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胸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器官1 器官1器(消化~;生殖~) 官(~能;五~;感~) 另见:功能 体内各部 ☚ 体内各部分 循环器官 ☛ 胸腺thymus起源于咽囊,并以培育T-淋巴细胞为主要功能的初级淋巴器官。哺乳动物的胸腺分左右两叶,位于胸纵隔前腔,有的种类可延伸至颈部。胸腺在性成熟时体积最大,此后停止生长并逐渐退化至老年几完全被脂肪组织替代; 营养不良、疾病和某些药物可导致胸腺暂时性萎缩。 胸腺thymus动物哺育T淋巴细胞成熟的中枢淋巴器官。在哺乳动物需分两叶,位于颈胸部。有明显的年龄变化,动物在新生时已充分发育,以后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退化。外包薄层结缔组织被膜,结缔组织内伸将实质分布成许多分隔不完全的小叶。小叶可分为皮质和髓质,由以上皮样网状细胞为支架的淋巴组织构成,大量淋巴细胞和一些巨噬细胞分布于网眼中。上皮样网状细胞能分泌多种胸腺激素,有诱导干细胞分化成为成熟T淋巴细胞的作用。皮质中有大、中、小T淋巴细胞,从皮质浅层向深层不断分裂分化成熟,细胞体积随之逐渐变小。成熟的小淋巴细胞经血管转移到周围淋巴器官中,但多数淋巴细胞在成熟过程中被巨噬细胞所吞噬。髓质含淋巴细胞较少,存在胸腺小体,功能不详。在较低等的脊椎动物,胸腺中除T淋巴细胞外还可存在大量B淋巴细胞。 胸腺 胸腺xiongxian淋巴器官之一,兼有内分泌功能。胸腺位于胸骨后、气管前,是灰红色、柔软的腺体,分左右两叶,呈不对称的扁锥体形。整个腺体由上皮网状细胞为支架,其中充满淋巴细胞。上皮网状细胞分泌胸腺素。淋巴细胞是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随血液进入胸腺后形成的,在胸腺素作用下,成为有免疫活性的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如果在刚出生时便摘除胸腺,免疫功能便会明显低下。胸腺随年龄而改变大小,出生时10~15克,青春期可达30~40克,20岁以后逐渐退化,被脂肪组织所取代,45岁~50岁后萎缩至10~15克,且主要为脂肪。胸腺还是一个对饥饿、中毒、严重创伤等不利因素十分敏感的器官,遇上述情况时,一二天内便可缩小一半以上。 ☚ 甲状旁腺 胸腺素 ☛ 胸腺 胸腺xiongxian一种淋巴组织器官。位于胸腔内,紧靠心脏和大血管的起始部,呈灰红色,分为大小不等、略似锥形的左右两叶(见图)。胸腺在出生后两年内生长很快,以后随年龄而继续增长,青春期达到最大体积,此时重量可达35克,青春期以后逐渐萎缩退化,成年后被脂肪组织所代替。胸腺在功能旺盛期间,分泌胸腺素,可赋予淋巴细胞免疫活力。可见,胸腺功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体抵抗力的强弱。如果胸腺发育不良或过度生长,都会使人生病。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胸腺除有赋予淋巴细胞免疫活力的功能外,还与人的衰老有关。 胸腺 ☚ 脾脏 排泄 ☛ 胸腺thymus gland系一重要的造血和免疫器官。位于胸骨和肋软骨的后方,心底大血管和主动脉弓的前面。可分左、右2叶,均似锥形。新生儿胸腺约重10~15g,在青春期可达30~40g,以后逐渐萎缩,由脂肪组织代替。胸腺具有造血和免疫的功能。 胸腺位于胸腔内的淋巴器官。兼有内分泌功能。由左右两叶组成,质柔软,有明显的年龄变化。新生儿期体积最大,至青春期后逐渐退化,成人胸腺组织多被脂肪组织代替。主要功能是产生T淋巴细胞及分泌胸腺激素。 胸腺 胸腺胸腺是个淋巴器官,兼有内分泌功能,故列入内分泌腺,也有人把它归入淋巴器官。胸腺位于胸腔上纵隔的前部,由形态不一的左右两叶组成,有时此粗彼细或彼长此短。两叶常前后叠掩,并由结缔组织紧紧相连,故有时可误作为是单个器官。胸腺的上端达胸腔上口,或可伸入颈根部,下端至心包的上部;前面稍凸,大部分被肺和胸膜遮掩;后面凹陷,直接贴附于心包和大血管的前面。胸腺的年龄变化明显,新生儿和幼儿的胸腺相对较大,灰红色,质柔软,重约10~15g。性成熟期的胸腺,最大重量为25~45g,性成熟期以后,开始萎缩逐渐变小,至老年胸腺重量仅为10~15g,其实质多由脂肪组织所代替变为浅黄色。胸腺表面有结缔组织被膜,其纤维伸入腺的实质,把胸腺分成若干不完全分隔的小叶,小叶周围部为皮质,深部为髓质。皮质主要由淋巴细胞和上皮性网状细胞构成,髓质的细胞多数为上皮性网状细胞和少量淋巴细胞。在髓质可见大小不等的圆形或卵圆形的胸腺小体(Hassall小体),由数层网状上皮细胞排列而成。胸腺内的淋巴细胞称为胸腺细胞。 胸腺及其血液供给 血管和神经: 动脉由胸廓内动脉和甲状腺下动腺的分支供给;静脉汇流至左头臂静脉,胸廓内静脉和甲状腺下静脉。胸腺的淋巴管极为丰富,输入纵隔前淋巴结、气管支气管淋巴结以及胸骨淋巴结等。神经来自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颈、胸交感神经节或锁骨下襻)的分支,舌下神经降支以及膈神经等。 ☚ 松果体 嗜铬系统(器官) ☛ 胸腺 胸腺胸腺位于胸骨后,前纵隔上方,分左、右两叶,由结缔组织连接一起,呈淡红色。每叶外包薄层结缔组织被膜,实质由中枢淋巴组织构成。胸腺能分泌数种激素,是培育T细胞的中枢淋巴器官。周围淋巴器官胸腺依赖区的T细胞均来自胸腺。胸腺有显著的年龄变化,新生儿已发育至最高程度,青春期后明显退化。 图1 儿童的胸腺和胸腺小体上图为胸腺小体的高倍光镜图 1.胸腺小体的上皮性网状细胞 2.退化的细胞 3.被膜 4.胸腺皮质 5.胸腺髓质 6.胸腺小体 7.胸腺小叶 8.小叶间隔 胸腺实质由多种形态的上皮性网状细胞构成的支架,内含大量源于骨髓的细胞,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交错突细胞等。上皮性网状细胞来源于胚胎期咽囊内胚层和鳃沟外胚层,早期为多边形细胞,后来由于迁入细胞间隙的淋巴细胞逐渐增多而分化为多种形态。大多数呈星形,核椭圆,染色质粒细疏,胞质着色浅,细胞突细长而分支,相互以桥粒连接成网(图2)。胞质内含有许多张力丝束和一些微丝束。上皮性网状细胞的形态在不同区域各异。在被膜下方的上皮性网状细胞的突起不明显,称哺育细胞,在细胞的深凹内有许多新迁入的造血干细胞和分裂迅速的大淋巴细胞,形成淋巴上皮复合体。哺育细胞与造血干细胞进入胸腺后的早期分化有关。皮质中的大部分上皮性网状细胞有复杂分支的长突起,突起表面粘附着大量小淋巴细胞,可能与诱导淋巴细胞识别自身组织相容性抗原有关。髓质内的上皮性网状细胞数量多,形态多样,椭圆形、扁平或多边形,常相互重叠,细胞间仅含少量淋巴细胞,主要为中、小型淋巴细胞。上皮性网状细胞构成了胸腺内造血干细胞分裂和分化的微环境,并分泌多种激素。胸腺素α1在体外有促进辅助性T细胞分裂和分化的作用;胸腺素α1能诱导抑制性T细胞分化;胸腺生成素Ⅰ和Ⅱ能诱导T细胞膜表面抗原的形成,并能增强细胞毒T细胞和抑制性T细胞的功能;胸腺体液因子能促进干细胞分裂与分化; 血清胸腺因子能促进T细胞出现T细胞标志。 图2 胸腺上皮性网状细胞的形成过程 上图示胚胎早期,下图示新生儿期 1.上皮性网状细胞 2.造血干细胞 3.桥粒 4.星状的上皮性网状细胞 5.巨噬细胞 6.淋巴细胞 胸腺皮质 位于小叶的周边,含密集的淋巴细胞和一些巨噬细胞,约占胸腺淋巴细胞总数的90%。近被膜的淋巴细胞有5~15%为大淋巴细胞,分裂迅速,分裂后的细胞移向深部成为小淋巴细胞,分裂象少,对可的松敏感。位于皮、髓质交界处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是胸腺淋巴细胞进入血流的主要通道。巨噬细胞在被膜下少见,深层皮质及皮、髓质交界处很多。在胸腺大量发生淋巴细胞的同时,巨噬细胞又大量吞噬淋巴细胞,吞噬量约占生成总数的80~95%,其意义未明。巨噬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可分泌白细胞间介素1,能促进辅助性T细胞分泌白细胞间介素2,白细胞间介素2促进T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胸腺髓质 位于小叶的中心部分,仅含有胸腺淋巴细胞的10%左右,含有大量的上皮性网状细胞、巨噬细胞和交错突细胞。还含有许多胸腺小体和肌样细胞。胸腺小体又名Hassall小体,于胚胎第3月出现,由数层扁平的上皮性网状细胞同心环抱成团构成,直径约30~100μm,常数个相连构成复合体(图1)。小体外表的上皮细胞较幼稚,核较明显,胞质内含许多游离核糖体和张力丝束。近中心的上皮细胞渐角质化,胞核渐消失,胞质变为嗜酸性。小体中心常含透明变性的细胞及碎片。小体内常见巨噬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小体的功能未明。肌样细胞在光镜下须用显示肌原纤维的特殊染色法才能辨认。电镜下,它为胞质丰富的大细胞,呈椭圆或长圆形,有一或几个胞核。胞质内有大量肌丝,排列不整齐,偶见与骨胳肌肌原纤维相似的肌节。细胞表面无神经分布,但有乙酰胆碱受体。它与相邻的上皮性网状细胞间藉桥粒相连。由于90%的重症肌无力的患者有胸腺肿大,而部分患者切除胸腺后能改善症状,表明此病可能与肌样细胞乙酰胆碱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有关。髓质内还常见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和浆细胞。胸腺有时出现淋巴小结,多位于髓质,并随年龄增加。它们的结构与周围淋巴器官的相同,由B细胞组成。它们的出现可能与胸腺炎有关,由小叶间隔或毛细血管周隙的B细胞增殖而成。 血-胸腺屏障 血流内的抗原(指大分子)不易进入胸腺,表明胸腺有阻挡抗原进入的结构,此结构称血-胸腺屏障。它由五部分组成: ❶毛细血管无孔的连续性内皮,细胞间有紧密连接; ❷内皮外的一层完整的基板; ❸血管周隙内的巨噬细胞和周细胞; ❹上皮性网状细胞的基板, ❺一层连续的上皮性网状细胞(图3),注入血管辣根过氧化物酶(分子量40,000),在电镜下见酶颗粒大多被限制于血管内,少量越过内皮和基板的颗粒可被血管周隙内的巨噬细胞清除,或被上皮性网状细胞清除。胸腺髓质无血-胸腺屏障。 图3 血-胸腺屏障示意图 1.上皮性网状细胞 2.淋巴细胞有丝分裂 3.内皮细胞 4.桥粒 5.上皮基板 6.血管周隙 7.巨噬细胞 T细胞在胸腺内的分化 胸腺淋巴细胞又名胸腺细胞,简称T细胞,由经血流迁入的造血干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初进入胸腺的前T细胞是一个中等大的淋巴细胞,在被膜下哺育细胞内经过一段时间转变为大淋巴细胞,逐渐出现thy-I抗原、TL抗原和H-2抗原。大淋巴细胞分裂迅速,分裂中伴随着分化。Thy-I抗原又称θ抗原,是T细胞的特异性标志,TL抗原只见于幼T细胞,成熟时消失。最能表示小鼠T细胞分化的抗原为Lyt1,Lyt2,Lyt3。Lyt1阳性,Lyt2和Lyt3阴性的为辅助性T细胞。Lyt1,Lyt2,Lyt3都是阳性的是未成熟的细胞毒性T细胞或抑制性T细胞。Lyt2,Lyt3阳性的是较成熟的细胞毒性T细胞或抑制性T细胞。人胸腺内淋巴细胞的分化可用单克隆抗体OKT系表示。造血干细胞早期分裂分化时先出现OKT11,OKT10和OKT9抗原。其中OKT11与羊红细胞(SRBC)花结形成有关,是所有T细胞表面均有的;OKT9出现后不久即消失。T细胞继续分裂分化时表面有OKT11,OKR10,OKT6,OKT5和OKT4抗原。其中OKT10与OKT6代表胸腺皮质细胞抗原,不久即相继消失。此时细胞分为二个亚群,一类的细胞表面有OKT11,OKT1,OKT3,OKT4,属于辅助性T细胞,另一类则有OKT11,OKT1,OKT3,OKT5和OKT8,属于细胞毒性T细胞或抑制性T细胞。其中OKT3代表抗原特异性受体(IgT),是重要的分化抗原,OKT4为辅助性T细胞所特有。OKT5与OKT ![]() 胸腺的发生和退化 胸腺起源于第三对咽囊内胚层和鳃沟闭板外胚层。人胚第6周时开始形成一上皮性原基,第8周时左、右两原基合并并向胸侧迁移。第9周造血干细胞经血流迁入,在上皮细胞之间增殖,上皮细胞间隙扩大。干细胞的迁入取决于上皮细胞的成熟。上皮细胞成熟时分泌的趋化性物质起吸引作用。第10周开始形成小叶,实质内淋巴细胞增多。第12周已能区分皮质与髓质,开始出现胸腺小体与肌样细胞。14周后近似于新生儿胸腺。新生儿胸腺相对重量最大,约10~20g,青春期前发育至最大,约20~40g。其后它渐退化,重量下降,皮质变薄,皮、髓质分界不清,小叶间脂肪细胞大量增多。50岁时重约20~30g,其中脂肪占5~12g,产生T细胞的能力降低。某些疾病、严重营养不良和大量使用可的松或雄激素时,胸腺迅速发生退化,大量淋巴细胞消失,但可逐渐恢复。 胸腺的血管和神经 供应胸腺的动脉源于胸内动脉及其分支。多支小动脉由被膜及小隔进入,分成毛细血管分布于皮质及髓质,在皮、髓质交界处形成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在髓质汇成小静脉再汇入被膜静脉。胸腺实质内无淋巴管,但被膜与小隔内有小淋巴管。胸腺有交感神经多分布于血管,迷走神经纤维的分布未明。 ☚ 淋巴器官 腔上囊 ☛ 胸腺 胸腺胸腺位于胸腔内,上纵隔的前部。幼年期胸腺发育很好,生长较快;但青春期后即停止生长,逐渐萎缩并为结缔组织和脂肪所代替,但还存在具有生理功能的网状内皮组织。 ☚ 前列腺素 松果体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