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梅毒瘤
晚期神经梅毒的一种。多见于中年男性。据国外统计发生率约为脑肿瘤的0.1~0.2%。国内解放后晚期梅毒已甚罕见,脑梅毒瘤几近绝迹。本病变为一慢性肉芽肿样病变,由梅毒感染累及脑膜结缔组织及脑血管壁并扩展至脑实质而成。好发于大脑半球,偶见于脑干、小脑、第四脑室、垂体及下丘脑。大多单发,呈不规则圆或卵圆形,直径一至数厘米,橡皮样硬度,切面呈灰红色。镜检可分三区: 中心区广泛坏死,含有大量嗜银纤维,为脑梅毒瘤的特点。中间区主要是细胞结构,有浆细胞、淋巴、单核细胞、纤维母细胞、类上皮及巨细胞; 所有血管呈血管炎或血管周围炎。外周区为胶原纤维组成。临床表现类似颅内占位病变,除头痛、呕吐、视力减退、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症外,根据病灶部位尚可出现局限性癫痫、偏瘫、失语、颅神经麻痹等; 诊断时应与其他引致颅内压增高的病变鉴别。爱-罗瞳孔对诊断是一重要依据;血及脑脊液梅毒反应阳性也有重要参考价值。治疗以驱梅为主,包括应用铋剂、碘剂及青霉素,症状多可减轻。但若有严重局灶病征或颅内压增高,药物治疗无效时,需手术切除。术后仍需驱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