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膏摩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膏摩外治法之一。出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用药膏涂擦体表的一定部位而达到治疗目的,具有按摩和药物的综合作用。例如治疗关节痛或皮肤癣病,用祛风药或抑制霉菌药加酒调成稠厚的膏,用布蘸膏摩擦局部。在武威出土的汉代医药简牍和《千金要方》等书中有记载许多有关膏摩的药方。 膏摩治法之一。出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局部涂以药膏,再加轻轻按摩的治疗方法。适用于骨折脱位后的功能恢复。关节扭伤及某些慢性皮肤病。按摩可促进血循环,便于药液的浸入和吸收。 膏摩 膏摩中医外治法。是用药膏涂擦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具有按摩和药物疗法双重效果。 ☚ 熏蒸 枯痔法 ☛ 膏摩 膏摩中医名词。指药物和手法相配合的一种按摩方法。东汉末的《金匮要略》就已经有关于膏摩的记载。膏摩的具体做法是:在施用按摩手法时,在体表涂上中药制成的膏。膏摩法既可防止病人表皮破损,又可使药物与手法相得益彰,增强疗效。所用药膏种类有莽草膏、丹参膏、乌头膏、野葛膏、木防己膏等,可根据不同的治疗需要选用。 ☚ 按跷 一指禅 ☛ 膏摩ɡāomó治疗方法。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用药膏涂擦体表的一定部位而达到治疗目的, 具有按摩和药物的综合作用。在甘肃武威出土的汉代医药简牍和《千金要方》等书中, 记载了许多有关膏摩的药方。 膏摩 膏摩用中药配方制成膏剂涂于体表的治疗部位上,施行推拿按摩等手法,发挥推拿按摩和药物的综合治疗作用,以达治病目的的方法,称为膏摩。膏摩之名,始见于 《金匮要略》,后在武威出土的汉代医药简牍以及西晋·王叔和《脉经》、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隋·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唐·王焘《外台秘要》、北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明·董宿《奇效良方》、明·朱棣《普济方》、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清·赵学敏《串雅内外编》、清·吴师机《理瀹骈文》等历代医著以及推拿专著中均有记载。膏摩适用范围很广,曾被应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伤科及五官等诸科,治疗的疾病有伤寒、中风、口唇偏、痹症、痛风、痈疽、脚气、产后中风、闭经、夜啼、惊风、伤筋、脱臼、骨损肿痛、目暗赤痛和喉中息肉等病症。从膏摩配方及其应用来看,膏摩主要是通过温热散寒,健脾化食,消肿止痛等治则,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而治疗疾病。如“太一神膏”(蜀椒、附子、升麻、巴豆、川芎、杏仁、狸骨、细辛、白芷、甘草、白术、当归)摩患处以治疗伤寒心腹积聚,颈项腰脊强痛以及偏枯不仁等;“曲鱼膏”(大黄、黄芩、莽草、巴豆、野葛、牡丹、踯躅、芫花、蜀椒、皂荚、附子、藜芦)摩患处以治风湿痹痛;“野葛膏”(野葛、犀角、蛇衔、莽草、乌头、桔梗、升麻、防风、蜀椒、干姜、鳖甲、雄黄、巴豆丹参、踯躅花)摩患处治恶风毒肿,疼痹不仁,“陈元膏”(当归、细辛、桂心、天雄、生地、白芷、川芎、丹砂、干姜、乌头、松脂、猪肪)摩患处以治一切风湿骨肉疼痹;“莽草膏”(莽草、芍芎、当归、细辛、附子、黄芩、乌头、牛膝、踯躅、野葛、茯苓、防风、杜蘅、猪脂),治壅肿核牢,发背成脓(外敷),以及耳、鼻诸疾;“乌头膏”(乌头、莽草、野葛)摩患处治疗贼风身体不遂,偏枯口僻及伤寒其身强直。目前在运用推拿进行治病的过程中,常选用姜汁、葱白汁、酒精、薄荷水、冬青膏等作为介质进行治疗,这实际上也是从膏摩演化而来,只是配方简单和应用范围没有古代广泛。 ☚ 天河水 一指禅推拿 ☛ 膏摩gāo móointment rubbing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