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的康复医疗
脑性瘫痪是指从胎儿期到新生儿期由于脑部的非进行性病变而引起的运动和/或姿势的永久性异常。至于由脑部进行性疾患所引起的瘫痪或一过性的运动障碍或运动功能发育迟缓,均不列入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的发病率约为每1,000次分娩中有0.5~5例,或每1,000名学龄儿童中有1例。全世界约有脑性瘫痪患者1,500万名。
脑性瘫痪的分类 可同时使用以下三项分类。
按运动障碍分五型: 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强直型、共济失调型、震颤型、混合型。
按瘫痪部位分四型: 截瘫(常为痉挛型)、偏瘫(常为痉挛型,偶有手足徐动型)、三肢瘫、四肢瘫。
按严重程度分三型: 轻型 生活能自理,可行走、无语言障碍,不需治疗; 中型 生活自理、步行或言语有一定困难,要使用支具或其他帮助,故此型需治疗;重型 运动及语言障碍较严重,需治疗,但难以恢复。
脑性瘫痪患者除肢体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外,还常合并有:
❶癫痫。
❷听力障碍 (多并发于核黄疸)。
❸视力障碍(包括斜视、偏盲,甚至视力丧失)。
❹感觉缺失。
❺知觉障碍。
❻语言障碍(构音异常、运动性语言障碍)。
❼智力发育迟缓。
❽情绪障碍。因此,对脑性瘫痪患者的康复医疗应包括运动、感觉、知觉、语言、智能、精神和情绪等方面,对年长儿童在学习上和职业技能上也要有一定的康复帮助,但最基本的康复处理是运动功能方面(尤其步行和日常生活活动)的训练。
运动和姿势控制的评价 上肢运动 伸手取物,抓握,放置物件,松开手指,把手收回,拇指与手指对指,腕屈伸,肩外展,前臂旋前旋后。
步行 序贯性,平衡性,步态。
口腔运动 咀嚼,唇颊运动,舌头运动,吞咽,
姿势控制
❶仰卧位: 两腿屈膝屈髋。
❷俯卧位: 抬起头部和上体。
❸四肢着地位: 身体前后移动。
❹坐位:盘坐位(两足掌相贴),直腿坐位,椅边坐位。
❺跪位: 跪坐(坐在足跟上),双膝跪立,单膝跪立(两膝交替)。
❻蹲坐位: 全蹲。
❼立位: 平衡性。
❽头部姿势控制: 能维持头部正直的时间有多长,头部姿势倾斜后有何反应。
脑性瘫痪康复的原则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训练;采取综合性康复措施; 专门的儿童康复机构训练和家庭康复相结合。
早期,从婴幼儿阶段未满八个月就把脑性瘫痪诊断出来并开始康复医疗,效果较好。此时着重使用神经发育疗法,其特点是按照神经生理学的原理和身体发育的规律,通过感觉(皮肤触觉、肌肉关节深部感觉等)的刺激,引起所需要的反射性运动,或形成恰当的姿势,或抑制过高的肌张力或不适当的姿势和/或运动模式,从而促进正常姿势和运动模式的形成和发展,亦即促进身体运动的发育和随意控制,例如,抬头至过伸位,可促进身体其他部位伸肌张力的提高而抑制其屈肌的张力,相反,弯曲头部则促进身体其他部位屈曲运动,抑制伸肌张力亢进; 上下肢外旋动作能抑制伸展运动,而内旋动作则抑制屈曲运动;肱骨外展至水平位或斜伸可抑制颈、臂、手的屈曲; 举臂过头则促进髋关节及躯干伸展。
学龄前和学龄儿童患者宜进行医疗体操、矫正体操和作业疗法,以进一步训练步行能力,掌握日常生活动作技能,改善平衡能力和动作的协调性、准确性、灵活性,改善对头部的控制。体操的内容包括:
步行练习 对尚未能独自步行的患儿,可试穿着矫形支具(护膝或连腰支具),在治疗师扶助和指导下,扶双杠或在双杠内练习步行,以后改为一膝固定,最后双膝均不需固定。经过一年以上的耐心训练,一些患者能不
对已能步行的患者,应进一步纠正其不正确步态,如剪刀步 (两腿内收交叉)、顿足步(步行较快时,两足顿跳)、直腿步 (下肢僵直痉挛、不能屈起)、落足点不正确、腿内旋、足内收等。可让患者沿着正确的步印或图案步行。
手功能训练 在坐位或卧位下学习手的细致活动 (此种体位可免除躯干肌及下肢肌紧张影响手的活动),对手足徐动及痉挛型患者,应教会控制上肢各关节活动的练习,包括肩、肘、腕及手指的屈、伸等运动,按口令进行。
放松性练习 目的在于减轻肌痉挛程度和降低肌张力,如两臂作前后左右放松性摆动,在立位下两腿轮流作前后摆动,头及上体作放松性前倾运动。
协调性和准确性练习 例如足和手按照口令指向一定的方向和放在一定地方,向一定方向投球,也可结合游戏进行训练,患者与治疗师或另一患者对坐,在其足前置一球,患者按口令把球踢向规定方向,在踢前可给予时间准备,对准方向,治疗师数1、2、3、4、5,在数至5时,患者把球踢出,以后准备时间减至3次,最后按治疗师的随意口令立刻踢球; 还有一种较简单的练习是让患者用手持球,数至第10时把球放下,以后逐渐减少准备时间至5数,这些练习既培养动作协调性、准确性,又能培养迅速反应。
节律性练习 对有手足徐动的患者,节律性练习尤其有意义,患者唱着歌曲或背诵着童谣来做游戏; 有音乐伴奏作操,按音乐节拍进行两臂有节律的摇动,乐曲的旋律最初较缓慢,使儿童逐渐适应。
作业治疗 重点是训练日常生活自理,如穿衣,使用碗、筷、汤匙、茶杯,洗面,刷牙,大小便等,教会使用辅助用具,并可进行剪纸、绘画、泥塑等工艺训练,特别是应用色彩鲜明的玩具和游戏用具进行游戏治疗。
言语治疗 脑性瘫痪患者的言语障碍主要是运动性言语障碍,由于与构音有关的肌肉失去正常功能,故构音困难或不清。如患者智力较低,兼有听力障碍,则语言交流能力更低。训练的方法包括: 对镜作舌头运动 (伸出、缩回、舌抵上颚。舌抵齿列等),舌尖放在口内不同部位,指向不同方向,模仿动物鸣声(如猫叫声、狗吠声等),模仿治疗师发音。此外还应结合进行吞咽活动的训练和改善心理状态,减轻发音的障碍。
智能训练 参见弱智儿童的康复。
针灸治疗 近年来我国开始探索针灸改善脑瘫患者的运动、语言和智力等方面的功能,初步的观察提示对轻症患者有一定的疗效,特别表现在运动和语言能力的改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