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脉诊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脉诊

即切脉。详该条。

脉诊

即诊察脉象。有“切脉”、“按脉” 、“持脉” 、“候脉” 等叫法,是医生用手指切按病人的桡动脉等,根据脉象变化来推断有病与否和病情变化的诊断方法。在古代,脉诊是要切按病人头部、上肢、下肢三个部分的九条动脉。后代医家简化为只切按寸口部(桡骨头内侧)的桡动脉。只有在十分必要时才切按其它部位的动脉,以助诊断。如心脏病变的切按虚里(心尖搏动处),脉管炎的切按“趺阳脉” (足背部的胫前动脉)等。脉诊的时间,应以清晨为好。这时,病人未活动,体内的阴阳之气未受干扰。由于未进饮食,经络气血处于匀调状态,很容易察出病脉来。见《素问·脉要精微论》。

脉诊

脉诊

中医诊法之一。即触按脉搏以诊察疾病的方法,属于切诊的一种。诊脉又名切脉、按脉、持脉、把脉。古代诊脉的部位较多,主要有人迎(颈动脉)、趺阳(足背动脉)、寸口 (桡动脉近腕处)。还有一种遍诊法,在头、手、足部九处诊脉(见“三部九候”)。汉代以后,独取寸口的诊脉法占了主流。运用不同的力度和方法触按脉搏,体会脉动应指的形象(即“脉象”),可以测知体内气血变化的情况。脉诊在中医四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仅凭脉诊不足以准确诊断疾病,还必须四诊合参。由于诊脉必须接触人体,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礼教束缚下,有的医生用悬丝诊脉法(即将丝线一头系于女患者手腕,另一头供医生切脉用)。实际上这种方法是荒诞的,全无实用价值。

☚ 切诊   寸关尺 ☛
脉诊

脉诊

又称切脉,候脉,持脉,按脉等,是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动脉的跳动,探查脉象,了解病情变化的一种方法。脉诊的部位,由古至今所用的有“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3种,由于“寸口诊法”方便易行,所以今日诊脉,大都采用“寸口诊法”。寸口又分寸、关、尺3部位。正对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关部,关部之前为寸部,关部之后为尺部(见图1—11)。有的人脉不见于寸口部,而以尺部斜向“虎口”的名为“斜正脉”,也见于腕部背侧的名为“反关脉”。这都是桡动脉位置异常所致,但不属病脉范畴。脉象的形成和脏腑气血的功能密切相关,因而疾病的病性、病位、邪正盛衰都可以通过脉象的不同变化而反映出来,所以,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就能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正常的脉象,称为平脉,表现是一息四至五至(相当于70~80次/分),不浮不沉,不疾不徐,往来均匀,和缓有力,节律一致,尺脉沉取按之有力,是气血调和,身体健康的征象。


图2—1—11


疾病反映于脉象的变化,称为病脉。不同的病脉,反映不同的病证。古代医家根据脉动的部位、至数、形状、气势等不同情况,把病脉分为许多种,并加以命名,如《脉经》记载了二十四种脉象,《景岳全书》有十六种,《濒湖脉学》有二十七种,《诊家三昧》有三十三种等,目前临床常见的脉象主要有28种。有代表性的为
❶浮脉,轻取即得,举之泛泛流利,按之稍减而不空,主病为表证和虚证;
❷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脉行于筋骨之上,主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
❸迟脉,脉动一息不足四至,主寒证,迟而为力为寒积,迟而无力为虚寒;
❹数脉,脉动一息五至或五至以上,主热证,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为虚热;
❺虚脉,举按都无力、豁然中空,主虚证;
❻实脉,举按都应指有力,主实证。
☚ 切诊   审苗窍 ☛
脉诊

脉诊

通过按脉而诊察疾病的一种方法。壮医常用的脉诊法有五种:1、三指四肢脉诊法:其法以上肢、胭窝等部位的支脉候脏腑的病变。如首先以食指端放上部,继而中指放在食指的前部,然后无名指于下部。食、中、无名指均捏成略为三角形(如∴),相距约一寸。部位取准后,三指以同样力量进行脉诊。正常脉象为和缓均匀,不急不慢,不上不下、不大不小。急、慢、上、下、大、小脉均属病脉。2、单指诊脉法:即用右手中指诊脉,在上臂内侧中段部位以候胃;在前臂中段候肾等。该脉法还注意脉诊部位的皮肤温度,并以此为依据断定冷脉或热脉,以脉象的缓急缓究候病之寒热及疾病进退情况。3、六指同步按诊法:即双手布指同时按切天、地、人三部。以诊察必人之六部经脉,从经脉之升降、急慢、大小、上下、力度、节律、动态、神韵、以候经络、脏腑、气血、生理、病机。三部六脉,同步异步,升降出入,节度消息,辨证论治。4、三指定位法,即医者左手按诊病人的右手,右手按诊病人的左手。首先用食指按在掌后高骨的后缘上,接着按顺序布好中指和无名指。左手食指候心、中指候肝、无名指候肾;右手食指候肺、中指候脾胃,无名指候命门、三焦。脉象有浮、沉、大、小、平、快、慢等七种,以平脉(不上不下、不急不慢)为正常脉。其它六脉为异常脉。如肺脉浮大有力提示有肺痨的可能,肾脉浮大数有力提示有肾炎可能。5、参照中医脉诊法。

☚ 舌诊   腹诊 ☛

脉诊màizhěn

即切脉。详该条。

脉诊

脉诊

脉诊即切诊,为医生用食、中、无名指指腹触按病人腕部脉搏,通过脉象的辨别,以了解疾病的诊察方法。所谓脉象是指脉搏所表现的深浅,动势的和缓,波动的幅度,充盈度和跳动律等。脉搏是由于普行赫依之作用,心脏的不断收缩和舒张功能引起的。脉道是赫依和血的通路,血在脉中随赫依而行,内灌脏腑,外濡四肢百骸,无所不到,运行不息。如脏腑有病或赫依、血盛衰以及三根七素受损而失去平衡状态,则必然导致赫依、血运行之变化,也就必然促成脉象的改变。故通过切脉即可测知疾病的变化。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有雄脉、雌脉、中性脉三种脉象,亦称正脉。这是由于人体素质所致。
雄脉的脉势粗壮而搏动缓慢,雌脉的脉势细而搏动迅速,中性脉的脉势是流长而柔和。由于正常人体的脉象,不越以上三种类别,故在诊脉之初,医生必须首先辨明患者身体素质正脉是属雄、属雌或为中性。一般来说,男子多为雄脉,女子多为雌脉,但亦有女子而具雄脉,男性而具雌脉者,而中性脉男女俱见,故必须审明清楚,然后按患者的脉搏,确诊出异常脉象。正常人之脉率,医生每一呼吸约为五至。诊脉时间,约为一百至,在此一百至中,应该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从容和缓,节律整齐。此为正常的脉象,亦称平脉,即属无病之征。反之则病脉。脉象搏动次数超过五至为热证,不足五至为寒证。但由于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的不同,生理现象之差异也有异于上述规律者,则不属病脉,如妊娠脉多呈高突而滑利,并两侧尺部脉象不同。如胖人脉多沉,瘦人脉多浮,老年人脉多濡弱,青壮年脉多大而有力,小儿脉多数。血希拉体型者脉多紧,巴达干赫依体型者脉多弱。男性脉多粗弦,女性脉多细弱。体力劳动者脉多实数,脑力劳动者脉多迟弱。激怒时脉多紧数,惧怕时脉多沉弱。在临证时须详察,并结合其平时的脉象情况加以考虑。
诊脉之准备 脉诊是极为复杂而细致的诊察技术,需要有事前的准备。凡属过于油腻难消,热性或过于寒性之食物,均能扰乱脉象,因此在诊脉前晚应停止进食。剧烈运动,多语、心劳、房事等,亦需禁忌。诊脉时间: 以朝阳初露,能隐约可辨掌中纹理之时为宜,因为此时正是卧床未动,饮食未进,体内温度尚未散失,外界寒气尚未窜进,赫依血平稳之际。
诊脉部位 是在腕后第一横纹向下一寸(以拇指末节之长度为一寸)即桡骨茎突略偏后方动脉上。按医者的所按食指为寸,中指为关,无名指为尺。按脉不要偏轻偏重,三指距离不宜过宽过狭,以各指之间保持一粒小麦为缝隙为标准。按脉重度,诊寸脉须轻按,着于皮肤即可:关脉较重,要着于肌肉; 尺脉重按,须着于骨为度。诊脉时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前臂平升,掌心向上,腕部最好用脉枕垫起,其位置宜与心脏同高。
诊脉以候脏腑 患者为男性,应先诊其左手之脉,患者为女性,须先诊其右手之脉。以男性为例,医者以右手三指诊脉,患者以左手就诊。食指寸部的上角属阳为心,下角属阴为小肠;中指(关部)的上角属阳为脾,下角属阴为胃; 无名指(尺部)的上角属阳为左肾,下角属阴为精府(女性为卵巢)。病者右手就诊,医生以左手诊脉,食指的上角为肺、下角为大肠;中指的上角为肝脉,下角为胆脉;无名指上角为右肾,下角为膀胱。女性寸部的诊脉法,与男子相反,即女子以右手寸脉诊心和小肠,左手寸脉诊肺和大肠。布指后,医生要调整呼吸,使之均匀平静,把注意力集中到指下。
四季、五行与脉象及脏腑的关系 春夏秋冬四季及其四个土旺期共为五时。春三月为阳气初升,草木萌生季节,在脏为肝木脉和胆脉旺盛而运行之时,故脉搏而跳动; 夏三月为气候炎热,叶展雨淋季节,在脏为心火脉与小肠脉旺盛而运行之时,故脉搏粗状而脉势悠长,秋三月为阳气乍衰,谷物成熟季节,在脏为肺金脉和大肠脉旺盛而运行之时,故脉搏状短促而跳动粗暴;冬三月为天气寒冷,水土冰冻季节在脏为肾水脉与膀胱脉、精府脉旺盛而运行之时,故脉搏柔和而迟缓。每季的中月十五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划定四时,则计算即能准确。四时每一季节的四个分季的四个十八天,计七十二天,则为土脾脉与胃脉旺盛而运行之时,脉搏跳动柔和而短促。(注: 蒙医之诊脉,大致取法于中医,但诊脉部位及分配所属脏腑略有出入。关于四季变化对脉象之影响等理论,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 问诊   按、闻、嗅诊 ☛

脉诊

脉诊

脉诊是医生用食、中、无名三指指腹切按病人腕部桡骨茎突侧的动脉,通过脉搏变化,用以诊断疾病的一种诊察方法。脉诊属切诊之一种。藏医生理学认为,由于体内遍行隆的作用下,心脏舒张将身体上下、内外各脏腑脉管中的血液收集到心脏,然后收缩将血推向动脉。血随隆在脉道中运行,遍布全身脏腑与百骸。切脉点像一集市,隆和血似串行各处的商贾,熟知各地有什么货物那样,将身体各部的病变讯号通过搏动的脉律传达给切脉指头,这样医生便可测知体内有无疾病及其变化,脉诊像来往于患者与医生之间传达消息的信使。藏医脉诊与中医脉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不完全一致。
诊脉前的注意事项 正规的脉诊对患者的饮食起居都有不同的要求。诊脉的前一天晚上起就不能进食酒、肉等热性和油腻性饮食,不能进食腐烂变质,生冷蔬菜等难以消化的食物,禁饮浓茶、食猪肉等过于性凉的饮食。就是凉热适中食物也不能吃得过饱更不能处于饥饿状态。避免烤火,阳光暴晒。禁止一切剧烈活动,如房事、熬夜,过多讲话、忧伤、暴怒、心情不愉快、过度行走或久坐等扰乱脉象的行为。如果发病突然,来不及注意上述禁忌者,也不能草率诊脉,医生和病人都要安静休息片刻,待呼吸平稳,劳累恢复后即脉象趋于原先无干扰状态下的脉象后,再切脉。切脉时还要避免身体受凉或过热。手臂要摆平,避免屈扭或被它物按压、捆绑等。总之,要排除一切内外的干扰因素,才能测得真实脉象。
诊脉时间 诊脉时间一般为脉象处于相对平稳的时间。最佳时间为朝阳初露,阳光还未照及河谷,能基本看清手掌纹理的时候。如果迟于此时,待太阳升起,阳光使体温升高,这时察脉容易与血、赤巴病等热证脉象相混淆。反之,早于此时,如夜晚切脉,夜晚是月亮寒力强盛之时,则容易与培根、隆病等寒证脉象相混淆。此外,朝阳初露之时,病人刚睡醒,安坐床榻,还来不及过多说话,体内的热气息未完全呼出身外,外界冷风未能吸入胸内,也未能剧烈活动,未进食饮水。总之,此时三因或寒热及呼吸等处于平衡状态,脉搏处于相对正常状态,是切脉的最好时间。
切脉部位 患者腕部第一横纹向小臂方向量一寸(患者本人大拇指指甲端有垢处到末节关节缝之间的距离),也就是桡骨茎突靠肘窝方面的边缘下按医生的食指为“寸”位,按医生的中指为“甘”位,按无名指为“恰”位。各指之间距离为青稞粒宽度,不宜过宽或过窄。手腕动脉是切脉的最佳脉位,这是因为能搏动的脉在头、颈、足等人体上、中、下部皆有,如果切离心脏较近的脉搏点如颈部的“尼罗”(睡脉)或腋窝的“欧杜”(集汗)脉等,犹如陡坡激流旁两人对话,由于水声干扰,听不清对方的声音那样,这里的脉搏只能诊心脏疾病而不能诊其他脏腑疾病。同样,切离心脏较远的脉搏点,如头部太阳穴动脉或足背脉等,因脉管细微,血的压力较小,犹如从远方传口信,真伪难辨,除了可诊预后危险与否外,不能诊断出具体疾病情况,而手腕之脉点离脏腑、人体上下部位距离均适中,犹如在清静的夏日离五百弓的距离处,两人谈话,语言清晰可闻那样,诊断疾病最好。另外,诊断危重病人预后情况,应切足背脉(中医趺阳脉),因为这里的脉离心脏最远,病人临终前此脉首先停止搏动;命脉应切腕部靠尺骨一旁的两筋腱中间之脉。
切脉方法 切脉方法有轻按、中按和重按三种。诊“寸”脉要轻按即轻轻触及皮肤即可;诊“甘”脉要中按,即稍用力扣至肌肉处;诊“恰”脉要重按,即用力扣至骨头处。这是因为搏动于手腕部位的动脉,状如长出地面的萝卜,越往深处,土质越厚。腕部肌肉越靠近肘窝处越厚,脉深埋于肌肉处不显,故要重按,而腕部肌肉较薄故要轻按。另外,身体肥胖者,宜用力按之。
脉象与内脏关系 切脉手指分上角和下角,上角属阳,下角属阴,双手共有六个上角脉和六个下角脉,分别候五脏与六腑。男性患者先诊其左手即医生用右手食、中、无名三指按患者左手的“寸”、“甘”、“恰”三脉位。“寸”部上角脉候心,下角脉候小肠;“甘”部上角脉候脾、下角候胃;“恰”部上角脉候左肾,下角脉候精府(“三木塞”)。后诊其右手即医生用左手三指按患者右手的“寸”、“甘”、“恰”三脉位,其中“寸”部上角脉候肺,下角脉候大肠;“甘”部上角脉候肝,下角脉候胆;“恰”部上角脉候右肾、下角脉候膀胱。女性先诊其右手脉,医生用左手按脉。女性左右“寸”部上角脉候心与肺,与男性左右“寸”脉恰恰相反,即右手寸脉上角候心,下角候小肠;左手寸脉上角候肺,下角候大肠。人体中肺与心脏位置男女虽然无区别,但藏医认为男性心脏尖端出入意识的孔窍靠左,而女性心脏尖端出入意识的孔窍靠右,故有此差别。除此之外,其他两“甘”部和两“恰”部的上、下角所候脏腑与男性完全相同。
正常脉象 正常脉象又称平脉,一般一息五至,搏动均匀,脉象不细不粗,快慢适度,不出现深沉或上浮,不间歇不停顿。平脉按人体体质不同分三种:阳脉、阴脉和中性脉。阳脉是体内隆成分偏多而出现的一种脉象,表现为脉搏粗而缓慢,与隆病患者脉象相同;阴脉是体内赤巴成分偏多而出现的一种脉象,其脉搏细而数急,与赤巴病患者脉象相同;中性脉为体内培根成分偏多而出现的一种现象,脉搏长而光滑、柔和,不急促,与培根病患者的脉象相同。
男性一般多为阳脉,女性一般多为阴脉,而中性脉男、女均可见到。而健康男性具阴脉或女性具阳脉者,都为正常脉,不算病态。另外,足智多谋者多阳脉,智慧聪明者多阴脉,而两者均衡或两者都不具备者为中性脉。男性具有阴脉,脉搏细而急者为长寿的征兆;女性具有阳脉,脉象粗而稳者,为其子女威望高,多福的征兆。夫妻中两人都是中性脉者,两人均可长寿少病;两人均为阳性脉者,一般多生男孩;两人均为阴脉者,一般多生女孩。夫妻中其一为中性脉,其一为阳性脉者只生一子;其一为中性脉,其一人为阴脉者,只生一女。
四季的正常脉象 脉象与季节即气候、天象、物候变化有密切关系,如果不掌握不同季节内的正常脉象,则不能区分病脉。季节分春、夏、秋、冬及四际时(每季末18天,计72天为四际时)共五时。季节随地域的不同,气候差异很大。春季,藏医中所说的春季为每年的藏历一月开始的三个月为春季。春季分上、中、下三月,其中上月属象为虎,中月为兔。此两月加下月的12天其五行属木,自然界木元素旺盛,故春回大地,草木萌生,在天上月星宿当值,中月翼宿当值,下月角宿当值。在此之时天空云雀飞翔鸣叫。对应的脏腑为肝木脉和胆脉旺盛,脉搏如云雀鸣叫或象瑟琶弦细而紧,故春季正常脉象为细而紧。春季的下月属象为龙,天空出现雷声,角宿当值,除去12天,余下的18天五行属土,对应的脏腑为脾、胃,因此划为四际时的18天为脾土脉和胃脉旺盛之时。夏季,夏季三月中,上月(即四月)属象为蛇,中月(五月)为马,此两月加下月的12天五行属火,自然界中火元素旺盛,大地温暖,雨量充沛,树木茂密。在天上月氐宿、中月心宿当值。天空中杜鹃飞翔鸣叫。下月属象为羊,箕宿当值,地上为剪羊毛的时期。前72天(上月、中月及下月中的12天),对应的脏腑为心、小肠,在脉为心火脉与小肠脉旺盛。脉搏似杜鹃鸣声或似羊毛线粗而悠长,故夏季的正常脉为洪而缓慢。后18天(下月的最后18天)五行属土,对应脏腑为脾、胃,在脉为脾脉和胃脉旺盛。秋季,秋季三月中,上月属象为猴,中月为鸡,下月为狗,上月和中月两月加下月的12天五行属金,自然界金元素旺盛,故五谷和草木果实成熟。在天上月(即七月)牛宿当值,中月(八月)为室宿当值,下月(九月)为箕宿当值。天空中“奥日巴”鸟(一种红色小鸟,飞行时翅膀扇动极快)飞翔,翅膀鸣响。前72天,对应的脏腑为肺、大肠,在脉为肺金脉和大肠脉旺盛之时,脉搏如红头鸟的鸣叫,声样粗而短促,故本季节的正常脉象为短而粗。后18天五行为土,脾土脉和胃脉旺盛。冬季,冬季三月中,上月属象为猪,中月为鼠,下月为牛。上月中月加下月的12天五行属水,自然界水元素旺盛,故土地和水封冻结冰,气候寒冷。在天上月(即十月)昴宿当值,中月(十一月)觜宿当值,下月(十二)鬼宿当值。地上黑鹿呦呦长鸣。前72天,对应的脏腑为肾、膀胱和精府,在脉为肾水脉、膀胱脉、精府脉旺盛。脉搏草鹬鸣叫样柔和而缓慢,故冬季的正常脉象为柔而迟。下月属象为牛,此月的最后18天五行为土,脾土脉和胃脉旺盛。每季度最后18天,共72天为四际时,脾土脉、胃脉旺盛,脉搏如麻雀鸣叫样柔和而短促。上述情况也不一定准确,因为时令和气候,因地域而异,所以在应用中通常按太阳的北回、南回为依据划分节气的。简而言之,夏至为夏季中月的第十五日,冬至为冬季中月的第十五日,春分为春季中月的第十五日,秋分为秋季中月的第十五日,这样划分四时不会产生谬误。
脉象与五行关系 藏医脉学理论,主要以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脏腑之间的关系和互相影响的。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五者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即相互依存、制约的关系。例如,木、火、土、金、水向左推算依次为母(相生),向右推算依次为子;火、水、土、木、金向左推算依次为友,向右推算依次为敌(相克)。脏腑中,肝、胆属木;心、小肠属火;脾、胃属土;肺、大肠属金;肾和膀胱、精府属水。在脉诊中,用五行的这种关系和属性来推断疾病的吉凶和预后的。例如,春季,五行属木,脏腑属肝,如果此时肝脉脉象紧而细,则为本脉正常。木之母为水即肝之母为肾,如果这时肾水脉脉象柔和而迟缓,说明母脉正常。木之友为土,而脾、胃属土,如果这时脾胃脉象表现旺盛,说明肝得涵养。木之子为火,心、小肠属火,如子脉即心脉平和则说明肝木相安,所有这些都属于正常脉象。如果肝木脉之敌脉即肺金脉出现亢盛,金克木,则为凶兆,患者预后不良。
妊娠脉象 孕妇的脉象一般呈高突而滑利。在此基本脉象基础上,如右肾脉搏动洪大者,生男;左肾脉洪大者,生女。
病脉 有以下几种脉象:
寒、热证脉象 脉搏一息超过五至,达到六至、七至、八至分别为热证、高热、特热。少于五至,如四至、三至或一至者,依次为寒证、低寒、特寒或寒证内陷。另外,不论脉搏数迟,凡是重按时实而紧者为热证;数而空、松弛者为寒证;数而空虚者为表热实寒;迟而深处实者为表寒实热。但是,上述情况也不尽然,由于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生理等方面各有差异,每个人的平脉也有所不同,因此有些人虽无病,但其脉平时就不均匀,如珍珠串状,或者不在桡骨茎突下跳动,而在手腕背部跳动,或者“寸”、“甘”、“恰”脉不全,出现时跳时停,或间息或涩迟,或中空而两边作并行状跳动等情况。因而在诊脉前必须了解每个人的基本脉,这样才能诊断准确。另外,阳脉、阴脉及妊娠脉等容易与热证脉相混淆;中性脉和培根型人的脉容易与寒证脉相混淆,脏腑脉不全和间歇脉容易与死症脉相混淆。故此,诊脉前首先询问清楚患者的基本脉最为重要。一般热证脉象有强、洪、滑、数、紧、实等六种。强者,搏动力量强大,增盛热和紊乱热属于这种脉象。洪者,搏峰高而粗,隆病、血病、紊乱热,热性木布病等属于这种脉象。滑者,轻取和重按都能明显感受到搏动,血病、紊乱热和血瘤病属于这种脉象。数者,搏动次数多而快,瘟热、增盛热和肉中毒症属于这种脉象。紧者,脉搏如搓紧的线,赤巴热、陈旧热等属于此种脉象。实者,坚实而硬,扩散伤热基本上属于此种脉象。上述六种热证脉象中,如果同时出现两种脉象者为一般热证;同时出现三四种脉象者,为高热;同时出现五六种脉象者为特热。另外,凡是搏峰高者为热证,但热在体表;脉数者也为热证,但热于身体中层;脉陷者即沉入深处,搏动短促而细、数者也为热病,但热于体内深层。例如:脉搏洪、大,脉峰高者可诊断为新发热;脉搏滑而数者,可诊断为新发紊乱热和新发瘟热病;脉搏紧、实和陷于深处细而数者,可诊断为陈旧热。
寒性脉象一般有弱、沉、衰、迟、弛、空6种。弱即为搏动力量弱小,如寒性痞瘤症基本上属于这种脉象。沉者,搏动深沉不显露于外,水肿、下落浮肿等疾病基本属于这种脉象。衰者,搏动衰弱,指下几乎感觉不到,灰色浮肿病基本属于这种脉象。迟者,脉来迟缓,寒性黄水病和灰色培根病等基本属于这种脉象。弛者,脉搏松弛而散,不集中于一处,寒性痞瘤属于这种脉象。空者,按压时不搏动,好象指下空虚无物状,单纯隆病等属于这种脉象。另外,凡是脉陷沉入深处者,可诊断为新发寒证;搏动迟缓,脉搏高者,可诊断为陈旧寒性疾病。
各病脉象 有以下几种脉象:
(1) 普通疾病脉象:单纯隆病脉象,如充满气的皮袋样脉满而上浮,不经按压,空虚,停顿无规则;单纯赤巴病脉象,细而内紧;灰色培根病或单纯自主性培根病脉象,指下搏动不显,脉沉而衰,搏动艰涩;隆热二合症脉象,因有隆病而脉空,因有热病而脉急数,沉于深处;培根赤巴二合症脉象,因有培根病而脉浮,因有赤巴病脉沉而紧;培根隆二合症脉象,因有隆病而脉空,因有培根病而脉迟;聚合症培根木布病脉象,因有隆病而脉粗,因有血液病而脉满,因培根侵入肝脾两脏而左右“甘”脉不显或呈扁平状搏动;血证脉紧,高突而滑利,但比妊娠脉微慢;黄水病脉象颤而涩;虫病脉象如被挤压作扁平状跳动;麻风病脉象,不实满、涩而颤,如肌肉颤动状。
(2)瘟热类病脉象:紊乱热脉象粗而洪、高突而滑;扩散伤热脉细而实,内紧;瘟热脉细而数疾;疫热脉发颤如被挤压样呈扁平状搏动,有时中空两边作并行状搏动;肺热、上体急痛、心急痛等急痛症脉象,搏动短促,如烈日下的狗喘气状;合成毒中毒脉象,洪大或细数或深沉,总之,强弱沉浮无规律,难以辨识;肉中毒症脉,细而数,有时沉而不显,有时呈扁平状搏动,尤其胃脉弱而不显。
(3) 热证脉象:未成熟热脉细而数,脉搏不在一个地方跳动,如风飘忽不定;增盛热脉洪而紧,按之滑利;虚热脉空虚而急促;隐热脉脉峰低,深沉而紧;陈旧热脉沉而细紧;浊热脉沉而细数。
(4) 外伤引起的热证脉象:外伤炎症的脉象,粗而突,数急;体内有箭簇、子弹等异物遗留者的脉象,异物所在部位附近脏腑的脉搏微弱不明显,或脉两边呈扁平状平行搏动;头部外伤,伤在肌肉,“寸”脉洪大;伤在颅骨,“甘”脉弦紧;伤于脑者“恰”脉急数;躯体外部和肺等内部脏腑,因外伤引起溃脓发炎的脉象,颤而细或者触之灼热,脉搏短而促。
(5) 寒证脉象:新发的消化不良脉象粗而实;陈旧消化不良的脉象微而细;消化不良迁延陈旧之结果转变为肿瘤、浮肿等4种疾病,其中肿瘤脉象空而微,肿瘤所在脏腑的脉象弱而呈扁平状搏动。水肿、下落浮肿、灰色浮肿3种疾病总脉象细而沉,深处搏动紧涩。其中紧涩者多为水肿脉象,沉者多为下落浮肿脉象,细者多为灰色浮肿脉象。
(6) 并发病脉象:寒证引起的呕吐,“寸”脉等上部脉均微弱;寒证引起的下泄,“甘”脉等下部脉均微弱。热证引起的呕吐,“恰”脉等下部脉均微弱;热证引起的下泻,“寸”脉等上部脉微弱。
诊脉六误 疾病总脉象和各病的具体脉象如上所述,十分繁杂,甚至有些疾病的脉象差别微小,容易混淆,因此必须谨慎,精察细辨。其中最易误诊的有三对脉象:
❶新发血液病与隆病脉象均为上浮,容易混淆,但细察之,血液病脉象浮而紧,能经得起按压(指下脉搏明显),而隆病脉象浮而空,不经按压。
❷增盛热与虚热脉象均为数疾,容易混淆,但细察增盛热脉洪大而紧,经得起按压,而虚热脉不经按压,指下有空虚感。
❸培根病与慢性血液病脉象均为深沉,容易混淆,但仔细分析培根病脉象沉而弱,而慢性血液病脉象沉而按之搏动有力。
上述普通疾病脉象、瘟热病脉象各候身体上下脏腑疾病。医生的左右两“寸”脉诊患者的肺、心等身体上部疾病;左右两“甘”脉诊胃、肝等身体中部疾病;左右两“恰”脉诊肾腰等身体下部疾病。切脉的6个指头的上角为阳,属热;下角为阴,属寒。上下两角诊脏腑各脉象,也就是上角脉向外搏动属阳脉,候五脏疾病。下角脉向内搏动属阴脉,候六腑疾病,这是因为脏腑疾病症状一般不会,同时夹杂出现。上角脏器脉象为热证与下角腑器脉象为寒证可能同时出现,但下角腑器脉象为热证,上角脏器脉象为寒证则不会同时出现,因为一个人上体为热证与下体为寒证可能同时出现,但下体为热证而上体为寒证则不会同时出现。这些皆需要认真分析和掌握。另外,在治疗过程中,如果原先脉细,后变为粗大;原先脉短,后变为长缓;原先脉沉,后变为上浮;原先脉紧,后变为松弛,这些均为治疗有效之脉象。反之,原先脉细,后来仍然细小;原先脉短,经治疗后仍短;原先沉,后仍沉;原先脉紧,后仍紧等脉未改善者,均为治疗无效之脉象。
死症脉 从脉象可以诊断有无疾病和疾病发生部位及其转归的情况,也可以判断凶吉,如果出现以下反常脉、不全脉和间歇脉均可以诊断患者的生与死。
反常脉 脉搏如果出现风吹旗角飘动样空而粗大,时而发颤者为隆病的死症脉;如果出现鹞鹰尾羽尖摆动状即脉数而颤,时而停止者为赤巴病的死症脉;如果出现屋漏脉即雨后屋漏状脉搏先后不均匀,搏动迟,而时时发颤者为培根病的死症脉;如果出现鱼离水脉即出水之鱼,用力握时不跳动,稍放松时微微跳动那样,重按则不搏动,轻按则悠悠搏动,而且发颤,弱而疾者为隆赤巴二合症的死症脉;如果出现雀啄脉即短而数,搏动软绵颤抖,时有间歇者,为培根隆二合症的死症脉;如果出现蛙跃脉即时洪时迟,每搏动二三下后出现停顿,脉象发颤者,为培根赤巴二合症的死症脉;如果出现牛涎水脉即老牛的涎水状空而迟、摇摆、发颤者,为聚合症的死症脉。除此之外,体力强壮的人,突然患白喉、炭疽、“郎太”症(胃肠急痛,如牛喘气状)等急性疾病,脉象按理来说应当旺盛,但反而非常细而无力者;长期生病,体力消耗殆尽的患者,反而出现洪大力强的脉象者;患寒证者,反而出现洪、数等热证脉象者;患热证者,反而出现弱、沉等寒证脉象者;患肺热急刺痛病、肉中毒症、培根卷结于胃部的“郎太”症(胃急痛)、赤巴卷结于胃部的“郎太”症等4种急性疾病的人,反而出现与病情不符的无病平脉者,均为反常脉,预后不良。
不全脉 所谓不全脉是指脉象不明显或者有严重的间歇和停顿之脉。各脏脉出现不全脉一般属死症脉之例,但也不是绝对的,还要诊察各脏器所开窍的五官的情况。例如:心配小肠开窍于舌;肺配大肠开窍于鼻;肝配胆囊开窍于目;脾配胃开窍于唇;肾开窍于耳,右肾配膀胱、左肾配精府。如果心脉不全,同时又出现舌苔发黑和眼睛瞪视等症状者为心脏不全的死症脉,预后不良,一日死;肺脉不全,同时又出现两鼻翼下陷,鼻毛内卷等症状者为肺脉不全的死症脉,预后不良,二日死;肝脉不全,同时又出现两目上翻,眉毛卷结等症状者是肝脉不全的死症脉,为不治之症,三日死;脾脉不全,同时又出现口唇下垂,胸部剑突凹陷等症状者为脾脉不全的死症脉,治疗乏术,五日死;肾脉不全,同时又出现两耳孔阻塞“唔、唔”鸣响,耳轮枯萎后贴等症状者,治疗乏术,八日死。
间歇脉 脉搏突然中断片刻后又恢复跳动,出现有规则或无规则的停顿者,称之间歇脉。间歇脉分病间歇脉、无规则间歇脉和间歇死兆脉3种。凡是某一脏腑发生疾病而该脏腑的脉象出现停顿者,称为病间歇脉。如肺有疾病,肺脉则出现停顿;肝有疾病,肝脉则出现停顿等。如果疾病不太严重,出现这种病间歇脉者不属于死症脉,预后较好。由于突发性外因引起脉搏无规律性的间歇者称无规则间歇脉,如脉搏先洪而后停,或先弱而后停,或先数而后停,或先慢而后停,或搏动多次后停顿一下,或搏动二三次后停顿一下,总之,间歇无一定规律的脉也不属于死症脉。凡脉搏规律性间歇者,其预后不良,称间歇死兆脉。一般来说,每次停顿的间隙较长者,死期较远,停顿的间隙较短者,死期迫近,但不论出现那种情况都不能放弃治疗,应该积极采用有效的药治、外治法进行治疗。如果治疗后仍无效果者则为死症无疑。但是,严重的寒性疾病其脉深沉而不明显者,或跌落深崖、受严重惊吓等突发性外因,其脉搏一时不明显或停止跳动者,不一定为死兆脉,这类患者一般可以救活。
命脉的诊察 了解寿命的长短,则要诊察命脉,命脉的切按位置在掌面腕部略下方两筋之间,为搏动之脉。凡是动脉都与心脏相联通,搏动与心跳相同。命脉脉络从肘部“阿索”处延伸至腕部下方两筋的缝隙与无名指动脉相连,是人的生命所依存的隆和血液流通的脉道,故称之为命脉。正常状态下命脉一息五至,搏动不疾不徐,稳定有力,粗细均匀。藏医中有命脉无任何异常地连续跳动100次者则活100岁,跳动50次者活50岁,跳动40次者活40岁之说。这是对一般情况而言,其实超过50次者就不一定活50岁。如果命脉时洪时沉,时数时缓,搏动不均匀,而且出现间歇、停顿等变化,则称之为病脉,预示寿命不长;如果命脉不在本位搏动,窜行至他位,则为魂不附体的死症。

☚ 尿诊   利弊诊断法 ☛

脉诊mai zhen

【医学】the diagnose by feeling the pulse

脉诊

diagnosing by feeling the pulse


脉诊

feeling the pulse

脉诊mài zhěn

taking pulse; feelingpulse; pulse diagnosis; pulse examination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0: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