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寄生虫病伴发的精神障碍
脑寄生虫病伴发的精神障碍,指各种寄生虫的虫体,虫卵进入大脑引起的精神障碍。这类寄生虫病,在我国较为常见者为脑血吸虫病、脑囊虫病和脑肺吸虫病。
脑型血吸虫病 是指由于日本血吸虫卵在脑内沉积所引起的精神神经障碍。其入脑的途径可能为,寄生在门脉系统的成虫排出的卵,随血流经肺循环而进入体循环系统到达脑部。
本病流行于南方的长江、珠江及钱塘江流域。脑型患者约占4.3%。精神障碍多见于急性患者。病理解剖发现,虫卵多沉积在大脑中动脉供应区,虫卵周围组织有浆细胞、多核巨细胞与嗜酸粒细胞浸润形成结节。这些结节多个聚和可成为肉芽肿; 散在的可形成局灶性脑膜炎与蛛网膜粘连。病变周围组织可有炎性、水肿、变性、软化、萎缩或疤痕等改变。
急性型患者多有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意识模糊、呆滞、淡漠、嗜睡、对周围事物辨别不清、答非所问、定向障碍,甚至昏睡或昏迷。亦可出现谵妄状态,喃喃自语,内容零乱,躁动不安,打人毁物,情绪紧张恐怖,生动幻视,以及片断的被害妄想。同时可见大小便失禁、癫痫发作、锥体束征及脑膜刺激征等。
慢性型患者较少发生精神障碍,主要为癫痫发作、感觉和运动障碍以及颅内压增高等征象。
本病诊断如追询患者有血吸虫感染史,而后出现中枢神经系损害的表现,经抗血吸虫治疗后脑部症状消失、部分改善或停止发展,则可确诊。
治疗以锑剂为主。精神症状可使用抗精神药物。癫痫发作可使用抗痉挛药。脑压过高则应予脱水。有肉芽肿定位明确者可引手术治疗。
脑囊虫病 本病是由于进食未经煮熟而沾有猪绦虫卵的食物后,存活的虫卵进入胃肠道,卵壳溶解后囊尾蚴脱出,穿过肠壁粘膜经血流播散全身,侵入脑部所致。
本病多见于华北、东北、西北和华东地区。脑囊虫病占囊虫病的45~75%。病理解剖见囊虫分布于脑的任何部位,以大脑皮质浅表部与颅底面脑膜较多,白质内、室管膜上也可发现。从单个到数百个不等,约黄豆大小。虫卵周围脑组织形成囊壁,由淋巴细胞、浆细胞、异物巨细胞、嗜酸粒细胞、神经胶质细胞与胶原纤维组成。有的可形成钙化结节。
临床表现除癫痫发作、颅内压增高和肢体感觉运动障碍外,少数病例可出现精神症状。轻者出现神经衰弱综合征;重者出现痴呆,表现迟钝、记忆障碍、智能减退。也有的呈柯萨可夫综合征,或出现急性精神错乱、谵妄、幻觉、兴奋或朦胧,木僵或昏睡状态。也有的表现为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或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有的病人意识朦胧常在颅内压增高情况下出现; 情绪改变多在癫痫发作过程中伴发。
诊断应首先肯定有猪囊虫感染,不久出现上述神经精神症状和体征者,即应考虑本病。
本病无特殊治疗,多采取对症处理。个别有囊肿形成梗阻脑脊液循环或有激惹性癫痫病灶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同时有猪绦虫感染时应及时予以治疗。
脑型肺吸虫病 本病是由于食入未经煮熟并已感染的第二中间宿主蟹类或蝲蛄之后,囊尾蚴即变成幼虫或成虫在人体内穿过肠壁、膈肌、胸腔和颈部组织,沿颅底破裂孔移行入颅腔,寄生于脑组织内所致。
本病多见于江苏、浙江、东北和四川等地。脑型约占肺吸虫病患者9~16%。病变多侵犯颞叶,次为顶叶和枕叶。主要为白质中的多发性脓肿。早期为脑膜脑炎,中期为局限性多房性脓肿,最后遗留疤痕与萎缩性改变。半数病例在脑组织切片中可发现成虫。
临床表现除有脑膜炎、颅内压增高及肢体感觉运动障碍等征象外,少数病例可出现精神症状,如意识模糊、表情呆滞、言语不清、反应迟钝、记忆减退和嗜睡等。也可有脑萎缩的患者,可有明显智能减退与性格改变。视幻觉和癔病样发作或长达数月的昏睡。诊断必须肯定有肺吸虫感染,经一段时间后出现上述神经精神障碍时,即可考虑本病。
治疗以硫双二氯酚(bithionol)最有效,且可改善脑部症状,并作其他对症处理。对病灶局限有一定压迫症状者,可作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