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学说 154 脏腑学说研究人体脏腑和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五脏为心、肝、脾、肺、肾,六腑为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中医学的脏与腑和西医解剖学的内脏器官不同,脏与腑不仅是解剖学的概念,重要的是生理、病理功能的概括。脏腑学说的另一部分内容是精、气、血、津液,这些是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来源于先天肾气、后天的饮食和空气,由五脏六腑化生和支配,又反过来滋养全身,保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 五行学说 经络学说 ☛ 脏腑学说中医学名词。阐明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内脏和全身组织器官之间的各种联系的理论。 脏腑学说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的提出与研究者为甘肃临洮人许自诚, 195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医学院, 曾任兰州医学院教授、兰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教研室及中医科主任。脏腑学说的论点认为:中医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只是脏腑生理机能活动与病理变化、诊断、治疗的说理工具,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并非中医理论主体。而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则是脏腑学说。脏腑学说是从整体观念出发,研究和阐明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内脏和全身组织器官之间的各种联系。这一理论自1961年提出,经过20多年的讨论和实践,证明其论点是正确的。脏腑学说的确立在医学实践中有着重要的价值,给医学科学发展带来新的内容, 已载入我国第一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理论》之中。 ☚ 冷链装备 核爆近区放射监测 ☛ 脏腑学说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研究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的学说。 脏腑学说的概念 脏腑,是中医学对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三类。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奇”,作异字解,“恒”是常的意思,这六个组织器官,虽名为腑,但其功能有异于正常的腑,故名。《灵枢·本脏》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些论述,不仅是对五脏和六腑功能的概括,同时也指出了脏与腑在功能上的基本区别。所谓“满而不实”和“实而不满”的含义,王冰解释说:“精气为满,水谷为实。五脏但藏精气,故满而不实;六腑则不藏精气,但受水谷,故实而不能满也。”由此可见,五脏的生理功能主要是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神;六腑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受纳和消化饮食,泌别清浊,排泄废物,以通为顺。 脏腑学说,古人称之为“藏象”,以“藏”代表“脏”字,具有脏腑藏于身内之义。象是征象或现象。所谓“藏象”,也就是取其脏腑虽存于机体之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却有征象表现于外的含义。脏腑一词,是中医学对内脏的固有之称,首见于《内经》,如《素问·阴阳应象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千金方·脏腑论》又说:“人禀天地而生,故内有五脏、六腑、精气、咽喉、唇舌、肛门、胞囊,以此总而成躯。”由此可知,当时已有粗浅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对人体内某些脏器的形态和功能亦有一定的了解(参见“脏腑学说的形成”条)。脏腑学说从整体观点出发,重视机体组织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脏腑的生理功能,脏腑之间,脏腑与皮、肉、筋、骨、脉及眼、耳、口、鼻、舌、前后阴等组织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平衡协调,乃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主要基础。脏腑之间及脏腑与其他组织器官之间的这种平衡协调关系,主要是通过经络系统及气血的联系、调节作用来实现的。这样,人体内各个脏腑、组织、器官便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它们的生成、转化和输布,必须通过不同的脏腑机能活动才能完成;而脏腑的各种机能活动,又无不以精、气、血、津液作为物质基础。同时机体与外界环境保持着对立统一关系,外界环境对机体所发生的影响,主要亦是通过改变脏腑之间的平衡协调状态而反映出来。而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形成和转归,也主要是取决于脏腑及其所属组织器官的机能状态等等。所以,在生理上,脏腑之间及脏腑与其他组织器官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病理上则又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传变的关系。 中医学的脏腑学说与现代医学的最大差异,就在于它是以脏腑(包括经络)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强调机体的整体统一性。它所指的脏腑,名称虽与现代医学相同,而其生理、病理的内容则不完全相同,除包括主要脏器外,更重要的是概括了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种种复杂反映。脏腑学说以“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观点去辨认疾病在脏腑或经络的部位、性质以及机体对疾病的反应性,因此在临床治疗上又有着极为丰富的实践基础。所以,对于中医学的脏腑学说,决不能单纯以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生理学以及病理学等观点去理解。 脏腑学说的形成 脏腑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方面: ❶解剖学基础: 古代医学家对五脏六腑及奇恒之腑在形态学上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对人体进行解剖观察而获得的。如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早在公元前一千四百年已有耳、目、口、鼻、首等多种人体器官的名称记载。而《灵枢·经水》则说:“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据《肠胃》篇有关消化道长度的描述,和近代解剖学的记载,基本上是一致的。后《难经》又记载: “肾有两枚,”,“肝独有两叶,”,“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盛精汁三合”等,也是比较正确的。再如宋代的《欧希范五脏图》、杨介的《存真图》,以及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所载的脏腑图形等,都是通过尸体解剖绘制而成的,对脏腑形态学的认识都有所充实和发展。这些观察,虽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还比较粗浅,但却为脏腑学说的形成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❷朴素的生理与病理的理论: 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细致的观察分析,在《内经》时期就对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如“心主血脉”,“肝藏血”,“肺主气”,“肾主水”,“大肠主传导糟粕”,“胃为水谷之海”等,都有较确切而朴素的认识。以后人们经过长期的生活观察,对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相继提出了“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神明之心、血肉之心”,“脑为元神之府”等理论,对脏腑学说的形成和发展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将伤寒病各种类型的证候及其发展演变的过程,概括为六经辨证体系,实际上是对六经及其所属脏腑病变的系统论述,他所著的《金匮要略》,基本上是以脏腑论病,强调脏腑功能失调乃是疾病发生和转归的根本原因。又如华佗所撰《中藏经》,亦以脏腑虚实进行论证。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则以脏腑的寒热虚实概括杂病,为其立方用药的原则。宋代儿科名医钱乙,以五脏辨证来论述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及其治疗。金元四大家之李东垣、朱丹溪分别对于脾胃及肝肾的生理病理理论有较深入的研究,著有《脾胃论》及《格致余论》。明代赵献可、张介宾等对脾胃及肾阴、肾阳的生理病理及治疗有进一步的发挥,著有《医贯》及《景岳全书》。明代著名的药物学家、医学家李时珍非常重视药物和脏腑的关系,《本草纲目》就附录了《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外科学家陈实功在所著的《外科正宗》中指出:“痈疽必生于脏腑乖变”、“盖疮全赖脾土,调理必须端详”,强调了外科疾病的发生和治疗都与脏腑有密切关系。清初傅山所著《傅青主女科》中论述肝、脾、肾三脏与妇女经、带、胎、产的生理病理关系颇为详尽。沈金鳌所著的《杂病源流犀烛》把脏腑论病列于首位,对脏腑疾病的源流、生理、病理的论述极为详细。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吴鞠通等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方法,对温病(包括传染病)过程中脏腑病变的情况作了深入的探讨,进一步发展了脏腑学说。诸如上述,从我国历代一些代表性的医学家的著作和学术观点,可以看出,两千多年来他们都一直重视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在临床实践中从不同的方面发展了脏腑理论,对脏腑学说的完善和系统作出了贡献。这就说明脏腑学说确有其生理病理的理论基础。 ❸长期临床实践基础: 古代劳动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形成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而脏腑学说居于核心的地位,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受到了历代医学家的重视。如上所举的张仲景、李东垣、李时珍、叶天士等,他们在其医疗实践过程中,由于理、法、方、药密切联系脏腑,故临床疗效显著,所创用的临床方剂,有些至今仍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所应用。实践证明,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将脏腑学说作为临床治疗的主导思想,从而遗留下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今天研讨脏腑学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见,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有其长期而丰富的临床实践基础,并经受了反复的临床实践检验的理论。 脏腑学说的应用 脏腑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其应用,主要有如下方面: ❶诊治上的应用: 这一学说不仅应用于中医的生理学、病理学,而且广泛应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中药、方剂等各方面,它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理论根据,对于内、外、妇、儿等各科的医疗实践和中西医结合工作的研究诸方面均起了重要作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在中医辨证分型和立法用药上,大都运用了脏腑学说的观点,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式,并根据不同疾病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充分发挥了中西医各种疗法的优点,从而提高了诊疗水平。 ❷预防上的应用:指出脏腑机能的旺盛状态和形态结构上的健全情况,则是抗御疾病发生的根本基础。如《灵枢·本藏》说:“五藏皆坚者,无病,五脏皆脆者,不离于病,”在认识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后,又指出在不同季节里,如何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采用不同的起居方法,以维护人体内脏腑的正常生理机能,达到抗御疾病的目的,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逆之则伤肝;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逆之则伤心;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逆之则伤肺;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逆之则伤肾。”对如何保持五脏生理机能的不断延续,则是脏腑学说对预防疾病发生的一套独特理论。它根据五脏的不同生理功能,提出了: 节制饮食,少吃肥甘厚味,以保持脾胃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代谢功能.使其经常处于健康状态,以利于供应各个脏腑和组织的营养。吐故纳新,吸清呼浊,以增强肺主气、司呼吸的功能,使其对各脏腑,特别是心脏发挥应有的调节作用。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志变化,以保持肝的疏泄功能,使人体经常处于精神舒畅的状态。节欲藏精,以保持肾气的经常旺盛,使其起到延长人体寿命的主要作用。由于“心主神志”,在人体内处于最高的领导地位,为人的意识、思维活动的中心,又“主血脉”,司血液循环,因此又提出了安神定志、养血宁神的观点,正如《千金要方》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以维持“心”的正常生理机能。综上所述,人体内五脏的正常生理功能的保持和增强,对于预防疾病发生上的重要意义,正是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的特征。此外,历代医学家都很重视脾、肾两脏在预防疾病上的重要作用,近年来的初步研究证明,脾和肾的功能均与人体的免疫系统的功能密切相关,因此,脾、肾的生理功能似为老年医学的主要理论基础。疾病发生后,如何使其不致蔓延或侵犯未病的脏腑和组织、以防止其传变,也是脏腑学说在预防上的另一着眼点。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中说: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临床上根据其传变和防治规律,常在治肝病的同时配以健脾和胃的方药,以免脾胃受病,这就是一个例子。因此,继承和发扬脏腑学说在预防疾病上的重要作用,对于建立新的预防医学理论将起积极的作用。 脏腑学说的展望 脏腑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它含有极丰富的内容。但是,从其基本特点及所处的历史条件来看,总以直接观察为手段,以经验材料的积累为基础,故其理论朴素,说理欠透,对人体各种生理现象和病理过程的内在联系和内部规律的认识,亦有待深入提高。 开展对脏腑学说的实验研究,是发展中医学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内对脏腑学说中某些理论开展了实验性研究。如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中,根据“六腑以通为顺”、“通则不痛”的理论,采用“通里攻下”为主(常配合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理气开郁等法)的非手术疗法,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开创了外科领域内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新局面,天津南开医院在取得疗效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实验研究,初步阐明了中医药治疗急腹症的原理。上海第一医学院,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中医的“肾”进行了实验研究,在探讨“异病同治”本质的同时,寻找“肾”的物质基础,特别是选用了能反映肾上腺皮质功能的17羟皮质类固醇含量的测定,得到了“肾阳虚”证具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紊乱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近年来他们对肾阳虚证的下丘脑-垂体-甲状腺、性腺、肾上腺皮质轴功能,又进行了对比观察,发现了肾阳虚证不仅是肾上腺轴有功能紊乱,而且在各个耙腺轴、各个环节有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乱,并推论肾阳虚证的发病之源,可能在下丘脑(或更高部位)。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还成功地建立了“肾阴虚”、“肾阳虚”高血压动物模型,对中医治疗高血压病提供了实验依据。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消化生理科研组,根据大黄苦寒能损伤脾胃的理论,也成功地建立了“脾虚”动物模型,还观察到造型动物的内脏,有功能低下的改变,并用四君子汤使“脾虚”动物逐渐恢复了健康。北京中医研究院同样观察到相似的结果。广州中医学院对脾虚患者用酸刺激后,发现唾液淀粉酶活性降低。北京中医研究院用木糖吸收试验,观察到脾虚患者,木糖排泄率下降,均为“脾虚证”提供了临床客观指标。以上几个研究结果,为我们开展中医脏腑学说的实验研究开创了先例。再如四川对卫气营血的研究。北京对气血理论的研究。山西、湖南对肝实质的研究。安徽、江苏、兰州等地对脾实质的研究等等,都是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探讨中医脏腑学说中某些主要理论性问题。实践说明,根据某些中医理论,联系脏腑,从多方面开展实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研究脏腑学说,只有从理论上突破,才会给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带来新面貌。当前西方医学正在注意一个脏器多功能的研究,例如消化系统,近年来的研究证实,不仅是专司食物消化、吸收的器官,更是体内最复杂最庞大的内分泌器官。而中医学中的脏腑学说本身就是具有这种特点,例如脾的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益气,为气血生化之源,四季脾旺不受邪等,据我国医务工作者初步研究,认为脾的本质除主要包括消化系统功能外,还涉及到植物神经系统、机体代谢系统、内分泌系统、血液系统,以及免疫系统的功能,提示脾的功能是个多系统的综合功能单位。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运用现代最新的科学方法(包括现代医学的方法),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指标,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脏腑学说,是目前极为重要的课题。但是,不可忽视的就是要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对某个理论课题进行研究,正确处理好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脏腑学说中相互联系的整体观。深入开展中医脏腑学说的临床研究和理论研究,对我国医学及世界医学将会作出贡献。 ☚ 历代医家对运气学说之研究 五脏 ☛
脏腑学说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是研究人体各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的学说,古人称之为“藏象”。它认为气血津液等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而心、肝、脾、肺、肾五脏与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及奇恒之府相配合,则成为人体的整体。通过经络系统及气血的联系,使脏腑之间,脏腑与皮、肉、筋、骨、脉及眼、耳、鼻、舌、前后阴之间构成为一个有机的人体。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平衡协调,乃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因此脏腑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气功以防病、治病,延年、益智为目的,不能离开脏腑学说的指导,同时气功实践也丰富和充实了脏腑学说的内容。 重视脏腑学说与五行学说的配合应用 脏腑与五行有配属关系,炼功时就应当加以综合运用。与此有关的功法,有 “养五脏五行气法”,“杀鬼法”,“虚病补母法”,“实病泻子法”等(参见“阴阳五行学说”条)。 重视脏腑的修养 气功家们认为“治未病”比“治己病”更为重要。若能于日常注重脏腑的修养,使其功能加强,则能减少发生病变。这方面的功法有 (1) 五脏修养法(见“五脏导引法”条)。 (2) “攒簇五行法”: 如“绝欲则肾不漏精,静默则心不失神,定息则肺能安魄,简视则肝能育魂,凝思则脾能安意”(《脉望》)。这样,就可使精、神、魂、魄、意、合聚为一,达到“攒簇五行”的效果。 (3) 防止“五漏”以养脏腑法: 如何使眼不动,魂常在肝,而不从眼漏; 鼻不臭,魄常在肺,而不从鼻漏; 舌不动,神常在心,而不从口漏; 耳不闻,精常在肾,而不从耳漏; 念不起,意常在脾,而不从四肢孔窍漏。五漏止,则五脏安。 (4) 防止五脏受伤法:《参赞书》云:“饥饱过度则伤脾,思虑过度则伤心,色欲过度则伤肾,喜怒过度则伤肝,悲愁过度则伤肺”。炼功者就应当避免这些挫伤五脏的因素,以保护脏腑功能。 (5) 发心脾生机: 《折肱漫录》中说:“生机有二,使此心常自怡适,而不以忧郁滞其生机,一也; 助脾土以滋化源,则四脏都有生机二也。若不知此生机,虽口服补药良剂,所补得几何!”这是从脏腑学说中 “心为一身之主,脾为万物之母”衍生出来的观点,所以炼功者练功时,要面带笑容,要忘忧绝虑,以及采用令脾胃强健,食欲增进的功法,都是为了阐发心脾生机以加强脏腑功能。 重视五脏的分别导引 五脏各有其独特功能,在运用时,就应当按其独特性进行,最常用的有“五脏导引法”。(参见“五脏导引法”条) 重视脏腑的分别吐纳 除最常用的“六字诀”外(见“六字气诀法”条),在同一脏中,还可根据其病情不同进行吐纳,如《备急千金要方》治心热病人,用吹法; 治心冷病人,则用呼法。 重视心在生理上的主宰作用 丹经常说:“大道教人先止念,念头不住亦徒然。”《道乡集》也说:“未炼还丹先炼心,此心不炼难成真。”原因是心的主宰作用,要在虚极静笃的情况下,才能充分发挥。炼功家要求炼功时,一定要排除杂念,就是为了能更好地发挥心的主宰作用。在功法中,最常用的有: (1) 凝神入炁穴法: 此法是在摆好姿势后,即将全神凝于“炁穴”,这不但帮助排除杂念,渐次入静,且由于“意到气到”的关系,可使真气渐次在此积聚,为“生精”、“炼精化气”打下基础,《周易参同契》书中所谓“真人潜深渊”,也与“凝神入炁穴”同义。 (2) 返观内视法: 一般人的眼睛是向外看的,向外看,则最易受“六识”、“六尘”之干扰,而杂念横生。炼功人欲避免“六识”、“六尘”之侵害,就当摄其目以住心,此古代气功家所谓“心是枢机,目为盗贼,欲伏其心,先摄其目,盖弩之发动在机,心之缘引在目。机不动,则弩住; 目不动,则心住”(见《性命圭旨·享集》)。然住心不易,摄目亦难。惟返观内视,可以摄之。《金笥宝篆》云:“眼乃神游去牡门,抑目于眼使归心,眼守此窍不离,即如来正法眼,合涅槃心之秘旨”。《楞严经》也说:“作是观(返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各为邪观”。邪观则生邪念,正观返观则可抑制邪观。《内观经·观心品章》更明确地指出:“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若能(内) 观心者,究竟解脱; 不能内观者,毕竟沉沦”。可见返观内视对摄目住心,有良好效应。《备急千金要方养性篇》中转载有“黄帝内观法”,存想思念,令见五脏如悬磬、五色了了分明勿辍,即属此类。 (3) 回光返照法: 前言返观内视法,固能排除杂念,使人入静,而发挥心的主宰作用。然当理欲相争时,不能无妄念发生,当入静后出现各种景象时,亦难免不发生爱情悲喜等情趣,此时即当以“性光”然之,使妄念和各种情趣,随生随灭,重归于静。何谓“性光”?古人比作秋月或旭日。性光返照于气穴,古人比作如秋月映澄泉,旭日映红梅。秋月映澄泉,则足以朗彻其妙性 (无意识的心神作用),旭日映红梅,则是融和其祖炁,而不动乱。也有人把性光比作“照妖镜”,可在一照之下,使妖怪(杂念)原形毕露而自行逃去,复归平定。杂念如云,云可蔽月之光,而杂念可蔽性光,性光被遮蔽,立见昏沉散乱,产生“水源”不清之害,今用性光朗照,则云开念散了。此回光返照法,有似于返观内视,但返观内视,是假设用目,重在存想,意较浓; 而回光返照,重在性,意极淡,是在恍恍惚惚,杳杳冥冥中进行,非久经心性锻炼者,难凑圣境。然其作用,实较返观内视为上,不可不知(《道乡集》有关各章)。 (4)退藏沐浴洗心法: 此说源于《周易》之洗心退藏于密,唐宋气功家则称之为沐浴,清代则标为艮背 (艮作止解)。盖心属火,而藏于之背之水者,有洗心之义; 心火之南,藏于背水之北,水火相融互养,则烦躁火炎之患自去,而念虑不生了。这功法并不繁难,只在行住坐卧间,常操此心退藏于夹背之窍即可(《性命圭旨·退藏沐浴功夫篇》)。 (5) 游思山水佳处法: 不拘行住坐卧,常游思于平生所历山水住处,使心畅神怡,则杂念无从滋生,也无须去止念了(《冷庐医话》)。 重视心肾相交法 《茶香室三钞》引李日华的 《六砚斋二笔》谓王重阳临终语(马)丹阳曰:“学道无他,在乎养气,心液下降,肾气上腾至脾元,氤氲不散,则丹聚矣”。意谓炼功人当运用心肾二脏的特性,使水火交,阴阳和,就能取得炼功之效。交心肾之法有二;一是先以汞投铅,继取坎填离(参见“还丹”条); 二是当子时肾气生时,降下心气以交之,惟当清除浮思幻想,若此时稍有杂念,则心气不下,即无法使心肾相交。《脉望》曰:“肾气生而不交者,心气不下也,浮想不清也。是谓外火虽行,外符不应”。这是值得引起注意的。 重视脏腑与“运气”的配合应用 丹经云:“真气大道随年,春在肝,夏在心,秋在肺,冬在肾; 元气小道随日,子在肾,卯在肝,午在心,酉在肺”。故在各功法中,常结合这运气规律。“四气祛病歌”就是按“真气大道随年”这一规律应用的。行“小周天”功时,于子时进阳火,午时退阴符,卯酉时行沐浴,即是根据“元气小道随日”这一规律应用的。 重视“五气朝元”的运用 心肝脾肺肾五脏之气,是人的精华,不能浪费其泄漏,更应使它能充分发挥作用,因而创造了“五气朝元”之法。《性命圭旨》说:“身不动则精固而水朝元,心不动则气固而火朝元,真性寂则魂藏而木朝元,妄清忘则魄伏而金朝元,四大安和则意定而土朝元,此谓五气朝元,皆聚于顶也”。顶为大脑所在地,而“脑为元神之府”(《本草纲目 ·辛夷条》),五气上朝于脑,则能使脑得所充养,而更能发挥其“元神之府”的作用。 ☚ 八卦学说 经络学说 ☛ 脏腑学说zàng fǔ xué shuōtheory onzang and fu organs; doctrine on zang andfu viscer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