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郙阁颂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郙阁颂 《郙阁颂》全称《李翕析里桥郙阁颂》,在东汉摩崖石刻中,与《西狭颂》和《石门颂》合称为”三颂”。它刻于东汉灵帝建宁五年(172),石刻在陕西略阳县,乃为颂扬太守李翕治理通道的功绩而勒。 《郙阁颂》单字结体内敛而将方格四角撑满,因此布局绵密,外廓整方,有铸钢浇铁之态。用笔厚重而沉着,于缓慢的动作中表现流动,以粗厚雄强的圆笔表现力度,波挑短粗而不扬,而“不扬”又有“欲扬”之势,宛如弓满欲发,充满了力量。此外它用笔表现出外方内圆、外刚内柔的内涵,更显现出稳如山岳的魁伟神采。 由于《郙阁颂》笔道粗重,因而字与字、行与行、笔画与笔画之间的空间被紧缩了,黑白对比因此也强烈起来。这一章法上的特点被近代书论家康有为称为“茂密”。他说: “吾爱《郙阁》体法茂密,汉末已渺,后世无知者。惟平原章法、结构独有此意。”平原即指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尽管颜真卿未必学过《郙阁颂》,但我们的确可以从他们的楷书作品如《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大唐中兴颂》中,看到这种“茂密”的张扬。 由于《郙阁颂》与《西狭颂》都是颂扬李翕的功绩,主其事者又都涉及一个名叫“仇审”的人,所以这两篇石刻文字便成了姊妹篇。 近人祝嘉在其《书学论集》中说:“《石门颂》巧多于拙,《西狭颂》巧拙各半,《郙阁颂》则纯用拙,它们是各有其特点各有其妙境的。”又说:“《郙阁》形拙而神巧。” “《石门》的拙,不同于《西狭》的拙,《西狭》的拙,又不同于《郙阁》的拙。巧也一样,各不相同。假使相同的,那有什么妙处呢”祝嘉关于《郙阁》等三颂的巧拙论,可谓入木三分。试取三《颂》联系上述观点读之,便觉回味无穷。 郙阁颂 郙阁颂东汉*摩崖。全名《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郙阁颂》。建宁五年(172)二月刻。*隶书,20行,行27字。在陕西略阳县西南5里白崖。现存者,为南宋田克仁于绍定三年(1230 )摹刻,明申如埙补刻。亦有谓蔡邕书者。但由题名观之,当系*仇靖撰。字大一寸七分,书风古朴,多含篆意。 ☚ 西狭颂 杨淮表纪 ☛ 郙阁颂 郙阁颂东汉*摩崖。全名《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郙阁颂》。建宁五年(172)二月刻。*隶书,20行,行27字。在陕西略阳县西南5里白崖。现存者,为南宋田克仁于绍定三年(1230 )摹刻,明申如埙补刻。亦有谓蔡邕书者。但由题名观之,当系*仇靖撰。字大一寸七分,书风古朴,多含篆意。 ☚ 西狭颂 杨淮表纪 ☛ 郙阁颂东汉摩崖刻石。建宁五年(172)立,在今陕西省略阳县栈道中,高2.51米,宽1.82米,额题《析里桥郙阁颂》,额与原文俱八分书。现所见为后人补刻,字迹较拙,且有误出,当以洪适《隶释》为准。其原文为:“惟斯析里,处汉之右,溪源漂疾,横柱于道。涉秋霖漉,湓溢滔涌。涛波滂沛,激扬绝道。汉水逆让,稽滞商旅。 路当二州,经用䘢沮。 沮县士民,或给州府。休谒往还,恒失日晷。行理咨嗟,郡县所苦。斯溪既然,郙阁尤甚。缘崖凿石,处隐定柱。临深长渊,三百余丈。接木相连,号为万柱。过者栗栗,载乘为下。常年迎布,岁数千两。遭遇聩纳,人物具隋。沈没洪渊,酷烈为祸。自古迄今,莫不创楚。于是太守汉阳阿阳李君讳翕字伯都,以建宁三年二月辛巳到官,思惟惠利,有以绥济。闻此为难,其日久矣。嘉念高帝之开石门,元功不朽。乃俾衡官掾下辨究审,改解危殆,即便求隐。析里大桥,于今乃造。校致攻坚。□□工巧。虽昔鲁班,亦其儗象。又㪚关之漯,从朝阳之平,减西□□高阁,就安宁之石道。禹导江河,以靖四海。经纪厥续,艾康万里。臣□□□,勒石示后。乃作颂曰:□□□□,降兹惠君。克明俊德,允武允文。躬俭尚约,化流若神。爱氓如□,□□平均。精通皓穹,三纳苻银。所历垂熏,香风有邻。仍致瑞应,丰稔□□。□□□乐,行人夷欣。慕君靡已,乃咏新诗:□□□□兮,坤兑之间;高山崔嵬兮,水流荡荡。地既瘠确兮,与寇为邻,□□□□□□以析分。或失绪业兮,至于困贫;危危累卵兮,圣朝悯怜;𨱞艾究□兮,幼□□□。 □□救倾兮,全育□遗;劬劳日稷兮,惟惠勤勤。黄邵朱龚兮,盖不□□;□□充赢兮,百姓欢欣。佥曰太平兮,文翁复存。建宁五年□□月十八日癸□,时衡官□□□仇审字孔信,从史位□□□□字汉德为此颂,故吏下辨□□□子长书此颂。时石师南□□□□威明。”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