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臊子;燥子;䐹子sau213tsɿ53sao213zi53烹调好的肉末或菜末一类食品。《水浒传》第三回: “奉着经略相公钧旨,要十斤精肉,切做臊子,不要见半点肥的在上头。”此谓切细的肉丁。今四川方言所谓臊子,须先将肉剁细或绞肉机绞细后烹制,初加工与《水浒传》所写相同。《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七回: “来安儿用方盒拿了八碗下饭:一碗黄熬山药鸡,一碗臊子韭……” “臊子韭”即肉末炒韭菜。清顾禄《清嘉录》卷六《三伏天》: “早晚卖者,则有臊子面。以猪肉切成小方块,为浇头。”亦作“燥子”。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六《分茶酒店》: “假团圆燥子,衬肠血筒燥子,麻菇丝笋燥子。”又作“䐹子”。清梁同书《直语补正》: “肉䐹子, 北方人细切脍之称,音如臊去声。余以为当作㔅。 《南史·茹法珍传》: 宫中讹曰 ‘赵鬼食鸭㔅,群鬼尽着调’, 当时莫解。梁武帝平建邺, 东昏死,群小一时诛灭,故称诸鬼。俗间以细挫肉糅以姜桂曰㔅, 意者以凶党皆当细剉而烹之也,云云。字书音㔅如啸, 疑今古声异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