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胸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胸足thoracic legs

胸部的行动附肢,前、中和后胸各有一对,着生在各胸节背、腹板间的基节臼中。
分节 常分6节,自基部向端部分为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图1)。❶基节较粗短,筒形或锥形,基缘有一基节关节点与胸部侧基突相支接,为牵动全足运动的关节构造。一些类群有基外片在前面支接; 末端以前,后两关节突与转节相接。基节基部的横沟为基脊沟,被划分出的窄缘为基缘片(coxo-marginale或basicoxite),在关节臼后方的基缘片略宽,特称后基节。足以基缘片周围的基节膜与基节臼连接。此外,基节常有1条顺侧板侧沟而下的沟,称基节沟。
❷转节一般较小,端部以背腹关节与腿节紧密连接,唯蜻蜓目昆虫转节分为两节。
❸腿节常为足中最长的节,末端同胫节以前后关节相接,两关节的背腹面有较宽的膜,腿胫节间因而可作较大范围的活动,使胫节可以折贴于腿节之下。
❹胫节细长,较腿节稍短,边缘常有成排的刺,末端有距,控制胫节的肌肉源自腿节
❺跗节较短,全变态类的幼虫保持原始不分节的形式,成虫则分为2~5个亚节,第一节称基跗节,各亚节间有膜,但无肌肉。整个跗节的活动由源于胫节的肌肉所控制。跗节腹面常有成对的肉质跗垫。
❻前跗节位于足的末端,呈锥状,见于原尾目、弹尾目及一些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叶蜂科等的幼虫。多数昆虫的前跗节为源于跗节端部膜质中的一对爪及一个中叶,即中垫。愈高等的昆虫,其前跗节愈退化。爪着生在跗节端部背面的负爪片上。爪内中空与跗节相通。跗节在端部有一小骨片,称掣爪片,端部与爪的降肌腱相接。掣爪片常分为两个骨片,端部的另称跗掌(图2)。爪在各目昆虫中变化较大,食毛目、虱目、同翅目介壳虫仅具一爪,缨翅目昆虫大多数无爪,只有一囊状中垫。许多昆虫在爪间有这样的囊状中垫。双翅目昆虫在掣爪片上往往具一片状或刺状突起,称爪间突; 有的爪从基部发生一个伸于爪下的瓣状构造、称爪垫。前跗节及跗节上的垫状构造多为袋状,内充血液,下面凹陷,便于吸附在光滑物表面,有时垫状构造的表面被覆着管状或鳞片状毛,称粘吸毛或鳞毛,毛的末端为腺体分泌物所湿润,以辅助攀缘。



图 1 东亚飞蝗中足
(仿虞佩玉,陆近仁)



图 2 东亚飞蝗前足跗节
(仿陆近仁,虞佩玉)


形状和结构 常随其功能的改变而多变: 步行足各节无显著变化,适于行走。如步甲、叶甲、蝽象等的足。跳跃足胫节用以弹跳,十分发达的胫节肌源于腿节,腿节十分粗壮,如蝗虫、跳甲的后足。捕捉足基节延长,腿节腹面有槽,胫节可以折嵌在腿节槽内,形似折刀,如螳螂、猎蝽的前足。开掘足胫节宽扁有粗齿,适于掘土,如蝼蛄、金龟子的前足。游泳足扁平,有较长的缘毛,用以划水,如仰泳蝽、龙虱的后足。抱握足跗节膨大 上有吸盘,如雄性龙虱的前足。携粉足胫节宽扁,两边有长毛,相对环抱,用以携带花粉,通称“花粉篮”,基跗节很大,内面有10~12排横列的硬毛,用以梳刮附着在身体上的花粉,如蜜蜂后足。
昆虫幼虫胸足构造比较简单,跗节不分节,前跗节仅一爪,节间膜较宽,节间通常只有单一的背关节,唯脉翅目、毛翅目等幼虫在腿节与胫节间有两个关节突。部分鞘翅目幼虫,胫节和跗节合并为胫跗节。

胸足thoracic foot

昆虫胸节侧腹面着生的成对分节附肢。按所在胸节的次序称为前足、中足和后足,均由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所构成,其中跗节又分2~5个亚节;各节之间具有关节膜和1、2对关节。幼虫的胸足亦包括上述各节,但结构比较简单,跗节不分节。随着昆虫生活习性的复杂化,胸足的变异较多,以前足和后足的变化最大。常见的有步行足(如步行虫和蜚蠊的足),跳跃足(如蝗虫后足),开掘足(如蝼蛄前足),游泳足(如龙虱后足),抱握足(如虱足),携粉足(如蜜蜂后足)等。

昆虫胸足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0:5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