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相关
中医学关于内脏相互联系的理论。由于经络的络属沟通和气血津液的温养作用,而使脏腑在结构上相互连通,在生理功能上相互配合,在病理变化上相互影响。
五脏相关 心与肺主要是心主血和肺主气的关系。若肺气虚或肺宣发肃降,可致心气虚或心血瘀阻,从而影响心主行血的功能,使血行不畅,出现胸闷、心悸、脉涩或结代,或唇青舌紫等症;若心的阳气不足,或心脉痹阻,也会导致肺宣降失常,而见咳喘、气促等肺气上逆之症。心与脾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若心神过用,可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若脾气虚、运化失职,气血生化乏源,脾不统血而出血,便可造成心血不足,而成心脾两虚,可见眩晕、心悸、失眠、腹胀、便溏、食少、倦怠等症。心与肝主要表现在心主行血,肝主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相互配合,而使血液正常运行。病理上“心肝血虚”亦常同时出现。此外,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调节情志,两脏在神志活动方面亦相互配合。若心肝火旺,则常见神志失常的症状。心与肾相关,心主火,肾主水,心火下降肾水而不寒,肾水上济心火而不亢,从而保证两脏功能协调平衡,即为“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若心火不能下降肾而独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凝聚,两脏阴阳水火升降失常,则为“心肾不交”、“水火失济”的病态。肺与脾相关,肺主气,参与气的生成,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肺主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液,故两脏相关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津液输布代谢两个方面的相互配合。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肺气不足,而成肺脾气虚之证;脾失健运,水湿不化,则聚而生痰、成饮,又可致肺失宣降,而见咳喘痰多等症,故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若肺病延久不愈而致脾气虚弱,可见纳食不化,腹胀、便溏,甚则水肿等症。肺与肝相关,肺主气,肝主疏泄,肝主升而肺主降,两者在气机的调节方面相互为用。若肝升太过,或肺降不及,则多致气火上逆,而成“肝火犯肺”之证,可见咳逆上气,或咯血等症。肺与肾相关,肺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肺主气、司呼吸而为气之主;肾主纳气而为气之根;故肺肾相关,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方面的相互协助。若肺肾关系失调,水液停滞则下为尿少、水肿,上为咳喘倚息而不得卧;呼吸运动异常,清气不得深入下达而呼吸浅表,则见呼多吸少,动则气喘、汗出等肺肾气虚、肾不纳气的表现。肝与脾相关,主要表现肝主疏和脾运化功能之间相互促进,以及肝藏血与脾统血之间相互配合。若肝脾关系失调,既可因疏泄与运化的病理性影响,而引起“肝脾不和”证,又可因肝不藏或脾不统血,而引起血液的贮藏、生成及运行障碍的病证。肝与肾,肝藏血、肾藏精,故肝肾相关主要表现在精血互生互化方面。“肝肾同源”、“精血同源”都是指此而言的。若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不足,而肝血虚又可引起肾精亏损。此外,肝主疏泄与肾主封藏之间又存有相互制约相反相成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女子的月经来潮和男子的泄精的功能。若疏泄与封藏失调,则可出现女子月经不调,或经量过多或闭经;男子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等症。脾与肾,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所以脾肾相关在生理上,主要表现在先天济后天,后天养先天,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病理上亦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多表现为脾肾两虚。
五脏与六腑相关 五脏属阴为里,六腑属阳为表。脏与腑通过经脉相络属,即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从而构成了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互配合的密切关系,简称为脏腑表里相合。其具体配合,如《灵枢·本输》说:“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
六腑相关 六腑以“传化物”为其主要功能。六腑相关,主要体现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的相互配合。概言之即“传化关系”。饮食入胃,经胃的腐熟和初步消化,下传于小肠,由小肠进一步消化,泌别清浊,其清者为水谷精微,经脾转输,以营养全身;其剩余水液,渗入膀胱经气化而为尿液排出体外;其浊者为食物残渣,下注于大肠,经大肠的燥化与传导而为粪,由肛门排出体外。在饮食物的“传化”过程中,还有赖于胆汁的排泄以助消化;三焦不仅是水谷传化的道路,而且三焦的气化,还推动和支持着传化功能的正常进行、六腑传化水谷,宜通不宜滞,故有“六腑以通为用”、“以通为补”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