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脑的显微外科解剖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脑的显微外科解剖 脑的显微外科解剖通过手术显微镜观察,并适用于显微神经外科的脑部解剖学,称为脑的显微外科解剖。现按不同部位分区介绍之。 图1 海绵窦 海绵窦外侧壁、中颅窝底部分硬脑膜已切除 1. 视神经 2.颈内动脉 3. 眼支 4. 上颌支 5.下颌皮 6.鞍背 7.动眼神经 8. 滑车神经 9. 外展神经 10. 三叉神经 11.半月节 Willis脑底动脉环前部由两侧大脑前动脉和前交通动脉组成,它们在视交叉或视神经的上方汇合。通常汇合点近侧的大脑前动脉用A1表示,远方用A2表示。A1段的直径平均2.6mm; 长度不定。前交通动脉长2~3mm,直径平均1mm。大脑前动脉与前交通动脉可有下述变形:一侧大脑前动脉发育不良者见于7%的人体,前交通动脉发育不良见于6%。前交通动脉只有一根者见于60%,有两根者见于30%,三根者见于10%。A1段呈双者少见,见于1.5~10%,从前交通动脉发出第三根动脉,位于两侧A2之间,称为Wilder端末动脉。Heubner回返动脉:从A1段或A2段的近端0.5mm内发出,在A1外侧反向行进,再与大脑中动脉伴行,进入前穿质(39%)及(或)侧裂。其直径平均1mm。沿途发出分支,分布于尾核前部、壳核前1/3、苍白球外侧部和内囊前支。其它穿动脉: 自A1、A2和前交通动脉分出,分布于前穿质、额叶底面、视交叉背侧部、视径、视上区、外侧裂近方。A1有2~15分支,前交通动脉有0~4分支,A2较少。 Willis脑底动脉环后部由两侧后交通动脉和大脑后动脉汇合而成; 基底动脉上段和脉络膜前动脉也包括在内。 基底动脉: 分叉点变异很大,大多数位于脚间窝 (88%),低位者可在桥脑上缘 (10%),高位者在乳头体前部(2%)。基底动脉上段1cm内穿支很多,平均8个,直径0.1~0.5mm,进入中脑。 大脑后动脉近段(起始点至后交通动脉汇合点):有1~13个穿支,较常见的4个穿支是: ❶丘脑穿动脉是最大的分支,由后穿质进入间脑。 ❷内侧脉络膜后动脉分布于丘脑、第三脑室脉络丛、侧脑室脉络丛。 ❸四叠体动脉至四叠体。 ❹至大脑脚和中脑被盖的分支。大脑后动脉远段(后交通动脉汇合点的远侧): 重要穿动脉有丘脑膝状体动脉,分布于丘脑外侧核群的后部。 后交通动脉: 平均有7个穿支,直径0.1~0.6mm,分布于灰结节、后穿质、视束、大脑脚、乳头体、视交叉和脚间窝,并供应下丘脑后部、丘脑前部、内囊后支和底丘脑。较大穿支中的80%分布于乳头体与视束之间,最大的一个分支称乳头前动脉,供应丘脑前,外部和丘脑下部前、外部。 脉络膜前动脉: 多数从颈内动脉分出,起始点位于后交通动脉起始点的远方2.7mm处,离颈内动脉分又数mm。分布于: ❶颞叶钩回、梨状区和杏仁核; ❷视束、外侧膝状体和视放射; ❸内囊膝部和后支、苍白球内侧核、尾核尾部; ❹丘脑外侧核群、底丘脑; ❺大脑脚中1/3和黑质。 颈内动脉的直接穿支: 在后交通动脉起点的远侧,常有2~3个穿支进入视束、视交叉、视神经、下丘脑前部、前穿质和颞叶内侧部。 脑底动脉环后部的变形: 如果后交通动脉近段的直径比后交通动脉大,就认为脑底动脉环后部是正常的,占54%。变形包括: 后交通动脉发育不良(占32%),后交通动脉近段发育不良(占22%)。 岩尖与邻近的神经有: ❶外展神经,经Dorello管进入海绵窦。此管位于Gruber岩床韧带、岩尖和鞍背三者之间。有时外展神经在进入此管前分裂成几根,有些根丝从岩床韧带的上方进入海绵窦(图2)。 ❷三叉神经的节后部份,位于岩尖外侧的三叉切迹中。在其前下方,颈内动脉在岩骨内通过。在半数人中,动脉与神经之间没有骨壁分隔,以致从三叉神经根的外侧缘向外,颈内动脉仅由硬脑膜覆盖。岩上窦通常在三叉神经根的上方通过,但也可分成两支,在Meckel 腔的开口处将三叉神经根包围。三叉神经的节后部分由大根、小根和中间根三部份组成。大根传导面部痛觉和温度觉; 中间根传导轻触觉,可能参与角膜反射; 小根传导三叉神经运动功能。在桥脑侧池中,三叉神经根的这三部份可以清晰区别(图3)。此外,就大根而言,在其进入桥脑之前,可约略区分为三部份,相当于眼支、上颌支和下颌支。 ❸岩大浅神经,进入破裂孔后,参与颈内动脉四周的交感神经丛,形成Vidius翼管神经,进入翼管。 ❹岩小浅神经,由鼓室穿出,到达岩骨上表面,位于岩大浅神经的外侧,平行向前,进入卵圆孔或Arnold无名小管。 图2 左鞍旁和岩尖附近结构 1. 视神经(切断后翻向前) 2. 颈内动脉 3. 中床突 4. 动眼神经5. 滑车神经 6. 后床突 7.Gruber韧带 8. Dorello管 9.外展神经 10. 小脑前下动脉 11.前床突 12. 三叉神经眼支 13.三叉神经上颌支 14. 三叉神经下颌支 15. 岩小浅神经 16. 岩大浅神经 17. 岩静脉 18. 小脑上动脉 图3 右侧三叉神经根 1.小根(运动根) 2.中间根 3. 大根(感觉根)分 内听道和有关的神经与血管: 内听道内有五根神经,即: 面、前庭上、前庭下、耳蜗和中间神经,它们都从桥脑发出,经桥脑侧池进入内听道。在内听道的外侧段,这五根神经的位置较有规律。内听道的外端由横嵴分为上、下两部,每部分各有小孔两个。面神经和前庭上神经进入上部的两孔,面神经在前称面神经管,前庭上神经在后,二者又由一纵嵴分隔。耳蜗神经和前庭下神经别进入下部的二小孔,耳蜗在前称螺旋孔束,前庭下神经在后。中间神经则位于面神经与前庭神经之间。面神经进入面神经管数毫米后,就形成膝状神经节,再转向后,在外侧半规管后下方,下行于中耳的后壁,出茎乳孔到达面部。从膝状神经节有岩大浅神经分出前行,经面神经管裂孔穿出岩骨到达中颅窝底。在大多数场合,膝状神经节、邻近的面神经以及岩大浅神经近端,由薄层骨质覆盖。但有15%的覆盖骨质部分或全部缺失,致使上述结构暴露于中颅窝底,与硬脑膜邻接。前庭上神经进入内听道上部的小孔后分布于球囊、椭圆囊和上、外半规管。前庭下神经进入内听道底小孔后,分布于球囊和后半规管。耳蜗神经进入螺旋孔束后,分布于耳蜗(图4)。中间神经是面神经的感觉根,其解剖途径分为三部:起始段为听神经的一部分,长0~19(平均8)mm; 中间段为游离的神经,长1~18 (平均10)mm,位于前庭上神经的前方; 第三段与面神经合并,在面神经到达内听道底之前,长1~11(平均5)mm(图5)。上述诸神经的动脉供血来自小脑前下动脉的分支。面、听神经和迷路均由独立的动脉供血,各在桥脑侧池或内听道内从小脑前下动脉分出,相互间无侧支吻合。小脑前下动脉末梢部分有时先入内听道,然后再返回到桥脑侧池,给桥脑供血。 图4 桥小脑角上观图 1. 岩大浅神经 2. 耳蜗3. 面神经膝部 4. 半规管 5. 小脑幕附着线 6.岩静脉 7. 三叉神经 8.外展神经 9. 小脑前下动脉 10. 面神经 11.中间神经 12. 听神经 13. 桥脑 颈静脉孔和有关结构: 颈静脉孔由两部分组成。后外部分称静脉部,有颈静脉球、迷走与副神经和脑膜后动脉通过; 前内部分称神经部,有岩下窦和舌咽神经通过。这两部有纤维桥相隔,有26%的纤维桥呈骨化。覆盖在颈静脉孔上的硬脑膜形成两个孔道: 一个称舌咽道,在神经部内,有舌咽神经通过; 另一个称迷走道,在静脉部内,有迷走神经通过。此二道由硬脑膜构成的隔膜分开,相距0.5~4.9mm。硬脑膜在二道的前外缘呈唇状突起,向后内方伸出,盖在道内的神经上,犹如内听道口的外缘。舌咽神经根由延髓上端发出; 发出点位于面神经根的尾侧,橄榄核背侧2~4mm,第四脑室侧孔的腹侧; 此根的颅内段长15~21(平均17.6) mm,由一个感觉根和一个运动根组成; 前者位于背侧(较粗),后者位于腹侧,两者在舌 图5 内听道内神经 1,3. 前庭上神经 2,6. 前庭下神经 4. 中间神经 5. 面神经7. 耳蜗神经 图6 颈静脉孔的解剖 A. 硬脑膜隔较宽,将舌咽和迷走神经分开,但没有将迷走和副神经隔开,迷走神经进入迷走道时呈分散状。 咽道口汇合后进入道中,直径0.4~1.1mm。迷走神经根由一排根丝组成,位于舌咽神经根的尾侧2mm,分布范围达2~5.5mm,根丝直径0.1~1.5mm。在这组丝的腹侧另有几个较小的根丝。全部根丝汇合后进入迷走道,其颅内段共长15~22.9 (平均17.1)mm。副神经的延髓根位于迷走根的尾侧,排成一列,与迷走根不易区分。副神经脊根位于延髓根的尾侧12mm。这些根丝直径0.1~1mm,颅内段最长17~26mm。迷走根、副神经延髓根和脊根三者可汇合成一组进入迷走道,也可分开进入,12%的场合下有硬脑膜隔将迷走与副神经根分开(图6)。小脑后下动脉,此动脉从椎动脉分出后,在舌咽、 迷走和副神经根丝的全部或一部分的腹侧上行,随后转向背侧。转弯部分可在这些神经根的任何一处。 图5 内听道内神经 1,3. 前庭上神经 2,6. 前庭下神经 4. 中间神经 5. 面神经7. 耳蜗神经 图6 颈静脉孔的解剖 A. 硬脑膜隔较宽,将舌咽和迷走神经分开,但没有将迷走和副神经隔开,迷走神经进入迷走道时呈分散状。 图7 颅底脑池 1. 嗅池 2. 胼胝池 3. 交叉池 4. 颈内动脉池 5. 侧裂池 6. 脚池 7. 脚间池 8.环池 9. 桥前池 10. 小脑桥脑角池 11. 小脑延髓侧池12. 颈髓蛛网膜下腔 13. 小脑延髓池 a. 大脑前动脉 b. 大脑中动脉 c. 脉络膜前动脉 d. 后交通动脉 e. 大脑后动脉 f.基底动脉 g. 小脑上动脉 h.小脑前动脉 i. 小脑后下动脉j. 基底动脉 Ⅰ.嗅神经 Ⅱ.视神经 Ⅲ.动眼神经 Ⅳ.滑车神经 Ⅴ1. 三叉神经眼支 Ⅴ2. 三叉神经上颌支Ⅴ3. 三叉神经下颌支 Ⅵ.外展神经 Ⅶ.面神经 Ⅶ.听神经Ⅸ.舌咽神经 Ⅹ.迷走神经 Ⅺ.副神经 Ⅻ.舌下神经 脑池与池内结构: 下面列举各脑底的脑池及池内的神经与血管。在诸脑池间有蛛网膜分隔,此分隔呈多孔形和小梁形。如果血管从一个脑池穿入另一脑池,在穿越分隔处的蛛网膜增厚变韧,需用锐器才能将之切开 (图7)。 ❶小脑延髓腹外池内有椎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的起始部,舌咽、迷走、副、舌下诸脑神经,延髓外静脉和橄榄后静脉,以及脉络丛等。 ❷桥前池为基底动脉,小脑前下及小脑上动脉的起始部。外展神经。桥脑前和桥脑前内静脉。 ❸桥脑小脑池有三叉、面、听神经。小脑前下动脉。桥脑外静脉和岩静脉。 ❹脚间池有基底动脉分叉、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后交通动脉。基底静脉、脚间静脉、后交通静脉。动眼神经。 ❺脚池有脉络膜前动脉和脉络膜后内动脉。基底静脉。 ❻视交叉池有视交叉前部和视神经。垂体柄。大脑前动脉起始部和前交通动脉。 ❼颈动脉池有颈内动脉,脉络膜前动脉起始段、后交通动脉起始段。 ❽侧裂池有大脑中动脉。侧裂静脉、额眶静脉、基底静脉的外侧支。 ❾终板池有大脑前动脉的近侧部分、前交通动脉、Heubner回返动脉、下丘脑动脉、额眶动脉起始段。终板的静脉系。 ❿四叠体池有大脑大静脉。胼周动脉末梢段、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11)环池的小脑幕上部分有基底静脉和大脑后动脉。小脑幕下部分有小脑上动脉和滑车神经。 ☚ 脑的解剖 脑水肿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