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泄病证名。又称脾泻。因寒湿损脾或饮食伤脾,脾气虚弱所致。《难经·五十七难》:“脾泄者,腹胀满,泄注,食即呕吐逆。” 《丹溪心法·泄泻》:“老人奉养太过,饮食伤脾,常常泄泻,亦是脾泄。”《寿世保元·泄泻》: “气弱易饱,常便稀溏者,此脾泄也。”用白术芍药汤、扶脾散。脾泄日久者,宜兼固涩。参见滑泄、脾泻条。 脾泄古病名。出自《难经·五十七难》。表现为腹胀、腹泄、食后即吐的一组症状。 脾泄píxiè病症名。指泄泻因于脾病者。《难经·五十七难》: “脾泄者, 腹胀满, 泄注, 食即呕吐逆。” 常兼见肢体重着, 脘腹不适, 面色虚黄。宜健脾调中, 用建中汤或理中汤加减。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主张用苍术、白术、厚朴、干姜、木香、生肉豆蔻等药。脾泄因于暑湿而发者, 用香薷饮加减。 脾泄 脾泄脾泄是指脾虚气弱或脾胃虚寒或脾阴不足所引起的泄泻。临床特点是经常大便稀溏,而腹胀纳差,困惫无力,或腹部隐痛,形寒怯冷。或内热口干,食少、泄泻。脾泄见《难经》。《丹溪心法》称脾泻。《症因脉治》称脾虚泄泻。 脾泄的发生,是由于素体脾虚或病后长期饮食失调,损伤脾胃,或脾胃虚寒所致。或脾胃虚亏,阴血生化无源,脾阴不足所致。《医学准绳六要·论泄泻》:“脾虚不能分别清浊则泻,或食物过度,饮酒无节,运化不及而然。”脾泄一般可分为脾虚泄泻,气陷泄泻,虚寒泄泻,及脾阴虚泄泻。治疗则以健脾益气,温中散寒,或培补脾阴为主。 (1)脾虚泄泻:见《症因脉治》。症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脘腹胀闷不舒,腹胀纳差,舌淡苔白,脉细弱。是由于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水谷不化,清浊不分,下注大肠所致。《症因脉治·泄泻论》:“脾虚泻之因,脾气素虚,或大病后,过服寒冷,或饮食不节,劳伤脾胃,皆成脾虚泄泻之症。”治宜健脾益气。方用参苓白术汤,或香砂六君子汤。 (2)气陷泄泻:见《医略六书》。症见久泄不止,大便稀薄,完谷不化,饮食少思,腹中重坠,肛门下脱,苔薄舌淡,脉细弱。是由于泻下日久,中气下陷所致。《罗氏会约医镜·泄泻》:“泄泻急而趋下,不能少停,此脾气虚而下坠也。”治宜益气升清,健脾止泻。方用补中益气汤。《景岳全书》:“若久泻元气下陷,大肠虚滑不收者,须于补剂中加乌梅、五味子、粟壳之属以固之”。 (3)虚寒泄泻: 症见形寒怯冷,腹部隐痛,泻下清冷,状如鸭粪,或完谷不化,小便清白,苔白舌淡,脉沉迟。是由于脾胃虚寒,温运无权所致。《景岳全书·泄泻》:“脾弱者,因虚所以易泻,因泻所以愈虚。盖关门不固,则气遂泻去,气去则阳衰,阳衰则寒从内生,因不必外受风寒而始谓之寒也。”治宜健脾温中,祛寒助运。方用理中汤。若脾气虚寒兼滞纳者,宜六味异功煎方用异功散加干姜。若脾气虚寒之甚,而饮食减少,神疲气倦,宜参附汤、术附汤、十全大补汤。如进一步导致脾肾虚寒泄泻者,《医学原理》称漏食泄。可用理中汤加附子、肉桂,或用扶脾丸。五味丸,治宜温补脾肾。 (4)脾阴不足泄泻:本症多见于虚劳之人,阴火内烁,脾阴亏涸,不能输津于胃,胃燥而不能食,食少而不能化,《血证论》所谓:“譬如釜中无水、不能熟物也。”症见久泻不止,纳呆腹胀,气短乏力,津亏口燥,治宜芳香甘平之品,益以甘酸,培补中宫而不燥其津液。用中和理阴汤(人参、山药、扁豆、莲肉、燕窝、老米)加芍药、五味子、甘草,亦可用理脾阴正方(人参、河车、白芍、山药、扁豆、茯苓、橘红、甘草、莲肉、荷叶、老米)加冬瓜仁。 ☚ 肝泄 五泄 ☛ 脾泄pí xièdiarrhea due to spleen disorder 脾泄楚邑。《左传》定公五年:“王之在随也,子西为王舆服以保路,国于脾泄。”其地不详,清人或说在今湖北江陵县附近,今有学者认为约在湖北枣阳市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