒲城县)。他回奉先县探家,从途中所见所闻,预见到社会大动乱的必不可免。诗人回到家中,幼子已因饥饿而死亡。他感念国事家事和天下苍生,满腔悲愤,写下这首千古不朽之名篇。 [2]“杜陵”四句:杜陵,在长安东南十五里,秦时为杜县,汉宣帝陵在此,改称杜陵,东南有少陵,为宣帝皇后陵墓所在地。杜甫先祖杜预是杜陵人,故以杜陵为祖籍,杜甫也在这里住过,因而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布衣,古时平民不能衣锦绣,故以“布衣”代指平民。老大,人老年岁大;当时杜甫四十四岁。转拙,变得笨拙。许身,自许,对自己的期望。一何,多么。窃比,私自比拟。稷与契,稷,舜时的农官,相传他教民种植五谷。契(xie),舜时的司徒,掌管教化。稷、契都是上古传说中的贤臣。 [3]“居然”四句:濩(huo)落,同瓠落,大而无用。语出《庄子·逍遥游》:“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契阔,勤苦困顿。语出《诗经·击鼓》:“死生契阔。”觊豁,希冀实现。四句说,我空怀济世之志,却居然成为大而无用的人,头发白了还甘心勤苦困顿,济世理想不死就不会放弃,总在希望能实现。 〔4〕“穷年”四句:穷年,整年。黎元,百姓。肠内热,内心苦闷如同五脏受煎熬。同学翁,同辈学友。浩歌,放声歌唱。弥,更加。四句说,我成年为百姓忧虑叹息,内心如同五脏受着煎熬,同辈学友为此向我取笑,我放声高歌更加热烈。 〔5〕“非无”四句:江海志,隐逸江海之志。尧舜君,圣明君主,这是古时臣子对皇帝的敬称,是通常的用语。四句说,不是没有隐逸的思想,自由自在地度岁月,可是生逢圣明君主,不忍心从此永别。 〔6〕“当今”四句:廊庙具,指能担负国家重任的栋梁之材。廊庙,庙堂,喻朝廷。具,才具,比喻人才。构厦,建筑大厦。葵藿,葵为向日葵,藿为豆叶,偏义复词,取葵向阳之意。四句说朝廷并非没有栋梁之材,可是我如同葵藿总是向太阳,这是事物的本性不能改变。前二句是不被见用的激愤之语。 〔7〕“顾惟”四句:蝼蚁辈,蝼蛄蚂蚁之类的人。求其穴,营求自己的小穴。喻指目光短浅只顾经营自身巢穴的人,怎么会羡慕大鲸总是打算在海洋中游息呢。偃,游息。溟渤,无边无际的海洋。 〔8〕“以兹”四句:悟生理,领悟人生存之理。干谒,求拜求托,指求托于权贵之门谋求利禄。兀兀,孤单穷困貌。四句意为领悟到做人的道理,耻于去从事求拜请托,才落到现在这样孤单穷困,能忍心与尘土一样埋没吗? 〔9〕“终愧”四句:巢与由,巢父、许由,尧时的隐士。传说他们听到要他们治理天下,认为污了他们的耳朵。沉饮,放量而饮。愁绝,忧愁苦恼到极点。四句意为惭愧不能走巢与由的避世之路,改变原来济世的志节,姑且放量饮酒自求适意,放声高歌来破除绝顶的忧愁。 〔10〕“岁暮”四句:天衢,天街。四通八达的路称“衢”,这里指广阔的天空。峥嵘,本义形容山势高峻,这里借喻天空阴云层叠,浓重如山。客子,旅居在外乡的人,作者自指。中夜发,半夜启程。四句写作者在岁暮的一天半夜启程,渲染当时的急风、严寒和阴云密布的环境,造成阴郁、沉重的气氛作下文铺垫。 〔11〕“霜严”四句:骊山,在陕西临潼境内,距长安六十里,有温泉,建华清宫,唐明皇同杨贵妃每年十月来华清宫过冬。杜甫于天宝十四年冬十月经过此处,据《资治通鉴》所载,唐明皇和杨贵妃正在这里游宴。御榻,本义为皇帝的坐榻,这里借指行宫。嵲, (dienie),形容山高陡峭,这里指骊山。四句叙述严霜袭人,手指冻僵,不能系结衣带,凌晨经过骊山之下,皇帝的行宫就在骊山高处。 [12]“蚩尤”四句:蚩尤,古代传说中与黄帝相对抗的一个部落联盟的酋长,曾与黄帝大战于涿鹿之野,兴大雾,使黄帝的军队迷失所在与去路,故用以代指大雾。蹴(cu)踏,踩踏。瑶池,传说中西王母宴饮之处,借指骊山温泉。郁律,形容暖气蒸腾。羽林,即羽林军,皇帝的警卫部队。相摩戛(jia),兵器摩擦相碰撞发出响声,形容羽林军人数众多,兵器相碰。四句描写大雾弥漫,山谷路滑,只见华清宫热气蒸腾,警卫人众。 [13]“君臣”四句:殷胶葛,殷,振荡,声音洪大;胶葛,旷远貌,这里指天空广阔。长缨,长的帽带,贵族服饰。短褐,粗布短衣,平民服饰。四句写华清宫君臣欢宴,乐声震天,四处荡漾,赐浴和与宴者都是贵族。 [14]“彤庭”四句:彤庭,有朱红色大柱的殿堂,宫城梁柱用朱红色,故代指朝廷。帛,绢帛,一种丝织品。分帛,朝廷赏赐臣下绢帛。城阙,京城。四句写宫廷的奢华消费都自民间强制征用而来。 [15]“圣人”四句:圣人,臣对皇帝通用的敬谀称谓。筐篚,两种盛物竹器,方形称筐,圆形称篚,帝王举行宫廷宴时用来盛放赏赐大臣的绢、帛等物品。筐篚恩,即指皇帝的赐物之恩。邦国活,国家生存和发展。四句议论皇帝赏赐是为国家的生存发展,做臣的忽视这个最重要的道理,皇帝等于白扔了这些东西。 [16]“多士”四句:多士,群臣。仁者,《论语》记孔子曰:“仁者爱人。”这里指关心国家和人民的人。战栗,惶恐。内金盘,大内(即宫中)的金盘,泛指皇宫中的金银珠宝珍玩。卫霍,西汉著名外戚卫青、霍去病。卫青是汉武帝卫皇后之弟,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这里借指杨贵妃的亲属。四句写朝廷群臣得到皇帝的赏赐,有良心的人要为此而惶恐,何况家中尽是皇宫金银珍玩的外戚呢。 [17]“中堂”四句:中堂,富贵人家的厅堂。神仙,唐代对歌伎舞女的美称。烟雾,指堂上炉香缭绕,烟雾迷离。玉质,美人洁白的肌体。貂鼠裘,貂鼠皮做的大衣。悲管逐清瑟,声音悲惋的管乐器伴随着声音清亮的弦乐器。四句写富贵人家的享乐。 [18]“劝客”二句:驼蹄羹,用驼蹄做的羹汤,当时名贵的汤肴。橙、橘,原产于南方的水果,在当时的西北地区是难得的。压,堆叠。二句写富贵人家的饮食奢侈。 〔19〕“朱门”四句:朱门,古代王侯府第大门漆朱红色,朱门代指王侯富贵人家。咫,周制八寸为咫,合今六寸二分二厘,这里极言相距甚近,生活相差悬殊如天地之别。 〔20〕“北辕”二句:北辕,驾车北行。就,靠近。泾渭,泾水和渭水,二水合流于临潼县境。杜甫此行赴奉先,须北渡泾渭。官渡,官家在泾渭二水汇合处设置的渡口。改辙,即改道,指渡过河。 〔21〕“群冰”四句:群冰,指顺流而下的大量浮冰。崒兀(zuwu),高峻而危险的样子,形容浪涌冰流迅猛异常。崆峒,山名,在今甘肃岷县,泾渭二水自陇西流下,故“疑自崆峒来”。天柱折,神话传说天由五柱支撑,《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列子·汤问》有同样记载。四句说河水涌着浮冰汹涌而下,大有撞折天柱的气势。 〔22〕“河梁”四句:河梁,桥梁。坼(che),断裂。枝撑,桥柱和使桥牢固的交木。窸窣(xisu),象声词,桥梁被冲击而晃动的声音。攀援,互相牵挽。川广,河宽。四句写渡河的艰险行程。 〔23〕“老妻”四句:异县,外县。庶往,希望前去。四句写探家心切,十口之家,寄居外县,即使行途艰险,也希望前去共度困苦的生活。 〔24〕“入门”四句:号咷,放声大哭。宁,纵能。舍一哀,忍住自己失子的哀痛。四句写归家所见与失子之痛。 〔25〕“所愧”四句:秋禾登,秋后庄稼收获进场院。贫窭(ju),贫穷人家。仓卒,指突然事故。四句说惭愧自己作为人父,竟使儿子挨饿夭折,本来想秋后庄稼进场贫穷人家也不会饿死人,谁料到事故这么突然呢。 〔26〕“生常”四句:生常,生平。唐制,官吏免除租税和兵役。抚迹,追念发生过的事。平人,平民。避太宗李世民讳,以“人”代“民”。骚屑,本义骚动不安,这里指不安宁。四句意为我是免除租税和兵役的人,还发生幼子饿死的事,平常老百姓的日子就更不安宁了。 〔27〕“默思”二句:失业徒,失去土地产业的人,指破产农民。远戍卒,远离家乡守边的士兵。二句推己及人,想到广大人民。 〔28〕“忧端”二句:忧端,愁绪。澒(hang)洞,形容水面浩瀚无边。掇,收拾。二句写自己的愁绪像终南山一样高,也像无边无际的大水不能收拾。 这首五言长诗可以代表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全诗以纪行为线索,以咏怀为主体,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将个人抱负,坎坷经历,沿途见闻,时代风云融会一体,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尖锐的阶级对立和危机四伏的社会形势,抒发了对国家和人民安危的深刻忧虑,具有“诗史”价值。吴汝伦《唐宋诗举要》评论说:“悲凉沉郁,愤慨淋漓,文气横溢纸上,如生龙活虎不可控揣。太史公、韩昌黎而外,无第三人能作此等文字。”全诗运用散文化笔法,而造语精警,感情跌宕起伏,又千回百折。“彤庭”四句,“朱门”一联,更是极具典型概括的千古名句。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陵有布衣, 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 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 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 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 叹息肠内热。 取笑同学翁, 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 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 不忍便永诀。 当今廊庙具, 构厦岂云缺? 葵藿倾太阳, 物性固难夺。 顾惟蝼蚁辈, 但自求其穴; 胡为慕大鲸, 辄拟偃溟渤? 以兹悟生理, 独耻事干谒。 兀兀遂至今, 忍为尘埃没! 终愧巢与由, 未能易其节。 沉饮聊自遣, 放歌破愁绝。
岁暮百草零, 疾风高冈裂。 天衢阴峥嵘, 客子中夜发。 霜严衣带断, 指直不能结。 凌晨过骊山, 御榻在嵽嵲。 蚩尤塞寒空, 蹴踏崖谷滑。 瑶池气郁律, 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欢娱, 乐动殷胶葛。 赐浴皆长缨, 与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 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 聚敛贡城阙。 圣人筐篚恩, 实欲邦国活。 臣如忽至理, 君岂弃此物? 多士盈朝廷, 仁者宜战栗。 况闻内金盘, 尽在卫霍室。 中堂舞神仙, 烟雾蒙玉质。 暖客貂鼠裘, 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 霜橙压香橘。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 惆怅难再述。 北辕就泾渭, 官渡又改辙。 群水从西下, 极目高崒兀。 疑是崆峒来, 恐触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 枝撑声窸窣。 行旅相攀援, 川广不可越。
老妻寄异县, 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 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咷, 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 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 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 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 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 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 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 澒洞不可掇。 这篇被誉为“划时代长篇杰作”,是杜甫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天宝三年五月改“年”为“载”)十一月,由长安赴奉先县(今陕西蒲城县)探望妻小抵家后所作。 这时,杜甫已四十四岁,居长安十年之后,现趁着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管兵甲器杖八品小官)之机,从京都回奉先省亲。这首诗就是写他的旅途闻见及其返家后的景况、遭遇和感受,并从个人遭遇推及民众疾苦,以至国家前途。 这虽是旅途实录,但仍然以抒情述志为主,因此题为“咏怀”,而不写“纪行”;全诗正好一百句、五百字,故叫“咏怀五百字”。 这时(755)安禄山已经在范阳(今河北涿县)举兵叛乱,但京都并不知晓,唐玄宗正偕杨贵妃在骊山华清宫作乐。杜甫当然也不知道安禄山造反之事。但是,他作为一个具有锐利眼光的诗人,对当时社会危机的深重是已有预感的。大家读了全诗后,就可明白。
这是一个长篇,整整一百句,内容比较繁杂。现在通行本好多沿用古本不作分段,也有已经分了段落(如《唐诗选》等)。分段,一般都按照清人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的分法,即把全诗厘为三大段:首先,从咏怀叙起,作者自述大志;其次,记述自京赴奉先途次所见所感;最后,至奉先后,记叙家境,并以悯乱作结。有些注本,在具体划段时略有调整。 这个分法,看来还是较为切合作品原意,是比较科学的。我们就按照这条脉络来讲解作品。
这一大段有三层意思: 一、正面述怀(“杜陵”——“激烈”)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这里的杜陵布衣和别处的少陵野老,都是杜甫自称之号。杜陵,在长安东南,秦时为杜县,汉时宣帝陵在此,故称“杜陵”。杜陵东南又有少陵,宣帝之许后葬此。杜甫的远祖晋人杜预,是京兆杜陵人,他自己在长安时也到这里居住过,故杜甫常自号曰:“杜陵布衣”、“杜陵野客”和“少陵野老”等。布衣,指没有官职之人。 窃比稷契,窃比,私自比拟。稷(jì季),相传为周人祖先,舜时农官,教民播种五谷。契(xiè谢),商代祖先,舜时为司徒。他们都是古代受尊敬爱国爱民的贤臣,“皆有功烈于民者也。”杜甫自比稷,取义于此。 濩落,濩(huò护),濩落,即瓠落,空廓无用,大而无当,形容自己无有成就。语出《庄子·逍遥游》:“以(大瓠)盛水浆,其壁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瓠,则瓠落无所容。” 觊豁,觊,希望;豁,达到。希望得到实现。 肠内热,犹言忧心如焚。《庄子·人间世》有云:“叶公子高曰:‘今吾朝受命而夕饮水,我其内热与?’” 这十二句诗的大意是:我是杜陵的一个普通百姓,年岁越大越变得笨拙了。我的志向是何等的傻呀,竟以古贤自比,想当个辅佐虞、舜治天下的稷和契。到头来成就甚小、落得个大而无用的下场,头发白了,还在勤苦地奔波。然而,只要一息尚存,我仍不放弃初志,希望理想得到实现。我整年地为百姓(即“黎元”)操心,他们的遭遇令人内心十分痛苦,忧心如焚。尽管招致一些人(同辈士人们)讥笑,但我志不变,而且更加昂扬地引吭高歌。 诗人要表达的壮志宏愿就是:“比稷契”、“忧黎元”。前者表明政治理想,使天下长安久治,社会繁荣升平;后者表示自己对人民的态度是:时刻关怀百姓疾苦,同情人民不幸遭遇。 那么,诗人为什么又说自己的“大志”是“拙”,是“愚”呢? 其实,这里的所谓“拙”与“愚”,都是诗人愤激之辞。因为他已在长安这个京都度过了十年官场生涯,备尝辛酸,经受了不少打击后,才讲这些反语的。诗人这样用辞,不仅解气排愤,而且含蓄而有风趣。由于这不是“真心话”(非诗人之本意),所以,在下边诗句中就表示:虽然理想没有实现,但为理想而奋斗的决心,至死不变。 从正面自述宏愿,是这一大段的头一层意思。以下转入第二层意思: 二、反面言志(“江海志”至“事干谒”) 在这些诗句中,作者仍然陈述自己的志趣,但变换了角度——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这里,主要说明诗人之所以不做浪迹江海的隐逸之士的原因。江海志,即放浪江海的志趣;送日月,度时光;舜尧君,借指唐玄宗;永诀,长别,此指避世隐居。这四句大意是: 自己并不是没有归隐江湖自在度日的愿望,只是因为遇上了像尧舜那样的好皇帝。所以,希望自己置身朝列,加以匡辅,而不忍离开朝廷去隐居。他在另一首诗中所说的“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也说明诗人此志。 下边四句话是进一步申明上文“不忍永诀”的含意及原因的。它说——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 荳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前二句是诗人用反语正说的方式,乍看似乎说了恭维话:当今朝廷人材济济,国家并不缺少如我这样的人。实际上是说,朝廷为什么不理解我的一片忠心?为什么竟把建造大厦的栋梁之材弃置不用?这里的廊庙具,廊庙,即朝廷;具,才具,人才。泛指国家栋梁之才。 后二句,诗人紧逼一层:不管你朝廷重用与否,我那像冬葵和豆藿的向阳本性(即“忠君”本性),是难以改变的。夺,改变。这里诗句,似化用了曹植《求通亲亲表》中的句意。有句云:“苦葵藿之倾叶,太阳虽不为之回光,然终向之者,诚也。” 接着四句,仍以反诘语气摆出两种完全对立的现象,加以发挥和议论——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 在此,诗人用“蝼蚁求穴”,比喻终日营求利禄的小人;又用“大鲸偃海”来喻舒展抱负,具有大志的人,两相对比,最后问自己(也是向人发问):这两条人生道路,你走哪一条?为什么不走前一条而走后一条?后边这二句,诗人作了明白的答复—— 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 这里的生理,即谋生道理;干谒,专走权贵之门,以谋利禄。这是说,诗人从蝼蚁与大鲸的截然不同的生活旨趣中领悟到做人的道理,认识到人生的道路,应如大鲸,不应像蝼蚁。因此,前者虽然是多数,后者是少数,但仍以“但营私利者”为可耻,我是坚决不干的。这里,诗人用了一个很有深意的字眼:“独”。它表明了诗人是宁愿受冷漠,也不肯与当时“干谒”成风的世俗同流合污,表现了一种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 杜甫就这样从正反两个方面,反复地陈明自己生平大志,显露了一种似乎是矛盾、不解而实际是统一、明晰的思想感情。这就是:“倾太阳”(忠君)和“忧黎元”(爱民),是诗人始终如一的用世之志,而对“隐居避世”和“但营利禄”的道路,是一向弃绝的。 这一大段的最后六句,是另一层意思—— 三、抱志难伸(“兀兀”至“破愁绝”) 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 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 巢与由,传说中两位古代隐世高士。巢,指巢父;由,指许由。据《高士传》云:“巢父,尧时人,山居,以树为巢而寝其上,故号曰巢父。许由,槐里人也,尧欲让天下于由,不受而逃。由告巢父,巢父曰:‘何不隐汝形,藏汝光,非吾友也。’击其膺而下之。” 沉饮,纵情饮酒。语出颜延之《五君咏》:“韬精日沉饮,谁知非荒宴。” 破愁绝,破,排除;愁绝,即极愁。有些版本用“颇”代“破”,似乎不妥。因为,杜甫在自己不少诗句上用过“破愁”之词。如:“愁破崖寺古”、“愁破是今朝”和“益破旅愁凝”等等。如用“颇愁绝”,其语反稚。 这六句是说,既不甘愿像现在这样仆仆风尘、劳苦困顿地埋没自己,又不以巢由之行,易稷契之节,因为他们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巢由之高风,自然值得仰慕,然而既已自比稷契,就不可能再追从巢由。所以,用了“终愧”二字。现在是:能走的路不想走,想走的路又走不通。怎么办?那么,姑且用纵酒以再慰,放歌以破愁吧!这是诗人抱志难伸的一种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的流露,并非他的真心本意。从杜甫一生的言行来看,他的确也没有走这条用“酒精浇愁愁更愁”的道路。 诗人用这开头一段为抒情主人公画了像—— 诗人紧紧抓住一个“拙”字进行自我画像:他把自己一生匡时济世之志,通过正话反说、一腔九折的方法,层层转折地传达了出来,即六次言“拙”: 一拙——志大落空,却至死不逾; 二拙——为人取笑,他却浩歌激烈; 三拙——江海逍遥,却不忍遁世; 四拙——人皆“自求其穴”,自己独慕“偃溟大鲸”; 五拙——众人竞钻营,而已却“耻干谒”; 六拙——虽愧对巢由,终不肯易节。 他就是这样地否定了条条去路,而只守一途,即:“兼济”。于是,劳苦不能易其心;讽刺不能移其志;挫折不能更其节;潦倒,亦不能夺其性——一个积极用世,不计成败,一往无前的崇高形象矗立在人们面前。 诗篇写到这里,结束了诗人述志抒怀的内容,流露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似乎游移不居而难以捉摸。但由于诗人艺术手腕的高妙,或比或兴,时开时合,波澜起伏,排荡顿挫,使之叙述得错落有致,脉络清晰,并醒目而又自然地转入诗篇的第二部分内容,即——
诗人从京都返家,走了六十里处经过骊山(今陕西临潼县境)——唐皇行宫华清池所在地,感慨万千。这段诗歌就是诗人这些感慨与见闻的实录。大体有如下四层意思—— 一、首述骊山见闻(“岁暮”至“短褐”)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霜严衣带断,指直不能结。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蚩尤塞寒空,蹴踏崖谷滑。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这十句集中描写了当时骊山一带的气候奇寒,行路艰难。这既是承上文的“忧怀”,又使风霜跋涉之苦同下文君臣享乐形成鲜明对照。它说: 年终时百草凋零,疾风劲吹,高高的土冈都冻裂了。天空中阴云迭迭,寒气极盛。这里的阴峥嵘,以峥嵘高峻阴云层迭之状,极言寒气浓重。诗人就在这种情况下,午夜登程(“客子”,系诗人自指)。在行进中,那繁霜严寒冻得手指僵直,连衣带都系结不起来。天微明时,到骊山的华清宫,唐皇下榻于此避寒。此地的隆冬早晨,雾气特别浓重,弥漫整个寒空,岩谷间的山路,踩一脚,滑一步,实在艰难异常。这里的蚩尤,传说他能造雾,这里作雾的代称。嵽嵲(die,hiè迭湼),言山势高峻,此指骊山。 这种极端的凄苦气氛,正好衬托了华清宫中君臣们欢娱情景,使之成为鲜明的对照—— 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这六句是说,骊山温泉暖气蒸腾,大批皇宫禁卫军来来往往,武器相互碰撞得格格响。君臣们在宫中欢歌娱乐,乐声四播,震动寥廓天空。达官显贵们在温泉里泡澡,在骊山上设宴,参与的当然没有穿短衣的平民百姓。 这里补释几个词语: 瑶池,神话中西王母与周穆王游宴之地。此借指骊水温泉,暗示李、杨游幸之事。 郁律,雾气升涌的样子,此指池中暖气蒸腾。郭璞《江赋》有句云:“气滃渤以雾查,时郁律其如烟。” 殷胶葛,殷(yǐn,引),震动。胶葛,言空旷深远的样子。语本《汉书·司马相如传》,其中有句云:“张乐乎胶葛之寓。”颜师古注引郭璞曰:“言旷远深貌也”。此指乐声远播,四处荡漾。 长缨、短褐,前者,贵人常以“长缨”为饰物,借指贵人;后者,指粗布短衣,借为平民。《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云:“邹君好服长缨,左右皆服长缨。” 这层文字,实写骊山见闻,主要是说君臣和宠妃们每逢岁暮都要赴华清宫温泉设宴歌舞,赐浴享乐。这样,就同前面一层文字一道,画出了华清宫内外的不同气氛的图景:宫外严寒萧索,宫内狂热欢娱。 这是诗人到骊山后的第一个印象。它艺术地生动再现了唐明皇自宠幸杨玉环后,沉缅酒色,不问国事的一段史实。 下边十句,是此段第二层意思—— 二、讽当权赏赐之滥(“彤庭”与“战慄”) 诗人到达骊山后,所给予的第一个印象太强烈了,那种截然不同的鲜明对立,禁不住要发一通议论。他写道—— 彤庭所分帛,本是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慄。 这十句诗,前四叙事,后六讬讽。前四句说,朝廷赏赐给群臣们的布帛,本来都出自贫寒女子们的辛勤劳动。这些财富经过横征暴敛,聚集到统治者手里,四面八方都向京都集中。据《资治通鉴》载(大意):天宝八载,杨国忠建议,将各地租税一律变为“轻货”(即绢帛),输送京城。唐玄宗视金帛如粪土、毫无节制地滥赏贵宠之家。彤廷,即朝廷。彤,朱红色。因宫殿楹柱均用朱红涂饰,故称。此处城阙,即指京都。 后六句说,皇帝赏赐群臣,无非是要他们安邦定国;如果做臣子的忽视这个基本道理(即“至理”),只知享受而不知报国,那么,皇帝岂不是白白丢掉了这些财物吗?那些存有仁义之心的朝臣,是应当感到怵目惊心的。此处的圣人,称皇帝的习惯语,并非常说的“圣贤之人”。筐篚(fěi匪),都是盛物的竹器,方者曰筐,圆者曰篚。邦国活,使国家生存、发展,即强盛。多士,指朝廷众多的士大夫。 清人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指出:“……此以责臣者讽君也。”这个见解不错,诗人确就“帝分绢帛”之事顺便发一点议论。而其实,它直承上段文字,进一步正面指斥统治者的剥削与享乐的恶行。明里是谴责群臣,暗中实则讽刺皇帝滥赏。 有人认为,杜甫在这里是“美化李隆基,认为皇帝是好的,只是臣子不好”。(见武大《新选唐诗三百首》)这种解说,似乎有违诗人本意,是一种曲解式误会。因此,清人仇兆鳌在注杜诗时恐为人所误解,特此标明:“上四叙事,下六讬讽”。并引罗大经语曰:“此段所云,即‘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之意。” 接着,诗篇进入此大段的第三层意思—— 三、又刺后戚之奢(“况闻”至“再述”) 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中堂舞神仙,烟雾蒙玉质。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这里的八句诗,具体描绘了当时唐皇后妃和皇亲国戚们的生活奢豪景况。 前二句说,朝廷里积聚的珍珠宝物,现在都转移到卫青、霍去病等外戚们手中。这是字面上的意思,实际诗人是用“咏史”手法,以汉说唐,实指杨玉环兄妹一家。这里所说的内金盘,即内府金盘。内,大内,宫廷府库。乐史《杨太真外传》:“(玄宗)又赐虢国(夫人)照夜玑,秦国(夫人)七叶冠,(杨)国忠鏁子帐,盖稀代之珍。其恩宠如此。” 下边六句写的是豪华的宴会场景:堂上香烟缭绕,烟雾迷离,玉质水肌的歌女们,宛如天仙翩翩起舞。客人们都穿着暖和的锦衣裘袄,场上弦管齐鸣,丝竹并奏,乐声清雅悦耳。这里的悲管,是指激越感人的管乐;逐,伴随;清瑟,清雅悦耳的瑟曲。于席间,主人还频频劝请来宾们品尝名贵的“驼蹄羹”,以及北方难得的甜橙和香橘。驼蹄羹,是当时长安最名贵的佳肴,以骆驼蹄为料做成的名羹。霜橙香橘,原产于南方,远途运往长安,极为珍贵。 这些描写,并非杜甫当时亲睹,而是积长安十年之居的闻见而提炼的生活场景,是一种想象,并非写实。接下去的四句,却高度概括了当时国奢民困、阶级对立生动现实——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这是说,权贵豪们家里酒败肉臭,而门外道路上却有冻馁而死的饿殍;谁料豪门与道路只一墙之隔,却有霄壤之别,实在令人难受,不能再述下去了。 这一层文字中缀有若干警策诗句,特别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千古名言,更是高度精辟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包括一切剥削社会)中所存在的尖锐的贫富对立、贵贱对立,及其阶级对立。据史书记载(详见范文澜《通史》),贵戚们经常给唐明皇进食,每次进献数十盘,每盘价值相当于一户中等人家的全部财产。每次进食,都得先经宫廷“检校进食使”评定优劣,实为豪华竞赛。杜甫此诗所写,虽非目睹实录,但却有充分的事实依据。 可是,广大民众的生活又如何呢? 据《西京杂记》载:“元封二年,出现大寒,雪深五尺,三辅人民冻死十有二、三。”这就是杜甫的“路有冻死骨”的客观根据。所以,诗人以满腔悲愤,以无比同情之心写下了上述感人至深的诗句。 下边接着写了这次旅途见闻中的最后一层意思: 四、记过渭水的仓皇情状(“北辕”至“不可越”) 这一层有十句诗——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群水从西下,极目高崒兀。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这段文字的前六句主要写泾、渭二河,水势汹涌。它说,驾了车北行,靠近了泾水和渭水,官府设置的渡口,已改变了地方。河沿津渡,因水势不定,故迁徙无常。北辕,即车辕向北,意即北行。杜甫此次旅行线路是,由长安东经昭应(今临潼),又经昭应北渡泾渭到奉先。 “群水”四句说:极目望去,从陇西奔腾而来的大水,汹涌如山,水势汹猛异常。泾渭两水都发源于陇西,大约来自崆峒山脉吧;那汹汹水势,大有地崩天塌之感。崒兀(zú wù族务),本指山之高峻,此形容水势汹涌。天柱折,典出《列子·汤问》:“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这里,借以形容惊天动地的巨流猛水。也许还存有一点隐喻王朝倾覆的用意。 “河梁”四句说,幸好河上的桥梁还未冲毁,而那桥柱交木却因剧烈摇动而发出“希苏”之声。行路的旅人们都相互牵扶而过桥,河面宽阔,如果没有这座桥,实在难以穿越泾渭之水。梁,桥;坼,断裂;枝撑,桥的木柱。窸窣(xīsū希苏),象声词,唐人口语,形容桥柱摇动发生的声音。 这里十句诗,说了两件事:前说泾渭水势汹涌,后说过河桥之艰危。表面上是记实,实际在咏怀。诗人为何用这种夸张手法来描写实际上并不那么汹涌的泾渭二水呢?原是有意为之,是借景抒怀,托兴其中。因为杜甫这时已经看到了尖锐的阶级对立;看到了外戚专权和边将的异志;还看到了唐玄宗一伙的腐败和没落,社会正孕育着一触即发的一场大动乱。因此,他以诗人的极度敏感向社会发出惊呼——“恐触天柱折”:唐王朝危在旦夕! “安史之乱”的事实,完全证实杜甫预感的正确。当诗人在不知情下挥毫赋此《咏怀诗》时,安禄山正竖起叛旗,向京都长安进发! 在这里顺便说明一下: 若干版本的“选本”(包括金启华的《读本》、《唐诗选》等),在分段时,都将这层文字划到第三大段之首,实为不妥。因为:①第三大段主要写抵家后的情况,而这一节仍是记叙旅途见闻;②过骊山,渡渭水,是“旅途”这个整体的有机部分,怎可割弃?③在表现手法上,这第二大段的几层文字,都是先叙后议,或夹叙夹议的方式,借形象手段来抒怀来议论的,前后几层意思,一脉相通。因此,将它并入第二段,是顺理成章的事。
这一大段不太长,主要说二层意思,即—— 一、叙家人贫困景况(“老妻”至“仓卒”) 诗人经过旅途惊险困顿的长途跋涉,终于抵达奉先家属所居之地,久久期待的返家团聚的心愿实现了,本应当很高兴的,可是,遇上的却是贫困境况和丧子之哀。请看: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老妻”四句是说,老妻杨氏寄居在奉先县客地,全家人都为风雨所隔阻。自己身在长安,却寄家属于奉先,两地实难兼顾;希望这次返家团聚,情愿共受艰苦生活。寄异县,即指寄居于奉先县。杜甫客居长安期间,曾一度移家同住,后因生活困难,又把妻儿送奉先寄居。其县令姓杨,可能是妻之同族。十口,不是确指,泛言全家。共饥渴,意即共度艰苦生活。 “入门”四句,紧承上文,说自己一进家门,就听到了放声大哭,原来,幼子已经饿死了。对此,即使自己想忍住这场悲痛,但邻居们见此情景,也不能不掩面而泣。号咷(háotáo豪逃),放声大哭;呜咽,低声哭泣。这里诗人采取假设和衬托手法,从反面与侧面着笔,把丧子之哀,加以深沉的描写,感人至深。 “所愧”四句,是说杜甫认为所感惭愧的是我这个当父亲的人,竟然因没得食而使孩子早死。谁能想到在秋收之后,竟然贫苦人家还发生饿死人的意外事故。夭折,古代凡未成年的幼童、少年,以至青年的死亡,均称“夭折”,即短命、早死。登,成熟、收割。贫窭(jù句),贫穷。仓卒,卒同“猝”,急遽,引申为意外事故。 诗人就“幼子无食而亡”一事表示了深切哀痛,同时,又由一家之苦难推及社会,于是,提出了一个非常令人深思的问题:秋收刚过,贫困人家却饿死了人。这是什么原因?杜甫家世代为官,自己现在也算是一个小京官(八品),享有免租免役特权,却也免不了“饿死”的悲惨命运,一般民众更不用说了。于是,诗人进一步想到了——诗歌进入最后一层意思: 二、抒对时局的深切忧怀(“生常”至篇末)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这八句诗,含意并不深奥,但其中有几个疑难之词,得先作些诠释—— 隶征伐,隶,属;征伐,被征召服兵役。“名不隶征伐”,是说兵役册上无名。按唐代实行租庸调制和府兵制,凡官僚家庭都享有免租税和免兵役的特权。 抚迹,往复思量往事,此指子夭之事。抚,循抚;迹,生活经历。 平人,平民。避帝讳改字,唐太宗李世民,因改“民”为“人”。骚屑,纷扰不安本指风声。刘向《九叹》有句云:“风骚屑以摇木兮”。引申为动荡不安之意。 澒洞(亦作洪洞、鸿洞、洚洞,hòngtóng哄、仝),弥漫无边。语本贾谊《旱云赋》:“运清浊之澒洞兮,正重沓而并起。”仇兆鳌注杜诗云:“则澒洞,乃水势汹涌之貌。此承‘忧端’来,是忧思烦懑之意。”(详见《杜少陵集详注》) 这层文字的大意是说—— 自己向来是可得免税的人,名字也属于免服兵役之列。追想自己幼子饿死,甚感辛酸悲伤,至于老百姓更是终日纷扰不安。又默想起失去产业的人们(包括农民),联想到远离故土去守边的士兵,想到这一切,我心里愁绪迭起,就像终南山那样高,也像浩茫无边的滔滔洪水那样不可收拾,不可阻遏! 这一大段文字,层次分明,触及问题既深又广。它从小见大,由此及彼,推己及人,以至及国,层层递进:先是身为人父而不能活其子,已见社会危机之一斑;又以秋收季节却路有饿殍,每值饥馑年岁,甚惨状更不待言;有蠲免租税兵役之特权者,家人犹难免饿死,广大无权平民(包括那些“失业徒”、“远戍卒”)岂不更加纷扰难安,甚至屍填沟壑?或者难以谋生铤而走险?这种社会危机四伏,不能不使诗人“忧黎元”之苦,忧“邦国活”,忧“天柱折”了;也难怪诗人要“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了! 这个结尾,既深刻又含蓄,蕴藏有不尽之意,实在令人深思。
《赴奉先咏怀》这首长诗,是诗人客居长安十年痛苦生活的总结,在思想上、艺术上都已达到了成熟的高度。它与《丽人行》、《兵车行》等新题乐府,同为杜甫现实主义诗歌方向奠定了基础。它的最主要成就和特色是: 一、发展了我国咏怀诗的体制,成为一首“浑涵汪茫”的“诗史” 此诗不论在内容的丰腴,含意的深邃,诗情的激荡和体制的宏大等各个方面,都大大发展了阮籍、庾信等人的“咏怀诗”体制。它以言志为主体,兼采叙事抒情等因素,成为情、事、理三位一体的完美长篇。诗歌环绕“比稷契”、“忧黎元”这个核心,顺着“自京赴奉先旅途纪行”这条脉胳,放怀抒情述志。其中有两点是非常有意义而且十分深刻的。 第一、诗篇为人们描绘了两幅惊心动魄的画图。一幅是上层统治者的“享乐图”。诗人巧妙地运用正史、野史中的一些史实,以“赐浴”、“分帛”和“华宴”三件事例和细节,用酣畅笔墨绘制了“君臣同浴图”、“贵戚欢宴图”。看了不禁令人发指,也催人深思。 另一幅是悲惨世界的“血泪图”。诗人同时也运用其所闻、所见、所历的各种材料,以同样酣畅笔墨,描绘了官府的聚敛,“寒女”的血泪,“失业徒”的酸辛,“远戍卒”的骚屑,幼子夭折、家人号眺和里巷呜咽,以及荒郊道旁的“冻死骨”等等为内容的、一幅幅悲惨世界的血泪图。 诗篇中的那千古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十个大字,就是两幅画图的高度浓缩,是诗人长期观察、对照了现实两极世界之后,所发出的悲愤的呼喊!当然,也是诗人对于盛唐后期社会虚假繁荣背后的严重阶级对立——这一社会实质的哲理思考,诗人通过诗歌语言表达了出来,告示了社会。其重大意义,当不待言。 第二、向人们预示了一场大灾难即将到来的重大消息。诗人以锐利的目光观察社会现象,获得了社会即将发生变动的信息,并将此信息通过自己的诗歌透露出来。且看诗歌报导了哪些信号? “疾风高冈裂”、“天衢阴峥嵘”——给人以风暴即将来临的先兆。 “蚩尤塞寒空”与“乐动殷胶葛”——这两种对立的气氛,也给以“干戈将起”的险象的预示; “群水从西下”、“恐触天柱折”,以及“枝撑声窸窣”等句——更是告知人们李唐王朝摇摇欲坠、危在旦夕的严重象征。 不久到来的事实,正证明了诗人预兆的正确。当杜甫写完这篇诗时,就听到了“渔阳鼙鼓动起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了,唐王朝从此由盛转衰,一蹶不振。 此诗具有如此重要内容,被誉为“诗史”,当然受之无愧。它同杜甫稍后完成另一首叙事长诗《北征》,一并成为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真实状况的伟大史诗。以此为起点,奠定了杜甫诗歌的方向,一直指引着后来完成的“三吏”、“三别”等一系列的、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精神的诗篇,杜诗的现实主义达到了高峰。 二、此诗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何谓“沉郁顿挫”呢? 以下分别加以说明: 第一、什么叫“沉郁”?沉郁就是忧愤深广,感情凝重而含蓄。对于杜诗的这个特色,似乎并不难理解。诗人那种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对生活的深切体悟和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厚感情,读了诗歌就会明白、首肯。但是,它不是张口见喉咙的“直说”,而常常是用“对比法”、“譬喻法”或“象征法”来加以表达的。何以如此呢? 因为: ①对比的运用,突出了矛盾的尖锐性和诗人忧愤的深广度。比如:大鲸与蝼蚁,稷契节与江海志,诗人的“愚拙”与“同学翁”的讥笑,君臣欢娱与寒女鞭挞,“酒肉臭”与“冻死骨”,以及免租役的自己与“平人”、“失业徒”、“远戍卒”,等等一系列的鲜明对照,都是诗歌“沉郁”风格的体现与显豁。 ②譬喻与象征的运用,又使诗歌诗情的含蓄和底蕴的丰厚度,得以大大加强。比如,诗中出现的葵藿、蝼蚁、大鲸、瑶池、终南、澒洞、群水、天柱、河梁和卫霍、蚩尤等各种形象,均富有比喻义和象征性,也有利于“沉郁”风格的更好的呈现。 第二、“顿挫”,是杜诗风格的另一侧面。这主要是指诗歌韵致和风味的曲折变化。其表现有三: ①章法上的“顿挫”。它以“忧”字为核心,采取事、情、议三位一体手法,来倾心吟咏自己生平之怀,吟咏当前与未来之怀,使诗歌紧扣“咏怀”之主体。比如: 首段纯用抒情议论,围绕一个“拙”字,千回百折,极用反复咏叹之致;中段,又以写景叙事为主,沿着旅途纪行之脉络,由实到虚,又由虚返实,重点描绘几幅画图,用了铺陈排比法;末段,由泾渭群水而生出“天柱折”之忧,又由幼子夭折联系到“平人骚屑”之想,用抒情与叙事结合法,由己及国,由国而家,又由家而天下,波浪迭起式的层层地推进,造成了一种往复回旋的优美章法。 ②韵律上的“顿挫”。全诗五百字、一百韵,全押仄声“屑、曷、月、黠、质、物”等六个韵部,而且全是古音入声韵。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是为了使声情与辞情相一致。入声短促,正合表达诗歌激烈峭拔、沉痛郁结的感情。一般地说,诗歌每至换韵处,即是感情和意念转折的地方。换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使诗歌在转折中显出顿挫,造成曲折多变的音节美。 ③语言上的“顿挫”。全诗以奇句为主,兼用偶句,并且适时地运用了各种对偶句法。如:“赐浴皆长缨”二句的反面对;“暖客”四句的扇面对;“瑶池”二句、“生常”二句和“默思”二句等,均为流水对;还有当句对,悲管对清瑟、霜橙对香橘等等。诗中又用了各种句式:转折句、疑问句和感叹句等。这些都构成了一种腾挪跌宕和回肠荡气的顿挫的文气。 总之,诗歌的含蓄凝重的方式,忧国忧时恤民的感情,诗歌波澜起伏的音响和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正与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相协调,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三、此诗另一个重要特色:强烈的“忠君”观念 怎样捕捉事物的特点?在绘画中有一个体验,当你见到一个客观事物时,大凡首先映入眼帘的部分,总是印象最深刻、记忆最清晰的。这个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这个事物的特点。如果借用此法来分析诗歌特色,那么这首长篇咏怀诗,除了前边已提到的之外,还有一个给人以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诗篇充溢着“忠君”思想。对此,古人早已指出过。清人卢世漼曾曰:“《赴奉先》及《北征》,肝肠如火,涕泪横流,读此而不感动者,其人必不忠。” 评论者从效果角度点明此诗在思想上一个重要内容:忠。至于忠于谁?忠于君王?忠于国家?还是忠于人民?他没有明说。但我们检视作品,作者有一个“忠君”观念,是无疑义的。这可从诗中得到证实,不但有,而且相当浓厚。 这里的问题,不在于有没有忠君思想,而在于对“忠君”思想的认识和评价。不少人认为这是杜诗中的“糟粕”,应当清除的对象。也有人认为,对封建士大夫的忠君思想,不能简单地一概否定。因为,他们的忠君与爱国,往往交织在一起。比如说,在国家民族危亡时,两者是一致的;在君王妥协,甚至卖国投降时,两者有矛盾,但在直谏、匡正的意义上,却还是可以统一的。至于在特定条件下(如在亡国之后),忠君或怀念故君,实际上它成了一种爱国或反抗民族压迫的表现形式。 由上可见,杜甫那种忧国伤时,直言敢谏、大胆揭露的精神,既是忠君观念的表现,又是爱国行为的反映,确是两者统一的产物。当然,有些属于“愚忠”的行为,对最高统治者进行无原则的美化和顺从,那是不足取的。要看到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又不要苛求于古人。历代爱国诗人和作家,以及若干民族英雄,大都出身于封建士大夫阶层,也是那时的一些“忠臣”。因此,对这个问题的正确对待,是很有意义的。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释】 1.这诗是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杜甫由长安往奉先(今陕西蒲城)探望家属时所作。这时正当安禄山叛乱前夕,而玄宗携贵妃还在骊山华清宫纵情享乐。杜甫途经山下忧愤交集,到家后便写了这首诗。 2.杜陵:在长安东南,杜甫的远祖杜预是京兆杜陵人,杜甫因此自称“京兆杜甫”,或“杜陵布衣”。 3.拙:与机巧相对而言,其实是真率、诚实的。 4.许身:期望自己。 5.稷:舜时农官。契 (音xie):舜时司徒。都是贤臣。 6.濩 (音huo) 落:大而无当。 7.契阔:《诗经·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毛传》:“契阔,勤苦也。” 8.觊 (音ji) 豁:希望施展。 9.穷年:一年到头。黎元:人民。 10.江海志:隐遁江海的愿望。 11.尧舜君:指唐玄宗。 12.廊庙:朝廷。廊庙具:栋梁之材。 13.葵:向日葵。藿:豆叶,并不向日,因葵连类及之。固:故,本。 14.顾:视。惟:思。蝼蚁辈:比喻苟且偷生的小人。 15.大鲸:喻有为之士。辄:每,则。 16.生理:生计。 17.兀兀:勤苦的样子。 18:巢:巢父。由:许由。他们都是传统上认为最清高的隐者。 19.愁绝:极愁。 20.天衢:天空,或帝都。峥嵘:高峻,这里形容云层叠起。 21.客子:杜甫自谓。发:出发。 22.骊山:在今陕西临潼县,距长安六十里。 23.嵽嵲(音dienie):形容山高。这里指骊山。玄宗和杨贵妃每年十月都要到骊山华清宫避寒。 24.蚩尤:传说蚩尤与黄帝战,作大雾。这里指雾。 25.瑶池:神话中西王母与周穆王案会之地。即指骊山温泉。郁律:形容暖气氛氲。 26.羽林:皇帝的近卫军。摩戛:挨挤在一起,形容其多。 27.殷:盛,又雷声。胶葛:广大的样子。 28.缨:帽带。长缨:指权贵。 29.短褐(音he):粗布短衣,指平民。 30.彤庭:指朝廷。宫庭多用朱红涂饰。 31.城阙:指京城。 32.圣人:唐人对天子的习惯称谓。筐、篚,都是竹器。古礼:皇帝宴会,用筐篚盛币帛赏赐群臣。 33.忽:忽视。至理:深义,即指“实欲邦国活”的道理。 34.“仁者”句:是说有良心的朝臣都应该怵目惊心。 35.内金盘:内廷的金盘。 36.卫:卫青。霍:霍去病。他们都是汉武帝的外戚。此指杨氏家族。 37.神仙:指杨贵妃姊妹。 38.烟雾:形容衣裳的轻飘。玉质:洁美的身体。 39.逐:伴随,此指管乐弦乐相互伴奏。 40.荣:指朱门的荣华。枯:指冻死骨。 41.自“岁暮”句至此为第二段,写途经骊山的感触。 42.北辕:车向北行。就:近。泾渭:二水名,汇合于昭应县(今临潼)。 43.官渡:公家设立的渡口。改辙:改道。指渡口换到另一条道上。这里指昭应县泾渭二水的渡口,唐时屡迁徙不定。 44.崒兀 (音cuwu):危峻的样子,这里形容水势。 45.崆峒 (音kongtong):山名,在甘肃平凉西。 46.“恐触”句:《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47.坼:坼坏,破裂。 48.枝撑:支桥的桥柱。 49.寄:客居。异县:指奉先。 50.庶:希望。 51.一哀:《礼记·檀弓》:“遇于一哀而出涕。”又“宁”,岂。则是怎能不哭一场的意思。 52.窭 (音ju):贫。仓卒:突然,这里指幼子之死。 53.隶:属。 54.抚迹:追抚过去的事,指幼子饿死。 55.平人:平民。骚屑:不安。 56.失业徒:失去产业的人。 57.忧端:愁绪。终南:山名,在长安南。 58.洞:浩大的样子。掇:收拾。 【译】 在杜陵附近,住着 我这么一个老布衣。 年岁越大,越是痴迷: 竟时常以稷契自许, 这是何等的愚呵! 现在果然是大而不当, 头发已白,却甘于勤苦孤寂。 这个志向除非死了 盖棺而去, 否则,它就总在心头 难熄。 一年到头,我所忧虑 都是老百姓的事, 一声声、发自内心深处的 叹息。 我的老朋友们,都在取笑我太傻气, 而我,却浩歌激烈,不能自已。 我也不是没有归隐的江湖之志, 潇洒地伴陪山林日月隐居。 只是生逢尧舜圣明时代, 怎忍心就这样撒手而去。 当然,而今有的是栋梁之材, 岂会缺少构筑大厦的器具。 唉!我就像朵葵花, 永远向着太阳倾低。 人的本性难移呀, 正如同自然的规律。 转念一想,像我这样的, 就如同只求有穴的蝼蚁, 何必要羡慕那鲸鱼 吞涛吐浪,遨游万里。 由此,我也悟出了人生的道理, 对那些干谒之事,颇以为耻。 就这样,碌碌无为混到今天, 但又怎忍与草木同腐,在尘埃中消失。 到底还是愧对那巢父、许由, 没能像他们那样做个高洁的隐士。 那我,就姑且在沉醉中打发时日, 别人只见我醉酒高歌, 谁又能知道我内心的痛楚, 无端无绪。 岁暮时节,百草凋零枯竭, 疾风似要将高冈撕裂。 峥嵘的阴云笼罩着天街,我这个他乡客子呵! 出发在中夜。 严霜将我的衣带冻断, 冻僵的手指,难以将它系结。 凌晨时经过骊山, 皇上的行宫 在险峻的山顶 威严高耸。 大雾弥漫在寒冷 的天空, 使我油然想起那阵前作雾的 蚩尤——这战乱的象征。 跌跌撞撞,一闪一滑, 我慢行在这滑湿的 崖谷中。 骊宫的温泉 热气弥漫蒸腾。 羽林军密密麻麻, 摩肩接踵。 君臣正在骊宫寻欢作乐, 乐声雷动,云霄间也在回应。 凡被赐浴的,都头戴长长的冠缨, 参加宴会的,哪有平民百姓。 朝廷所赏赐的丝帛, 都是贫寒家的女子织成。 鞭打着她们的夫家, 搜刮聚敛到京城。 天子把这些丝帛作为赏物, 赏赐给群臣成筐成笼, 本来是希望他们把国家治理强盛。 臣子们如果忽视了这里的深义, 天子又何必有此恩宠? 朝廷里有国士充盈, 其中的仁者,应感到怵目心惊。 况且我听说,内廷里最贵重的赏赐, 都落于外戚公卿 ——如同汉代的卫青、霍去病。 中堂内有神仙般的美女歌舞, 玉质般的肌体,烟笼雾蒙。 给客人都穿上轻暖的貂裘皮衣, 悲管清瑟,交相奏鸣。 席上招待的是珍贵的驼掌鲜羹, 还有冬天里难寻的香橘甜橙。 唉!朱门里的酒肉多得发臭, 路边却有冻死的白骨茕茕! 同为做人,咫尺之间却如此不同, 我真难以描述我感慨的心情。 我的车呵,向北徐徐而行, 行到了泾渭二水交汇浊清, 寻找摆渡的渡口, 唉!渡口总是迁移不定。 从西而下的流水 奔腾汹涌, 远远望去,真如险峻的山峰。 只疑是漂来了西北的崆峒, 那不周山的天柱 又被共工角折危倾。 所幸,河桥尚未冲塌, 支撑的桥柱发出吱吱的响声。 过桥的人们攀援着小心走过, 唉!否则,这宽广的河面, 要想渡过,又怎么可能? 我的妻儿们,寄居在客乡异县, 十口之家,被风雨所阻隔。 谁又能久居在外而不顾, 我渴望与她们同饥共渴。 一入家门,就听到号啕痛哭声, 原来,年幼的小儿又死了, ——死于饥饿。 我怎还能忍住悲痛, 禁不住痛哭失声, 连邻里们也都 呜呜咽咽,叹息同情。 唉!我真愧为人父呵, 竟让饥饿贫穷, 夺去儿子年幼的生命! 我哪里知道庄稼已经收获, 贫穷之家,还是会有如此不幸。 像我这样生下来就可免除租税, 又可免除徭役,不去当兵, 还会有此酸心之事, 更何况,那些平民百姓! 我默默地,想到那些 失去产业的人,又想到那些 在边地戍守的士卒。 我的忧愁呵, 就越过了高高的终南山, 像洪水般泻涌。 【评】 杜甫经历了十年困守长安时期之后,在天宝十四载(755)十月,终于获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并于十一月初,离长安赴奉先县(今陕西蒲城县)探家。途经骊山,见闻明皇贵妃于华清宫享乐之盛况。归家后却见妻儿冻馁,幼子饥卒之惨状,想起自己平生之抱负,遂有此集咏怀、纪行、纪事于一篇的长篇巨制。如清人浦起龙所评:“是集中开头大文章,老杜平生大本领,须用一片大魄力读去。”“通篇只是三大段,首明赍志去国之情,中慨君臣耽乐之失,末述到家哀苦之感。”(《读杜心解》) 三大部分,感本后发,诗人却从自身志向说起,总领全篇,呼应结尾之“忧端齐终南”。确有金声玉振之感。 此诗艺术上极为高妙,首先是极富沉郁顿挫之妙。如《唐宋诗醇》所评:“其大段有千里一曲之势,而笔笔顿挫,一曲中又有无数波折也。”如首段自述心曲,直抒胸臆,长篇大段,本易枯燥,读来却全然无此感觉,其妙处全在“顿挫”二字。其构制全在正——反、肯定——否定的节奏韵律中前行。如起首明己志曰:“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被人取笑,却更为激烈。然后,退一步说,我也不是没有江海归隐之志,深入一步说,那样每日挥手送走日月,何等潇洒,转一步说,生逢尧舜,不忍永诀,再否定说,而今人才济济,何少你一人?再否定说,这是因为我的本性是忠君的,如同葵花向阳一样,等等,一波三折,深入揭示其矛盾复杂的内心。——由“顿挫”也见其“沉郁”。 其次,诗人重在写自己一家的遭遇,但由于这一人、一身、一家的遭遇具有典型性,这部作品也就表现了当时的千万个家庭,成为了安史之乱前夕的艺术写照。 由此出发,你会感到诗人在写“这一个”时的象征性。比如“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的行旅描绘,成为整个大唐帝国的象征。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甫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①。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②。 居然成𫊪落,白首甘契阔③,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④。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⑤。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⑥。非无江海志,萧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⑦。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⑧。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⑨。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⑩? 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11)。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12)? 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13)。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14)。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15),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16)。霜严衣带断,指直不能结(17)。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嵲嵲(18)。 蚩尤塞寒空,蹴踏崖谷滑(19)。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20)。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21)。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22)。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23)。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24)。圣人筐篚恩,实愿邦国活(25),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26)?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慄(27)! 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28)。中堂舞神仙,烟雾蒙玉质(29)。暖客貂鼠裘(30),悲管逐清瑟(31)。劝客驼蹄羹(32),霜橙压香橘(33)。朱门酒肉臭(34),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35),惆怅难再述。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36)。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37)。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38)。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39)。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40)。老妻寄异县(41),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 庶往共饥渴(42)。入门闻号咷(43),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44)。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45)。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46)。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47)。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48)。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49)。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50)! 【解题】 此诗作于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时杜甫被授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就任前,离长安到奉先县(今陕西蒲城)探视妻子。途经骊山,正逢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避寒作乐。而安禄山已在范阳(今北京市)起兵叛乱。杜甫虽未获知消息,但在长安十年对现实社会有深刻体察和认识,途中见到路边冻死的人与统治者的淫乐,从家中幼子的饿死,想到“失业徒”、“远戍卒”的凄凉,感触极深而写下此诗。咏怀,抒写情怀。全诗可分三段。首段自叙平生忧国忧民的怀抱,反映出“穷年忧黎元”与“葵藿倾太阳”的矛盾。次段叙途中所见所感。揭露君臣淫乐与人民饥寒的矛盾。末段叙抵家后的家庭情况,并由自己的苦难推及人民的更为不幸,忧愤感情达到高潮。全诗融咏怀、纪行、叙事、感喟于一体,曲折回环,沉郁顿挫。为杜诗代表作之一。 【注释】 ①杜陵:在长安南郊,秦时设杜县,西汉宣帝葬此,改称杜陵。杜陵东南为汉宣帝许后墓地,称少陵。杜甫远祖晋朝杜预是京兆杜陵人,杜甫亦曾在此一带住过,故常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布衣:平民。老大:是年杜甫四十四岁,因功业无成,故叹息“老大”。意转拙:思想反而变得更为迂笨。此句是从别人看法落笔,实际上是说年越老而意志更坚定。②许身:自许。一何愚:多么愚蠢。亦是从别人看法着笔。窃比:私下自比。稷(ji):周朝先祖后稷,舜时为农官,教民耕种。契(xie):殷朝先祖,舜时为司徒,教民文化。两人都是舜的贤臣。 ③居然:竟然。𫊪(huo)落:瓠落,大而无当。 《庄子·逍遥游》:“剖之(大瓠)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此处指无所成就。契阔:勤苦,此处意谓即使无所成就,自己甘愿勤苦坚持理想到白首。④二句谓死而后已,只要活着此志常希望实现。觊(ji):通冀,希望。豁:通达。⑤二句为杜甫忧民思想名句。穷年:整年。黎元:人民。⑥二句意谓越被同学老先生们取笑,自己则更慷慨高歌,坚持理想。翁:原为尊称,此处则有讽刺意味。弥:更。 ⑦四句意谓自己并非没有放浪江海、过自由潇洒日子的志向,只是生逢圣明天子统治的时代,不忍与他永别避世。尧舜:传说中古代两位圣明君主,此处喻指唐玄宗。⑧四句谓当今朝廷人才济济,构造大厦(指统治国家)难道说还缺少材料? 只是自己像葵花倾向太阳,个性本来难以改变。廊庙:朝廷。具:器材,人才。葵:葵花,向日;藿:豆叶,并不向日;此处文字连用,是复词偏义。夺:改变。⑨顾惟:转而一想。蝼蚁辈:比喻追逐私利的小人。求其穴:经营自己的小家。⑩二句意谓:为何羡慕大鲸那样经常打算在大海中栖息,以反问语气表示自己志趣。偃:卧,栖息。溟渤:大海。(11)二句意谓:因此领悟了人生道理,但自己独特以从事干谒为羞耻。悟:一作误。干谒:向有权势者请求。(12)兀兀:辛劳穷困貌。忍:怎忍,不甘心。(13)二句一句一转,意谓自己感到惭愧,不能像巢父和许由那样避世隐居;虽然如此,但还是不能改变“自比稷与契”的志向。巢与由:传说唐尧时代的两个隐士巢父和许由。(14)聊:姑且。自遣:自我排遣;遣:一作适。破:一作颇。愁绝:愁极。以上为第一段,自抒志向。即题中的“咏怀”。(15)岁暮:年终。杜甫自长安出发时在十一月。零:凋落。疾风:猛烈之风。高冈裂:形容烈风似欲将高冈吹裂。(16)天衢:天空。峥嵘:本形容山的高峻,此处形容高空阴云层叠。客子:诗人自称。中夜发:夜半出发。(17)二句极写严寒,意谓手指在寒霜中冻僵了,衣带断了不能结好。(18)骊山:在长安东六十里,今陕西省临潼县境内,山上有温泉,唐建温泉宫,玄宗时改名华清宫。 御榻:皇帝的卧具,代指皇帝。嵲嵲(die nie):山高貌,此处代指骊山。时唐玄宗和杨贵妃正在骊山华清宫避寒,故称。(19)蚩尤:传说中上古时代的部落酋长,与黄帝作战,兴大雾。此处以蚩尤作为大雾的代称。蹴(cu)踏:践踏。崖谷滑:因雾气弥漫潮湿,所以山谷地滑。(20)瑶池:神话传说中西王母所居地方的池名。此处指骊山上的华清池。郁律:温泉蒸气升腾貌。羽林:羽林军,皇帝的卫兵。摩戛(jia):摩擦,形容卫兵众多。 (21)乐动:音乐演奏。殷:殷殷然,乐声震动貌。胶葛:广远貌,指乐声在广阔空间荡漾。(22)赐浴:玄宗于华清宫置有长汤数十,赐随从大臣沐浴。长缨:长的冠带,代指达官大臣。与宴:参加宴会。短(shu)褐:贫人穿的粗麻衣,代指平民。(23)彤庭:朝廷。彤:朱红色,朝廷宫殿的涂饰。分帛:分赏给官员的丝织品。寒女:贫寒百姓家的女子。(24)二句意谓用横暴手段掠夺民间绸缎,运到京城供君臣享用。聚敛:搜括。城阙:指京城。(25)圣人:指皇帝。筐篚:两种竹器,方的称筐,圆的称篚。筐篚恩:用筐篚装着金、帛赏赐大臣的恩宠。邦国活:国家得到很好的治理。(26)二句意谓为臣者如果忽视皇帝“实欲邦国活”的深意,皇帝岂非白白丢掉这些金、帛。(27)二句意谓百官充满朝廷,其中有良心的应该感到惶恐!多士:百官。仁者:有“仁”心之人。战慄:警惕,恐惧。(28)二句谓宫中的珍宝都到了贵戚之家。内:内府,库藏贡品和珍宝之处。金盘:泛指珍宝。卫霍:汉武帝时外戚卫青、霍去病,此处代指杨国忠兄妹。(29)神仙:美女。烟雾:形容轻薄飘动的舞衣。蒙:披盖。玉质:形容舞女洁白的肌肤。(30)此句谓使客人暖而穿着貂鼠皮制的裘袍。暖:用作动词。(31)此句谓管弦乐齐奏动听乐曲。管:管乐器,指笙、箫、笳、笛之类,其声悲,故称悲管。瑟:丝弦乐器之一,其声清,故称清瑟。逐:挨次相和。(32)劝客:敬客。驼蹄羹:用驼蹄做的汤,珍贵美味的食品。(33)霜橙:秋天的橙子。压:堆积。金橘:黄色的橘子。橙、橘都是南方果品,在北方非常珍贵。以上四句隔句相对。(34)朱门:贵族豪门。此句乃以上四句的概括,又与下句形成鲜明对照。(35)此句谓“朱门”与“路”距离极短,却是“荣”与“枯”两个不同世界。荣:开花,繁荣,指朱门。枯:指冻死骨。咫(zhi):古代长度名,周制八寸,合今制市尺六寸二分二厘。咫尺:比喻距离极近。(36)北辕:车子北行。就,靠近。泾渭:二水名,在今陕西省境内。官渡:泾水和渭水合流处的渡口,在昭应县(今陕西临潼县)境内。改辙:车行改道。(37)二句谓大量冰块从西而下,极目望去像高山那样峻险。崒(zu)兀:高峻危险貌。(38)崆峒(kong tong):山名,在甘肃平凉县西。泾渭二水都发源于陇西。天柱折:《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此处用神话形容群冰西来有触折天柱之势。 (39)梁:桥。坼(che):断裂。枝撑:桥柱。窸窣(xi su):象声词,形容桥柱被冰块冲击摩擦而发出的声音。(40)二句谓行人互相搀扶过桥,河面宽广不易过去。行旅:一作“行李”,行人。(41)寄异县:寄住在奉先县。(42)庶:幸,希冀之辞。(43)号咷(hao tao):叠韵连绵词,亦作“嚎咷”、“嚎啕”,放声大哭。(44)二句乃倒装句,意谓里巷人亦为我流泪,我岂能舍弃感情而不悲痛?宁:岂。(45)夭折:短命早死。(46)秋禾登:秋熟稻谷登场。贫窭(ju):贫穷。仓卒(cu):发生意外事故。(47)二句谓自己生平能享受免租税、免征役的特权。按唐代前期实行租庸调法和府兵制,规定官员家庭可免租税和兵役,杜甫家世代做官,按例能享受此特权。(48)二句谓思量自己的遭遇尚且如此辛酸,平民百姓没有特权当然会更加凄凉。抚迹:思量自己经历遭际。平人:平民,避唐太宗李世民讳而改。骚屑:连绵词,犹萧瑟,凄凉。(49)失业徒:失去产业的人。唐初实行均田制,十八岁以上的丁男给田一顷,其中十分之二为永业田。玄宗末年,均田制遭到破坏,地主兼并的结果,使许多人失去了永业田,变成无产业之人。远戍卒:到边远地区防守的士兵。此二句上承“租税”和“征伐”。(50)二句谓千头万绪的忧愁与终南山一样高,像广漠无边的大水那样不可收拾。 终南:山名,在长安南。澒(hong)洞:叠韵连绵词,弥漫无际貌。掇(duo):收拾。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甫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蚩尤塞寒空,蹴踏崖谷滑。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供城阙。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中堂舞神仙,烟雾蒙玉质。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诉。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窣窸。行李相攀援,川广不可越。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犹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鸿洞不可掇。 天宝十四载(755)无论在唐史上,还是在杜甫一生中,都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长安困守十年,本年十月终于官定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算是有了一个结果。然而这个结果也寒碜人,与诗人欲作大臣的志向相距十万八千里,他只好向自己冷嘲:“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十一月遂往奉先(今陕西蒲城)探望寄居住那里的妻子。途经骊山时,见羽林军戒备森严,山中演奏的宫廷音乐之声,清晰可闻,玄宗和贵妃照例正由近臣陪同在温泉宫(即华清宫)过冬,大玩而特玩,这里的歌舞升平的氛围和杜甫看到的真实社会状况,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使他有“山雨欲为风满楼”的不详预感。恰好在本月,安禄山已起兵渔阳,只不过消息尚未传到长安,玄宗和贵妃还不知道大祸临头而已。回到家中,杜甫又挨了一闷棍——小儿子刚刚饿死,联想到处境更坏的穷人,杜甫更是忧心如焚。于是写下了十年思想总结的长篇力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诗分三大段,从篇首到“放歌破愁绝”为一段,纯属咏怀。诗一开始即自称杜陵布衣,自笑越老越糊涂,怎么个糊涂法呢,那就是想要做皇帝的大臣,自比辅佐虞舜的稷、契。在这四句中,杜甫第一次明明白白交待出他的个人抱负,同时又以“拙”、“愚”自嘲,说明在现实中此路不通(“居然成濩落”——果然不实际)。紧接又说,虽然不实际,可又难放弃,甘心为此辛苦(“契阔”)到老,不见棺材不罢休,老是心存一线希望——“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古今士人都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立身处世的原则,诗人偏偏“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在一帮同学老先生看来,是“自己的稀饭还没吹冷”,哪顾得上管人家的闲事。所以诗人无可奈何地说:取笑就让他取笑罢,我还唱我的歌,而且越唱越激烈。四句写出杜甫精神伟大的所在,和他不为一般人理解的原因。以下退一步,承认也有思想矛盾,有时并非没有遁迹江海、潇洒度日的想法;然而又感到圣世千载难逢,不甘就这样罢手。以下说朝廷济济多士,栋梁之材就缺我不成?只是因为我这个人热衷政治,有如葵藿之向日,天性难夺。以上几句中,“尧舜君”、“廊庙具”云云,不过是冠冕堂皇的话,对照实际,是要大打折扣的。这要留到第二段中去说。以下说别的人都象蝼蚁一样,经营自己的安乐窝;我却羡慕巨鲸志在大海,这又是为了什么?下四句说,就因为这个我耽误(“悟”当作“误”)了生计,又以干竭为耻,所以至今辛辛苦苦,埋没风尘。诗人压根儿没提到不赴河西尉而官定率府的事,这简直是一场命运所开的玩笑,他只惭愧不能象巢父、许由那样毅然辞止而去,所以只能唱唱“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的调子以自我解嘲。而“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正是“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的转语。这一大段基本上四句一解,大体上每解都有正反两层意思,边破边立,深刻地描写出诗人十年间的思想斗争,千回百折,如剥蕉心,出语却自然圆转,唱叹有情。 第二段从“岁暮百草零”到“惆怅难再述”,写探家途经骊山时的感想,由个人身世感慨转入对国事的忧念。先六句写上路情形,诗人夜半动身,清早过骊山,由于霜冻,冷得人连拉断的衣带都结不好;这时大雾(“蚩尤”借代)塞空,霜重路滑。温泉蒸气郁勃,羽林军校来往如织。华清宫中的乐声,依稀可闻。“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天宇广大貌)”亦即《长恨歌》所谓“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骊山又迎来新的一天,想必山中的近臣(“长缨”)们,正在享受平民(“短褐”)梦想不到的赐浴、赐宴的宠荣。《小雅·鹿鸣》序说,在饮宴群臣嘉宾的同时,“又实币帛筐篚(以币帛盛竹器中),以将其厚意”。按此古制,骊山的陪臣得到的赏赐也必是很丰厚的。想到这里,杜甫忍不住要站出来说几句话了:要知道这些赏帛,本是民间女工辛辛苦苦织成的,然后由官吏从其婆家横征暴敛搜刮,再送到京城进入国库的。国家财政开支,包括对大臣们的赏赐,目的还在安邦治国。大臣们如果不明白这个根本的道理,那还不成了蛀虫,这些赏帛还不白白扔了?朝廷多士之中,如果还有仁者的话,是应该为此惴惴不安的。而今竟让一个布衣来耳提面命讲这番话,不正说明衮衮诸公中蛀虫太多,叫人看不下去吗!这段话的主意在于提醒食禄者尽责;无意中也触及到封建剥削这一残酷事实。上边说的是朝廷上面,文武百官;至于宫禁之中,据说情况也不妙,听说大内的奇珍异宝都已进入了贵戚豪门,这只能是指杨国忠之流。至于“中堂舞神仙,烟雾蒙玉质”,是指虢国夫人呢,还是杨贵妃呢,恰如俞平伯先生所说,其笔锋所指,离唐玄宗只有薄薄一层纸了。贵戚豪门之宾客,都是穿貂皮、喝驼羹,尽情享受,一般酒肉,只能任其腐臭了。于是诗人再一次站出来大声疾呼,喊出了他那千古传诵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墙之隔,里边温暖如春,路上有人冻死;咫尺间荣枯差别如此之大,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不能再说,也无须再说了。这里,诗人已不知不觉将话头带回路上来。 第三段从“北辕就泾渭”到篇终,写回到家中的凄惨情况。先有一段文字记叙从骊山所在的昭应(今陕西临潼)到奉先,途中北渡渭河(泾水至此已与渭合)的一段艰难历程,在迁徙不定的渡口,只见河水挟着冰块,似从崆峒山居高而下,其势简直要将天柱撞折。这里用共工氏怒触不周山的典故,是将有大变故发生的不祥预感。渡河后还有大段行程,不更著一字,径写到家。一进门就听见家人号啕大哭,原来是小儿子因无食而致夭折,这就戏剧性地印证了途中不祥的预感。下面说我纵能勉勉强克制悲痛,但听到邻居的呜咽,又不禁伤心,而且自责。但也确实没有想到,刚过了秋收不久,就会有饿死人的事发生,而且轮到自己头上。可贵的是诗人思索并不到此为止,而是立即推己及人,或从个别看到一般。他想到,自己生在世代做官的家庭,还享受着蠲免赋税和徭役的特殊待遇,尚且有这样的辛酸,而百姓所遭的困扰可想而知。于是,他默默念叨起世上不知有多少的失业者,和久戍不归的战士,路途中那个不祥的预感,不但没有因幼子饿毙而消除,反而越来越大,比终南山更高,比大海更无边际。 这首诗思想内涵很深,包容极大,可以说身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也可以说是“先天下之忧而忧”。这种严肃的诗,玩文学者不必读,也必不爱读;而志在从政者必须读,而且要好好读。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以还家行程为主线,展开议论,杂以叙事;体制宏大,而构思缜密,可谓无一字落空,无一处闲笔;语言平易,如话家常。综此二端,可以说是明于治乱,故言必有验;娴于辞令,以真情感人,固不愧为一代诗史。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