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衰竭学说
中医学关于衰老机制的学说,源于《黄帝内经·素向》。中医学以脏腑为人体机能结构的核心,认为一切生命现象都是脏腑机能活动的体现,因而,是脏腑机能的衰竭导致了衰老过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❶脏腑机能普遍的退行性变化。衰老的表现是全身性的,根据中医学理论,齿发脱落、筋骨懈惰、健忘、耳目不聪属于肝肾,气血运行迟缓、皮肤松弛、感觉迟钝、精神萎靡属于心肺,肌萎无力、身体沉重属于脾胃,涉及所有脏腑,说明衰老是体内生理机能普遍、系统的退行性变化的结果,而不是单一脏器的衰竭,故《黄帝内经》称之为“五脏皆衰”。其中的机理,除肾、脾先、后天之本的衰竭所起的主导与基本作用(参见肾气自然衰竭学说、脾胃衰竭学说)外,肝的机能退变之藏血不足、疏泄失常、心的机能退变之心神失主、脏腑关系不调和血脉虚弱瘀涩,以及肺的机能退变之宗气失运,其本身即衰老的组成部分,又都是加速衰老过程的重要机制。
❷脏腑先天禀赋不足机能虚弱。《黄帝内经》曾论及五脏“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六府“小大长短厚薄结直缓急”,并特别指出“五脏坚固”者多长寿,“五脏皆不坚”者易夭折,说的就是脏腑先天禀赋对衰老过程的影响,禀赋强者,脏腑机能旺盛、协调,难使之发病,病亦易愈;禀赋弱者,机能易于衰疲,易病难愈,往往导致加速衰老的到来。禀赋不足,或一脏或多脏,对衰老的影响不同,可据其外在表现分析。一般而言,肾先天禀赋不足易夭,它脏次之,若能针对性加强后天护养,亦可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