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蛛网膜炎cerebral arachnoiditis多为软脑膜或局灶性感染性波及蛛网膜而继发的一种感染性疾病,又叫浆液性脑膜炎。局灶性感染可见于中耳炎、副鼻窦炎、咽与扁桃体感染等;全身性感染如结核、流感、肺炎、伤寒、百日咳、白喉等;此外,某些寄生虫、颅脑损伤、铅中毒、酒精中毒、肾炎等病亦可并发蛛网膜炎。但以结核和流感最为多见。临床表现与轻型脑膜炎相似,一般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均较轻,病程亦短,其他脑神经损害亦少见。如亚急性或慢性及局灶型症状更轻微或局限于某些部位的某种症状。脑脊液压力增高,无色但不一定透明,淋巴细胞中等度增多,蛋白含量增高,氯化物和糖含量正常或低于正常,查不到细菌。本病应及早找出致病原因,以病因治疗为主。 脑蛛网膜炎 脑蛛网膜炎脑蛛网膜炎是一种由不同病因引起的非特异性蛛网膜慢性炎症。亦称浆液性脑膜炎,“假脑瘤”。 一部分病例系继发于软脑膜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感染病灶可来自头部器官如中耳炎、鼻及鼻窦炎、龋齿、咽喉部感染等,或全身性疾病,如结核、流感、梅毒、流行性腮腺炎、伤寒、百日咳、白喉、风湿热、败血症等。其中以结核及流感最为常见。此外颅脑外伤、脑寄生虫病(日本血吸虫、囊虫),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室内注入药物或造影剂之后等都可引起。但有不少病例的原因不明。 病理检查可见蛛网膜增厚,灰白而发暗,可呈弥漫性,或只局限于脑基底部及脑池,尤其是交叉池。常与硬膜、软膜甚至脑组织、脑神经等发生粘连。有的形成囊肿,中含脑脊液。如粘连影响脑脊液吸收及循环则可见脑室系统扩大,脑积水,显微镜下可见蛛网膜大量小圆形细胞浸润,亦可见主要为网状层的纤维增殖型变化,蛛网膜细胞失去正常形态。 各年龄都可发病,而以中年为多。通常多慢性起病,临床表现可有几种类型: (1) 广泛型: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者与其他急性脑膜炎相似,但症状较轻。表现为低热、全身不适、畏寒、头痛及脑膜刺激征等,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较不明显。脑脊液压力多稍高,外观透明,细胞数稍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稍高,糖及氯化物含量大多正常。病程持续数日或数周,逐渐好转,或波动起伏而加重。慢性起病者无发热,脑膜刺激征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及较弥散的神经系统症状,有时可侵犯多个脑神经或双侧锥体束。部分病例有颅内高压及视乳头水肿,脑脊液除可发现压力、细胞数及蛋白含量稍增高外,多无其他异常。 (2) 局限性粘连性脑蛛网膜炎:大致可包括半球型,视交叉型及后颅窝型等。 ❶半球型:常有局限性癫痫发作,单瘫、偏瘫,失语或感觉障碍等症状,脑膜刺激征少见,亦可有颅内压增高。 ❷视交叉型: 或称颅底型,发病缓慢,间或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一侧或先后两侧视力减退,原发或继发视神经萎缩,有时亦可见视乳头水肿,视野改变形式多样。头痛常见,由于此部位毗邻第三脑室底部,故有时出现间脑症状,如烦渴,多饮,多尿,肥胖,睡眠障碍,代谢异常等,但垂体功能障碍则少见。 ❸后颅窝型: 最常见的后颅窝中线型是指小脑延髓池部位蛛网膜粘连及囊肿形成,常引起梗阻性脑积水,发病急,病程短,主要表现为颅压增高症状,尚可有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展神经麻痹,小脑体征,锥体束征等。小脑桥脑角部位蛛网膜粘连则多慢性起病,常表现为耳鸣、耳聋、眩晕、面部感觉障碍、角膜反射迟钝及面神经瘫痪等,有时有展神经麻痹及小脑体征,但眼球震颤少见。 诊断一般依据起病大多慢性,病程较长,常有缓解或复发; 病前可有感染,头部外伤或脑室内注射药物历史;症状较散在,而且一般较轻; 脑脊液正常或仅有轻度改变;以及经治疗后有一定好转等。但实际上常不易与肿瘤鉴别,气脑造影可发现粘连部位空气充填欠佳,如有脑积水尚可见脑室系统扩大。脑室造影对后颅窝型诊断有帮助,但亦常难与后颅窝肿瘤鉴别,有时仍不免需手术探查。本病尚须与上矢状窦血栓形成及中毒性脑病等鉴别。 抗感染治疗常用青、链霉素,有结核病者应同时采用抗痨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可根据病情轻重,采用口服或静脉给药。合并颅内高压者需用脱水疗法。解除粘连可用碘剂口服,糜蛋白酶肌肉注射等,亦有采用小量空气鞘内注射者,但效果不肯定。 上述治疗效果不佳或颅内高压明显甚至有脑疝形成者可采用手术治疗。但多只适用于后颅窝中线型或有囊肿形成者。视交叉型者手术解除粘连有可能挽回视力,但手术后粘连常又复发。 ☚ 结节病性脑膜炎 神经-白塞综合征 ☛ 000117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