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能量守恒定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nengliang shouheng dinglu

自然界的一个普遍规律。其表述为:自然界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能量有各种不同形式,能够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在转化中能量的数值不变。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和大量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发现并建立了能量守恒定律。
人们最早认识的能量是动能,在粒子的弹性碰撞中,碰撞前后粒子的动能之和相等。能量的概念逐步扩大,在力学范围内发现机械能守恒的规律。17~18世纪,人们曾提出永动机的各种各样的设计方案,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启示人们考虑是否存在一条普遍规律,决定了无论利用什么结构都不能无代价地获得无穷无尽的可供利用的动力。18世纪工业发展,蒸汽机的制造和改进;对热机效率及机器中摩擦生热的研究,促进了人们对能量转化规律的认识。与此同时,在其它领域内也分别地发现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1800年伏打化学电池的发明;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1821年塞贝克发现温差电现象;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1834年法拉第发现电解定律;1840~1842年焦耳和楞次发现电流热效应,并建立了焦耳—楞次定律;1846年法拉第还发现了光的偏振面磁致旋转现象,所有这些都揭示了各种运动形式间相互联系和转化。在能量守恒定律建立过程中,迈尔、亥姆霍兹和焦耳作出了重要贡献。法国医生迈尔于1842年曾列出了25种相互转化的形式,并从空气的定压比热与定体比热之差算出了热功当量。亥姆霍兹在有心力的假设下,从力学定律全面地阐述了机械运动,给出了能量守恒定律在力学中的具体数学形式,也论述了热与电磁的“力”相互转化和守恒的规律。焦耳从1840年到1878年用了近40年的时间,用电量热法和机械量热法做了各种各样测定热功当量的实验,直接求得热功当量的数值,其结果的一致性给能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坚实的实验基础。能量守恒的有效性比一般规律更为普遍,它可以从时间的均匀性上得到数学上的证明。该定律还有助于探索物理世界的未知事物,例如各种反物质粒子就是先根据这个定律作出假定,而后在实验中得到证实的。

☚ 热力学第零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 ☛
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Nengliang shouheng dinglu

物理学中最普遍的定律之一。其内容是:尽管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换,但是能量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其他物体,或是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其他形式。对一个不受外界影响的系统来说,它所具有的各种形式的能量的总和是守恒的,即在能量转换过程中,一种形式的能量增加了多少,必有另一种或几种形式的能量减少了多少,而能的总量不变。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普遍遵守的一个基本规律,它适用于任何变化过程,包括机械、热、电磁、化学、原子和原子核内以及生物变化过程。能量守恒定律是概括了无数的生产实践经验后总结出来的。历史上有许多人曾经企图设计一种不消耗能量,但可连续对外作功的机器(永动机),结果都失败了,原因就是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

☚ 能量   能源 ☛

能量守恒定律

自然界的基本定律之一。物质的任何一种运动形式,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转化为其它的任何运动形式,在转化前后,作为物质运动度量的能量保持不变。根据相对论观点,当物质的速度接近光速时,这一定律又得到新的发展,可把能量和质量分别守恒的两条定律归结为一条质量能量守恒定律。参见“质量守恒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

又称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是适用于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的普遍定律。各种物质都具有能量,能量又表现为热能、光能、电能、声能、机械能、化学能等多种形式。在自然界的各种运动或变化过程中,一定的能量在一个物体或一个地方消失了,一定会转到另外一些物体或另一些地方;一种形式的能量消失了,必然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在这种传递或转化过程中,总的能量是不变的。这个定律是在19世纪前五十年大量物理学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1800年开始,科学家先后发现了电能和化学能的相互转化、电和磁的相互转化、电和热的相互转化等等,1843年,英国科学家焦尔(T.P.Joule1818—1889)精确测定了热功当量值,充分证明了能量在转化过程中的守恒性,标志了该定律正式确立。能量守恒定律为自然科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哲学上的运动不灭原理和自然界运动形式的普遍联系原理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因此,这个定律被恩格斯评价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 质能关系   牛顿运动定律 ☛

能量守恒定律

law of conservation of energy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6:4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