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腰椎间盘突出症

病名。指腰椎间盘破裂,髓核突出,挤压椎间神经根引起的腰腿疼痛,属闪腰岔气和闪挫腰痛范畴。多因强力举重及扭闪所致。轻者腰痛,经休息后可缓解,再遇轻度外伤仍可复发或加重。重者腰痛,并向大腿后侧及小腿后外侧及脚外侧放射,转动、咳嗽、喷嚏时加剧,腰肌痉挛,出现侧弯。直腿抬高试验小于70度,患侧小腿外侧或足背有麻木感,𧿹趾背屈肌力减弱。治宜采用腰部推拿复位手法,并配合热敷、理疗、针灸;内服活血化瘀,舒筋通络之剂;恢复期宜服补肾壮筋药。参见闪挫腰痛和闪腰岔气条。

腰椎间盘突出症prolapse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在暴力的作用下,腰椎间盘髓核或部分软骨盘自周围环状韧带的薄弱点突向一方,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椎间盘突出最常见的部位,亦是坐骨神经痛的原因之一。发病时可有骨折或扭伤样的感觉,当即出现腰部不敢动,可有一侧臀部及后腿处的剧痛,并向小腿后外侧及足跟部放射。经过适当治疗、休息后症状可完全恢复。如治疗不彻底常因过劳、负重、弯腰而复发。有少数病人可有下肢运动、感觉、括约肌障碍。治疗:取卧位减少压力;可适当按摩及物理疗法,亦可手术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protrusion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e

亦称腰椎纤维环破裂症或腰椎髓核脱出症。系在退变的基础上腰椎受到不平衡的承重压力,致纤维环在薄弱点处破裂,髓核由破裂处突出。本病多见于男性青壮年,下腰椎占98%。病人多有腰部扭伤史。先有腰痛,以后出现腿痛,并沿坐骨神经向下放射至踝部,打喷嚏或大便用力时腿痛加剧。症状可反复发作。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卧床休息及按摩有效。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可手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yāozhuījiānpántūchūzhèng

病名。腰椎间盘破裂, 髓核突出, 挤压椎间神经根引起的腰腿疼痛, 属闪腰岔气和闪挫腰痛范畴。多因强力举重及扭闪所致。轻者腰痛, 经休息后可缓解, 再遇轻度外伤仍可复发或加重。重者腰痛, 向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脚外侧放射, 转动、咳嗽、喷嚏时加剧, 腰肌痉挛, 可出现侧弯。直腿抬高试验小于70°, 患侧小腿外侧或足背麻木感,拇指背屈肌力减弱。治宜采用腰部推拿复位手法, 并配合热敷、理疗、针灸; 内服活血化瘀, 舒筋通络之剂; 恢复期宜服补肾壮筋药。参见闪腰岔气和闪挫腰痛条。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纤维环破裂症或腰椎髓核脱出症。
腰椎间盘包括髓核及其外围的纤维环及上、下的软骨板,具有弹性。随着日常活动和年龄的增长,发生退行性变。在这基础上受到不平衡的承重压力,使纤维环在弱点处破裂,髓核由破裂处脱出,髓核的突出部分和碎裂的纤维环突入椎管,压迫脊髓圆锥、腰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引起股神经痛或坐骨神经痛。在上腰部者可引起二便障碍或低位截瘫。
当腰椎间盘突然或连续地受到压力都可发生突出。最常见的原因是在没有防卫的情况下搬动或抬举重物、扭腰、长时间弯腰后猛然直腰。摔倒时臀部着地也是较常见的损伤方式。腰部直接外伤而引起腰椎间盘突出则比较少见。在某些情况下由于腰部的轻微扭动,也可发生腰椎间盘突出。例如弯腰时洗脸,打嚏或咳嗽后,也偶见椎间盘突出。总之任何原因引起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或使纤维环后部突然破裂都能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本病多见于青壮年,20~40岁占80%。男性多于女性。下腰部的椎间盘突出率为98%,以发生于腰4者较多,占60%。解剖生理 腰椎间盘共有五个,与颈、胸椎比较,腰椎者最厚,牢固地连结两个相邻椎体。椎间盘是由三个组织构成的软骨盘,其外围有同心环绕的强韧结缔组织和纤维软骨所构成称纤维环,内有半液状中心称髓核,其上、下面各有一薄层软骨板,系由透明软骨所构成,通过一层薄的骨性终板与椎体相连。椎间盘前方和侧方的纤维环最厚最强韧,与坚强的前纵韧带紧密附着。后方的纤维环最薄弱,较疏松地与薄弱的后纵韧带附着。后纵韧带在椎管腔前壁两旁尤为薄弱。
髓核组织在幼年时较软,呈半液体状态或胶冻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水分逐渐减少,纤维细胞、软骨细胞和无定型物质逐渐增加; 以后髓核变成颗粒状和脆弱易碎的退行性组织。除在胎儿时期外,椎间盘无血管供应,其营养主要依赖椎体血管和组织液渗透。当椎体因病变而破坏时,椎间盘不易被吸收消失。
椎间盘相当于一个关节,为微动关节,使脊椎之间能活动。椎间盘弹性很强,可被压缩和伸展,与气垫相仿,可吸收由各种原因而在体内产生的震力,可因压缩力不匀而向前、后、左、右倾斜。腰前屈时,椎间盘前方承重,髓核后移;腰后伸时,椎间盘后方承重,髓核乃前移。因此,在日常生活劳动中,椎间盘始终承受不匀的压力和不断地受到挤压和牵拉。
病理 根据解剖特点,椎间盘后方纤维环和后纵韧带都薄弱、髓核弹性强、张力大,椎间盘承受压力时,髓核被挤压,纤维环于后方破裂,髓核向后脱出,直至后纵韧带前或穿破韧带,进入椎管。有时椎体后缘还可发生小骨片撕脱。
由于日常生活劳动,椎间盘不断受到慢性劳损,发生退变。最早变化是在髓核内,由青年期的半液体状态变为肿胀颗粒状态,使弹性与韧性丧失,变得脆弱。至晚期,发生细胞和纤维破坏,变性逐渐延伸至纤维环,逐渐变得脆弱和变薄,出现密集的裂口和空隙,故很轻微的伤力即可撕裂纤维环。纤维环破裂时,脱出的髓核挤压神经根,可引起疼痛。髓核处于半液体状态时,脱出的组织可以消散、吸收,神经痛也随之减轻或消失。如果髓核已变性,脱出组织可能为透明软骨或纤维软骨碎片,可长期压迫神经根,引起明显的持久性神经痛。这种组织片虽可逐渐被吸收,但需时较久,易遗留粘连。在吸收过程中,局部富有血管的结缔组织增多,侵入椎间隙,以修复缺损的纤维环和吸收变性的髓核。髓核损坏后,除椎间隙逐渐变窄和椎体的相对边缘发生反应性硬化外,椎体间丧失稳定性,小关节发生交错移位,腰椎前屈或后伸时,可出现椎体前移或后移。椎体缘有唇样增生,小关节突变性肥大及其周围黄韧带变性增厚。严重时可与椎体后面陷窝处相对挤压神经根,引起与椎间盘突出同样症状。髓核的压力可使软骨板和终板向椎体内膨胀,在椎体骨质疏松情况下,形成双凹形椎体。髓核变性也使软骨板和终板相继变性,产生裂隙,半液体状态的髓核被挤进松质骨内,经过吸收和周围形成反应性骨而成半环形凹影,即Schmorl结节。
椎间盘突出多数开始在一侧,不能完全吸收时,可向对侧发展。开始突出部位在神经根袖肩部,神经根偏居其内侧; 少数在神经根袖腋部,神经根偏居其外侧。陈旧多年的突出几乎都是横贯于椎间隙,一侧高,另侧低,呈横卧的锥形,终至双侧对等,即所谓双侧突出或中心型突出。椎间盘突出平面与神经根的关系是腰4椎间盘突出压迫腰5神经根,腰5椎间盘突出压迫骶1神经根。
临床表现 腰腿痛: 腰扭伤即刻或几小时内发生严重腰痛,轻者尚可耐受,重者卧床不起,翻身极感困难。卧床后急性腰痛逐渐消退或减轻,数日或数周后,感到腿痛。下腰椎间盘突出可有坐骨神经区痛; 上腰椎间盘突出可有股神经区痛。先腰痛后腿痛的病例占多数。经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或完全消退,以后可因轻微腰部损伤而复发。多数情况屡次复发。每次复发症状都可加剧,并可持续较久,发作的间隔期缩短。初次发病剧烈,且持续而无缓解者,多为椎间盘破裂。坐骨神经痛最初在单侧,咳嗽、打嚏和大便用力时腿痛加剧。少数病例的起始症状是腿痛,从未感腰痛;也有只感腰痛而体检发现有坐骨神经受压体征。症状反复发作时,常感原腿痛消失,并出现对侧腿痛,或双侧均痛。更严重的椎间盘突出可使鞍区麻木,大小便困难和双足麻痹。
腰椎姿势异常: 椎间盘突出先有腰椎前凸改变,由于髓核向后脱出,前凸改变可以缓解神经根的压迫。多数病例前凸减少或全消,甚至变为后凸。腰椎侧凸发生较晚,多数是腰腿痛持续时间较久的病例。初次发病立即有侧凸者极少。绝大多数病例向健侧偏,少数向患侧偏。屈、伸腰时侧偏常明显地表现出来。任何反侧偏的强制动作都可使腿痛加重。有的学者认为椎间盘突出在神经根外侧时,躯干偏向健侧;突出在神经根内侧时,躯干偏向患侧。如此可以使神经根避开突出椎间盘的压迫。腰椎活动受限: 急性期因保护性腰肌痉挛,腰椎各方活动都将受限。慢性期和复发时,前屈和向患侧弯腰受限较多,强制弯曲时,将加重放射痛。
压痛伴放射痛: 深压椎间盘突出部位时,有局部痛伴放射性神经痛,椎间盘突出越明显,此症状越重,急性期压痛区较广泛,但总有一个压痛点最明显,并有显著放射痛。压痛伴放射痛是诊断定位方法之一。压迫坐骨神经干径路,也可有放射性神经痛。
直腿抬高试验(Lasegue征): 直腿抬高试验是查La-segue征方法,使膝在直伸位将患腿抬高,当抬高90°以下有坐骨神经区牵拉痛为阳性。依其抬高程度分为轻、中、重三度。重度阳性说明突出的椎间盘挤压神经根很紧;也可能是椎间盘破裂,脱出的髓核组织块挤压神经根很重,并且常在神经根袖腋部。有文献报道,直腿抬高伴腰痛时说明椎间盘也压迫硬脊膜。直腿抬高试验可疑阳性或出现阳性征以前,并使足被动背屈,可加重坐骨神经痛(Fajersztajn征或Bragard征阳性),这也为坐骨神经压迫的明确体征。抬高健腿时如患腿疼痛,即Lewen征阳性,表明突出多在神经根袖肩部,这与Laseque征有同样临床意义。
股神经牵拉试验: 在上腰椎间盘突出的阳性体征,表现为病人俯卧,膝关节完全屈曲,足跟接近同侧臀部,则腰24神经根张力增加,因而病人感到腹股沟和大腿前方有疼痛。
屈颈试验: 头颈被动前屈时,硬脊膜囊向头侧移动,因此增加硬脊膜、神经根的牵张,引起受累的神经痛。
颈静脉压迫试验(Naffziger征): 压迫颈静脉,使硬脊膜囊膨胀,由硬脊膜发出的神经根与突出的椎间盘产生挤压力,引起神经痛。
神经的运动和感觉变化: 神经根受压后,发生运动和感觉障碍。 坐骨神经受累时,腓肠肌张力减低,𧿹伸肌力减弱。病程较久者,常有足背伸肌群明显萎缩,使胫骨前嵴明显突出。股神经受累时,股四头肌力减弱、萎缩。皮肤感觉变化随病程有所不同。初期突出的皮肤感觉变化可表现为敏感;病程较久者,感觉迟钝或消失。皮肤感觉改变区的检查,也是椎间盘突出定位的重要方法之一。
腱反射改变: 腰5和骶1神经根受压迫时,跟腱反射减低;腰23神经根受压迫时,膝反射减低;腰4神经根受压迫时,膝、跟腱反射均减弱。神经根受压很重或为时过久,其相应腱反射消失。
实验室检查 本症无血、尿、粪的变化。脑脊液检查在少数病人表现为细胞数略高于正常,蛋白定性弱阳性,定量略高,可达40mg%。此变化只发生在急性突出后局部炎症期或已发生粘连性蛛网膜炎时。
X线检查 在明确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以前,均需经X线检查,以排除影响腰骶神经痛的骨病变,如结核、肿瘤等。在前后位平片上,腰椎侧偏是重要的X线表现。侧偏多数是由突出的间隙开始向健侧倾斜,患侧间隙较宽。在侧位X线片上,腰椎前凸减小或消失,甚至呈后凸,椎间盘突出的间隙后方较宽。两种表现愈明显,表明椎间盘突出愈严重。所谓髓核后移,即椎体双凹变形偏居椎间隙后方,是椎间盘容易向后突出的征象。早期突出椎间隙不变窄。晚期,多年的突出其腰椎侧偏常不明显,但椎间隙变窄,椎体相对边缘有硬化和凹陷不整的表现。小关节也随之有退行性变,上下关节突交错,下椎的上关节突尖端插入隐窝,神经孔变小,关节面边缘有骨增生、硬化;少数情况可见小关节间隙增宽,上方椎体向前或向后移——假性脊椎滑脱,或假性反脊椎滑脱。腰骶椎间隙正常时已较狭窄,腰椎骶化者则更明显。应与椎间盘突出和变性后的变窄区别。
诊断 绝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根据前述的发病史和临床表现与体征,再结合X线平片所见容易确诊,突出的间隙也容易定位。少数情况需进一步检查和鉴别。少数病例确诊有困难时,可用对比剂做造影检查。造影方法有多种,各有其优缺点。方法的选择需根据设备条件、技术能力、操作简易和病情适应性来决定。
脊髓造影术: 正确诊断率较高(60~98%)。其操作方法,显影形状和优缺点等参见“骨科X线检查”条。
髓核造影术: 可以显示椎间盘突出的具体情况,正确诊断率也高(68.6~91%),参见“骨科X线检查”。
硬脊膜外造影术: 由棘突间穿入硬脊膜外针直达硬脊膜外腔,注入油溶性对比剂3~6ml。日本医生作此造影是由骶骨孔穿针,注入12~15ml水溶性对比剂达硬脊膜外腔。注药后,摄前后位和侧位X线平片,或加摄斜位片。对比剂在椎管内硬脊膜外充盈,可扩散到3~5个椎间隙。如需观察椎管外情况,1~2天后再重复摄片,对比剂沿神经根外流达椎间孔外。此种造影是以虚线形式,犹如树枝挂雪,描绘硬脊膜外腔的轮廓和神经根的走行。在前后位片上,显示最清晰,是造影诊断的主要依据。有些作者根据侧位片或加断层摄影作诊断。根据突出部位、程度和范围而有多种多样的显影。总括有下列几种: 侧方充盈缺损(半圆形、圆形或不规则形),近中心充盈缺损,椎管充盈梗阻(不全梗阻和完全梗阻)。此外,椎管内静脉丛扩张,椎管内外粘连、椎管内肿物等也可造成充盈缺损。此造影法技术操作简单,显影范围广,椎管内外的突出均可显示。诊断正确率高,而且恒定(98.2~100%)。未见合并症。对比剂不存留,吸收快,无发生蛛网膜病变之虞。
静脉造影术: 有下列两种方法:
❶椎管内静脉造影术用骨髓针穿刺到棘突松质骨内,快速注入的水溶对比剂即时转入静脉系统,快速摄X线片。其正确诊断率为86%。
❷上行腰静脉造影术,由股静脉插管入上行腰静脉,快速注入水溶对比剂,快速摄X线片,显示腰4以上椎管内前内椎静脉;然后将此插管移到上行骶静脉,同样注射和摄片,显示腰骶部椎管内前内椎静脉。需要时,在对侧同样操作。正确诊断率86~98%。

腰椎间盘突出症

45椎间盘侧方孤立性突出,侧方半圆形充盈缺损,腰5骶椎化



腰椎间盘突出症

4~5椎间盘横贯突出,硬膜外腔充盈完全梗阻


静脉造影术在椎管内不存留对比剂,无发生蛛网膜炎的可能,椎管内其他病变也可显示,但技术操作复杂,需特殊X线机设备。椎间盘不压迫前内椎静脉时,显影正常。椎管内静脉丛变异时,诊断较困难。
鉴别诊断 腰痛伴坐骨神经痛而身体健壮的病人几乎绝大多数是椎间盘突出症,尤其间隔复发者,否则腰痛持续存在或加重,需注意其他类似疾病。常见者有下列一些病症需加以鉴别:
❶腰椎结核: 腰痛可伴发坐骨神经痛,常有全身症状,持续进行,血沉增快,下腹可触到冷脓肿。X线片显示椎间隙模糊、变窄,椎体相对边缘有骨质破坏。
❷马尾神经瘤: 神经纤维瘤较多见,特殊症状为一般腰痛及压痛不明显,不同部位肿瘤有相应的神经痛。症状持续进行,无间歇性缓解,卧床时感到疼痛加重,夜不能眠。严重者可由肿瘤压迫马尾神经,发生下肢感觉和运动障碍,以及括约肌功能紊乱。脑脊液总蛋白量增高。脊髓造影有占位性病变。
❸椎弓峡部裂和脊柱滑脱:腰痛常伴坐骨神经痛,多数发生在腰5。前者在斜位X线片上显示椎弓峡部有裂隙和骨缺损。脊柱滑脱有腰椎前凸增加,棘突有台阶样表现。X线片显示椎弓峡部有裂隙,腰5椎体前移。
❹强直性脊椎炎: 病变为进行性,早期有腰痛伴坐骨神经痛。开始在双侧骶髂关节发病,血沉增快,病变延及全脊椎时容易鉴别。
❺椎间盘炎: 多数发生于儿童。成人少见或曾有手术史。有全身炎性症状。X线片显示椎间隙变窄,以后两椎体相对边缘增宽。最后椎体间融合。
❻其它,如腰椎转移性癌、骨性关节病、骨髓炎、骨折等各有其特征。
治疗 对椎间盘突出的治疗,各学者意见不同,有的主张单独用保守疗法,包括手法治疗;有的主张手术治疗,各有其治愈率。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如果治疗方法选择恰当,都可取得优良效果。
(1)保守疗法: 适应急性期病例。卧硬床休息,可解除椎间盘的承重力,缓解椎间盘内张力,减轻对神经根的挤压,防止椎间盘组织继续向外脱出,卧床3周,使损伤的组织得以修复。在卧床期间,同时使用间断牵引治疗。至于牵引,能否使脱出的髓核还纳,有待证实。在卧床牵引期间,应辅以理疗、轻柔按摩及对症处理用有关的药物等。在关节突周围或硬脊膜外腔注射强地松龙有一定效果。急性症状消退后 可起床活动。初期可用腰围或支具保护腰部免再损伤,长期使用则有害无利。常规练习背肌功能和仰卧坐起运动可防止腰部屈、伸肌萎缩。手法治疗对急性期病例常有成功效果,其主要手法在各国文献所述一致,即病人侧卧,医者一手放于病人肩部,另一手放于髂骨嵴上,将肩向后扳,同时推髂骨向前,用稳力突然扭转腰部,可闻得腰部发出嘎吱声,或在对侧重复此手法。也可在坐位进行此手法。手法不当也可发生马尾神经麻痹、足下垂和括约肌功能障碍。
(2)化学溶核法: 在椎间盘内注射软骨溶解酶有溶解髓核作用。化学性番木瓜酶是一种蛋白溶解酶,可以水解粘多糖蛋白复合物,注射入椎间盘以后,破坏髓核的亲水特性,因此椎间盘张力减低,减轻神经根压迫。注射技术与髓核造影术相似,用长针由椎旁刺入髓核内。髓核破裂超出纤维环范围时,不宜注射此药。近年来文献报道用化学性番木瓜酶治疗椎间盘突出的病例较多,其适应证是已用各种保守疗法无效和手术疗法失败的病例。治疗的优良效果达70~80%。但应注意,有些病人对此酶有过敏。
(3)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椎间盘的效果较好。根据病情选择适当手术操作方法,可以提高手术疗效和减少手术阴性探查率或切除不全。
手术适应证是:
❶早期病例用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显著时,应行手术切除椎间盘。长期保守治疗尤其是长期手法推拿最后造成神经根周围粘连,使以后手术困难,疗效也差。
❷某些病例,无论初发或复发,发病突然,腰腿痛剧烈不可耐受时,需急行手术治疗。拖延手术有可能使神经麻痹和括约肌功能障碍。
❸症状反复发作经保守治疗虽有好转但不显著,也应手术治疗。
麻醉方法和手术体位: 在腰麻或局麻下都可满意地进行手术,全麻气管内插管仅适应于少数病例。病人在手术台上取半俯卧位。
手术途径: 各学者经验不同,有主张用“开窗”手术,即将患侧黄韧带和相对椎板缘部分切除,形成圆形“窗口”;也有常规切除患侧小关节便于显露。进入椎管,切开突出椎间盘的外膜,用组织钳钳除破碎的椎间盘组织。有人主张作半侧椎板切除术,即将患侧椎板及其上下黄韧带切除,显露椎管一侧,切除椎间盘。也有人主张用全椎板切除术,将椎间隙相邻的棘突、棘间韧带、黄韧带及相对椎板缘切除,显露椎管。椎间盘突出延及小关节下方时,补充部分或全部切除小关节,沿突出椎间盘的周围用圆凿切开纤维环,直达髓核,用1cm直径的锐匙将髓核和破裂椎间盘碎片全部刮除。有唇样增生者,也将其切除。手术后脊椎不稳定者可作椎体间融合术或脊椎横突间植骨融合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部位和程度


手术所见: 椎间盘突出的程度和部位与病程有关。总括有下列情况: 病程短者,多数为孤立突出;病程长者,多数为多发性突出。各种突出绝大多数在下部腰椎,腰4~5间最多;极少数在上部腰椎,腰1~2间最少。90%突出在一个间隙。孤立突出的椎间盘软而壁薄,弹性大,呈圆顶隆突,位于神经根的内侧或外侧,或位于神经根袖肩部或袖腋部,少数位于椎管的侧方小关节前方。1/3的病例是椎间盘破裂,髓核突出;部分病例的突出椎间盘内张力很大,在分离硬脊膜和神经根时即自行破裂,髓核组织跳出; 部分病例在显露椎管后见后纵韧带和纤维环已经破裂,椎间盘组织或附带碎骨片已由小口脱出。有些呈半含半吐状态;有些散居在神经根周围;有些组织块游离于椎管内硬脊膜后方或游走到另一相邻椎间隙,甚至游离于外侧的神经根通道内。个别情况在神经根袖腋部突出,椎间盘组织附带骨块冲破硬脊膜至蛛网膜下腔,撕裂马尾神经。椎间盘破裂后吸收修复的肉眼所见是在硬脊膜、神经根与周围各种组织间有粘连,绞窄硬脊膜,挤压神经根,使之变形。常伴有椎管内静脉扩张。手术观察证明椎间盘突出是进行性发展的,开始为一侧孤立突出,以后向对侧扩展。1/4的病例是横卧的锥形突出,继续发展或双侧突出相互融合,呈横贯突出,所谓中心型突出。此种情况几乎都合并椎体后缘软骨性或骨性唇样增生。手术合并症: 手术分离严重粘连时,易发生硬脊膜破裂,创面渗血进入蛛网膜下腔发生假性脑膜炎症状。手术牵拉神经根过重易发生神经损伤,引起暂时性足、趾伸肌无力。手术中发生腹部大血管损伤或肠穿孔在文献中也有报道。
☚ 胸椎间盘突出症   下腰痛 ☛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以腰腿痛为主证的常见的骨伤科疾患之一。好发于青壮年,男多于女。本病属古医籍中所称的“腰脚痛”的范畴。《诸病源候论·腰脚疼痛候》提出了“肾主腰脚”的论点,指出腰脚痛与肾虚、风邪有密切关系。《针灸资生经》将腰脚痛作为专门证候进行针灸的辨证治疗。《普济方·身体门》对“腰脚疼痛挛急不得屈伸”作了较详细论述,指出“夫足少阴肾之经也,属于腰脚而主于骨,足厥阴肝经也,内血而主于筋。若二脏俱虚,为风邪所乘,搏于经络,流于筋骨,故令腰脚疼痛,筋脉挛急,不得屈伸也。”认为腰腿痛属肝肾虚,并列举了针灸、药物的治疗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常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对生活工作影响较大,故应早期治疗,积极加强预防措施。
成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肝肾亏虚,气血失养,以及不断遭受挤压、牵引和扭转等外力作用,使椎间盘逐渐变性,弹性减少,在外力的作用下,容易发生纤维环破裂和髓核向后外侧突出。少数患者腰部感受风寒后,引起腰肌肌肉痉挛,椎间盘内压升高,促使已有退行性变的椎间盘突出。因此,椎间盘的退行性变是造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内因,外伤劳损、风寒湿邪是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外因。由于腰椎的负重量及活动度较胸椎大,尤其是腰4~5及腰5~骶1之间,是全身应力的中点,负重及活动度更大,故最易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症。若突向椎管内的髓核或纤维环裂片未压迫神经根时,只有后纵韧带受刺激,则以腰痛为主; 若髓核向后外侧突出,可引起单侧腰腿痛; 若伴有后纵韧带完全破裂,髓核若向椎管中心突出可引起双下肢疼痛或马尾神经受压; 少数患者,纤维环裂口大而后纵韧带未破裂者,髓核可因体位不同而左右移动,造成两侧下肢交替性疼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多有不同程度的腰部外伤史。证见腰部疼痛及下肢放射性疼痛,在相应脊椎棘突旁有深压痛,并沿患侧的大腿后侧向下放射至小腿外侧、足跟部或足背外侧。多为单侧下肢痛,少数可双侧疼痛。步行、弯腰、咳嗽、喷嚏、用力排便时,均使疼痛加重,屈髋、屈膝卧床休息时疼痛减轻。检查时有不同程度的脊柱侧弯,多数突向患侧,腰肌痉挛,腰生理前突减少或消失,直腿抬高试验为阳性。病程长者,其下肢放射痛部位感觉麻木。肌肉萎缩,肌力减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腰4~5椎间盘突出者,在小腿下端的胫骨前皮肤感觉过敏、迟钝或痛觉丧失。腰骶椎间盘突出者,则在胫骨后的皮肤感觉障碍。X线摄片检查,可见脊柱侧凸和生理前凸改变,椎间隙变窄或左右不等宽,前窄后宽等。X线摄片检查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但可排除脊柱其他病变。
对本病治疗,方法较多。若病症较轻、时间较短者,可卧床休息、理筋、针灸和药物治疗; 若病症较重者,宜采用理筋手法、牵引、药物及功能锻炼等治疗。常用理筋手法有:
(1) 侧卧斜扳法,参见“腰部伤筋”条。久病者可作双侧斜扳。
(2) 伸腰扳腿法,令患者侧卧,患侧在上,医者一手按于椎旁压痛点,另一手托持患侧膝部作屈髋屈膝,然后将患肢伸直,并用力向后扳腿,同时另一手则逐渐用力推压患椎。此法可反复数次。
(3) 屈髋晃腰法,患者仰卧,屈髋屈膝,医者双手按在患者双膝上,使其做环转动作,左右各6~7次。
(4) 按压抖动法,患者俯卧位,两助手分别把持双踝和双腋部,作对抗牵引3~5分钟; 医者以双手掌部或掌根重叠用力压住患椎,用力按压抖动数十次,力量由轻到重,由慢到快,频率要有节奏。
(5) 俯卧牵抖法,患者俯卧,以双手把住床头上缘,医者双手握住患者双踝上部,向下牵引,然后放松,并横摇摆动双下肢,患者周身肌肉松弛后,抬高双下肢,并上下牵抖腰部十余次,最后用手掌揉按下腰部。
以上手法适用于腰椎间盘的复位。同时还可配合其他手法。若伴内收肌挛痛者,可加用屈髋外展法,令患者仰卧,将两髋屈曲,外展外旋,两足心相对,医者以手握住内收肌群进行推按,并用手指重按内收肌起点的压痛部,反复数次。若腰、臀部及股后部肌群挛痛者,可加用俯卧点压法,医者以中指近侧指间关节(屈曲位)之背侧或肘尖部(屈肘位)重力按压腰、臀部压痛点,反复多次。然后提拿、弹拨股后筋腱及跟腱。若伴有肌肉痉挛疼痛而压痛点不明显者,可加用直腿抬高法,患者仰卧位,将两下肢分别伸直抬高,使其尽力屈髋接近90°,然后内收、外展数次,并将踝关节背伸数次。亦可采用坐位脊柱旋转复位法(参见“腰部伤筋”条)。
手法治疗后,宜以腰围固定腰部,静卧硬板床2~3天。手法后几天内,常有腰痛加剧而腿痛缓解现象。经一周后,效果满意者,除继续适当卧床休息外,并积极进行腰背、足腿功锻炼,如飞燕点水、拱桥式、仰卧举腿、蹬空增力等功,以巩固疗效。一周后可行第二次手法治疗。亦可在麻醉下施行。对中心型大块突出者、椎弓根骨折或伴脊椎滑脱者、椎体后缘有明显增生者、脊椎有器质性病变或有严重内科疾病者,皆属手法之禁忌症。对急性患者、肌肉痉挛明显或身体强壮者,可配合骨盆牵引,患者仰卧,骨盆部系上牵引带作持续牵引。每侧牵引重量约为10公斤,时间约半小时至一小时,亦可适当延长。此外,还可用牵引带分别固定胸部和骨盆,作持续的对抗牵引。牵引力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针灸和药物治疗可参见“腰部伤筋”条。

☚ 腰部伤筋   肱骨外上髁炎 ☛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是由于椎间盘纤维环的完全或不完全破裂,造成纤维环的膨凸或髓核突出,直接或间接压迫神经根或脊髓而引起。发生本病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内因是椎间盘退行性变或椎间盘有发育上的缺陷;外因则有急性损伤、劳损以及受寒着凉等。症状表现主要为,腰痛及一侧坐骨神经痛,代偿性腰椎侧凸,腰部活动受限,以及腰脊神经受损的体征,各受损神经支配的肌肉肌力减退,萎缩等,患肢直腿高举多呈阳性。中央型突出者可出现双下肢同时或交替出现症状。椎管造影、CT检查,可明确病变部位。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促使髓核回纳或消除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并促使受损的坐骨神经及相应肌群的修复。第一种治疗方法:
❶患者俯卧位,在患侧腰臀及下肢用轻压力的法和按揉法;然后,术者一手按住患者腰部固定,一手将患者双下肢抬起作后伸扳法,使腰部过伸,如病程较久者,患侧腰臀及下肢用、揉手法操作后,在患者胸部及髋部各垫两个枕头,使腹部腾空,术者用双手不断向下按压,使患者腰部上下振动。
❷患者侧卧,作腰部斜扳法,或患者取坐位,作旋转复位法。
❸患侧仰卧,患肢作强制直腿抬高以牵扯坐骨神经和腘绳肌。对病程较久、脊柱侧突或后突畸形明显者,在手法操作前,可先行仰卧或俯卧位骨盆牵引15~20分钟。
❹患者俯卧位,在患侧腰臀及下肢用法、按揉法。 第二种治疗方法,即麻醉下重手法推拿。麻醉法可用骶裂孔麻醉、神经根麻醉或硬膜外麻醉。麻醉后,作俯卧骨盆牵引,牵引时需抬高两下肢,使腰部呈超后伸展;牵引15~20分钟后,保持牵引状态,按压腰部10~20次;接着,解除牵引,患者侧卧,作左右两侧腰部斜扳;随后,患者再取仰卧位,作双下肢屈膝屈髋被动运动和患肢强制直腿抬高 (同时作强制踝关节背伸活动)。麻醉下推拿治疗后,需卧床(硬板床)三天。以后起床活动时,用腰围护腰。如未全愈,第二次操作可间隔一周,一般以作三次为限。患者在推拿治疗期间,需卧硬板床休息,注意腰部保暖,并做鱼跃势锻炼腰肌。腰椎间盘突出中央型,不宜进行推拿治疗。死骨型或伴有黄韧带肥厚者,推拿效果不佳。

☚ 急性腰扭伤   慢性腰痛 ☛
0002008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0:5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