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神经疾病
脊神经属于周围神经,包括所有发自脊髓的31对神经。脊髓后根(感觉纤维)与前根(运动纤维)在各相应的椎间孔处结合,组成成对的脊神经,然后离开脊椎管。脊神经外周部分进一步组成神经丛(颈丛、臂丛、腰骶丛)、神经索、神经干及末梢支。大的周围神经常与血管伴行,其末梢支接受邻近血管的血液供应。绝大部分脊神经均含有感觉、运动及植物神经三种纤维,以完成脊髓与躯干、四肢之间的反射性联系。
脊神经疾病的病理改变主要有三种形式:
❶华氏变性:多见于周围神经的急性机械性离断,即脊神经外伤。
❷轴索变性: 病变自神经末梢开始,向近端蔓延,又称逆行性死亡现象,轴索先发生变性、断裂,髓鞘亦继发破坏成块状或球状物,最后被吞噬细胞移除,病变可波及受损害的整个轴索,神经细胞亦可发生染色质溶解,此种改变主要见于中毒或代谢障碍所致的周围神经病,恢复较慢,一般需时数月至1年以上。
❸脱髓鞘变性(节段性脱髓鞘):病变首先侵犯许旺细胞,受累神经的髓鞘皱缩,逐渐离开郎飞氏结及轴索,轴索则仍保持完好,故其功能常较快恢复,再生时轴索重新髓鞘化,此种改变常见于感染、癌性神经病、家族性肥大性神经炎等。肥大性神经病的“洋葱球样”病理改变,目前认为是反复发生的节段性脱髓鞘和重新髓鞘化的非特异性反应,并非某种神经病的特殊病理变化。近来研究证明轴索变性及脱髓鞘变性二者的区分常欠确切,尤其在病程进展时,轴索变性可迅速继发脱髓鞘,反之亦然,但在早期帮助诊断方面仍有价值。
脊神经疾病可根据病因、病程、受损部位、症状特点、损害组织及病变分布范围等进行分类: 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感染性、中毒性、营养障碍性、外伤性、家族遗传性等;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等;根据神经受损部位可分为末梢性、干性、丛、根或神经节病等;根据病变分布可分为多发、单发或多发性单神经炎等;根据症状特点又可分为运动性、感觉性、混合性或植物神经性等;根据组织损害部分又可分为间质性、实质性等。最好的分类方法可能是按病因分类,但可惜很多周围神经病至今病因未明,故目前实际上尚无公认的最满意的分类。
脊神经疾病的诊断大多较易明确,但有时病因的确定并不容易,应注意有无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结缔组织疾病、癌肿等存在,并须与关节、肌肉、周围血管病等鉴别。检查应包括详询病史,血、尿、脑脊液等检查,肌电图、电变性反应、神经传导速度、强度-时值曲线以及神经-肌肉活体组织检查等。
治疗包括病因和对症治疗,而且二者具有同等重要性,后遗的功能障碍有时需予以适当的整形手术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